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是谁的儿子(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是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是谁的儿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是谁的儿子(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是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

一、司马炎的籍贯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亲孙子。从司马卬算起,司马炎是司马卬的第十五代孙。司马卬(?-公元前205年),河内孝敬里,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村人。司马氏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乃周朝诸侯王程伯休父的嫡系后裔、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

汉二年三月(前205年),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被虏后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同年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56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距其称王仅一年多。

司马卬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秦朝末年,司马卬曾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率军攻占朝歌。巨鹿之战后,“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后跟随项羽入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司马卬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于是项羽分魏国土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从临晋渡过黄河,攻下河内之地,俘虏殷王司马卬,将其地设置为河内郡。

司马懿是司马卬的第十三代孙。《晋书•宣帝纪》: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河内温县孝敬里即今博爱县孝敬村。原先孝敬村位于沁河之南,隶属于温县。唐德宗时,亲和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河内刺史李元淳率领所属部队挖掘沁河七十里,将沁河改道,孝敬里遂位于沁河北岸,隶属于河内,为河内孝敬里。

二、司马炎的功业

最初,以其父司马昭的功勋,被封北平亭侯,后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父封封晋王。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司马昭本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于咸熙二年(265年)。册封司马炎为晋国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司马炎当了皇帝后的主要功业,

一、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一是咸宁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马懿 庙号为高祖,景帝司马师为世宗,进封司马昭为太祖。

二是咸宁三年(277年),将扶风王司马亮改封为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改封为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渤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颙改封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封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 ;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为南城侯 ;

三是咸宁五年(279年)与太康元年(280年),晋派大军伐吴 ,东吴灭亡 ,从此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炎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 ,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

四是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五是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司马炎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

六是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八是颁布法律,依法治国。《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泰始律》为20篇,计为刑名、法例、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与诸侯律,共620条。《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晋书·刑法志》称其“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典,归于益时”。《泰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也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法典。

二、太康盛世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为此,司马炎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 。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泰始四年(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 ,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太康元年(280年),全国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有2459840户,每户人数6.57人。 而据《隋书·地理志》,太康统一后编户有260余万户,太康三年(282年),全国人口达377万,较之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万户 ,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三、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在西晋的文坛中,最负盛名的要算被后人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他于太康十年(289年)到达洛阳,受到司马炎手下重臣张华的重视。其名作有《文赋》、《君子行》、《赴洛道中作》等,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

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杰出人物。地理学家裴秀作为开晋元勋,受到司马炎的信任与重用,在司马炎在位期间担任司空,创作《禹贡地域图》,并在序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要点: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线的实际距离,地势起伏,地物形状,倾斜缓急等。这是地图学上划时代的创新,除了经纬度和等高线外,已经包括了现代化制图的基本要素。

医学家皇甫谧,多次受到司马炎征召,但他始终推说有病,婉言谢绝。 一次皇甫谧向司马炎借书,司马炎索性赠送一车书给他。 皇甫谧终身不仕。他著有《针灸甲乙经》。此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此外,在司马炎在位期间,《汲冢书》出土,其中包括著名的《竹书纪年》。司马炎将之收藏在秘府,并命人加以整理、隶定,受命及主动参与整理的包括时任中书监荀勖。

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

四、后人评价

虞世南: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武帝平吴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内宠,用冯紞之谗言,拒和峤之正谏,智士永叹,有识寒心。以此国风,传之庸子,遂使坟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灭,县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远乎?

房玄龄: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

唐太宗李世民: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绝缣绝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

曾未数年纲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

苏辙: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苟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李慈铭:晋武帝纯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