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就占了三席,至今家喻户晓,留下千古盛名。

苏轼二十岁那年,科举考试一举中了进士,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一同中了进士。如果欧阳修不误把苏轼的试卷当作其弟子曾巩所写,苏轼应该是状元,一家同时出了两位高官,一时轰动京城,大家纷纷请教苏洵培养两位进士的秘诀。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1)

苏洵27岁才努力读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中这句话说的就是苏洵。27岁之前,苏洵也是个浪荡公子,直到他的哥哥和内弟先后考上进士,加官进爵,才唤醒了苏洵读书的欲望。当时,他已是两位孩子的父亲。为了求取功名,也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苏洵开始发奋读书。

总结一下,苏洵培养孩子成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孩子天生爱玩,怎样才能培养他们读书的性趣呢?苏洵用了引导的方法。

每当苏轼和苏辙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到角落里去读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苏轼和苏洵也不例外。

为了一探究竟,他俩趁父亲不在时,把书找出来认真的读起来。慢慢地,两个孩子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2)

就这样,苏洵便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打开了苏轼和苏辙渴求知识的大门。

苏洵的这个方法,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引导孩子学习入门的妙招。在孩子的学习上,急燥不得,打骂更是使不得。不正确的方法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

2、带孩子读书入门后,怎么才能让孩子有持久的读书兴趣呢?

小孩子天性爱玩,对于枯燥的学习,往往很难一直有兴趣,苏洵采用的方法是激励法。他常常跟孩子一同学习,探讨书中的文章,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觉得哪篇文章写的不错,就贴在家里的墙上,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3)

小孩子之所以喜欢学习,或者爱上诸如“音乐”绘画”“打球”。。。。。。。。等等,无非是在项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有了成就感,而成就感驱使孩子不断的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记得有位姐姐谈到过她如何带领女儿渡过练琴的枯燥期,很值得学习。那时,她的女儿很喜欢弹古琴,但古琴学起来,难度很大,要想渡过练琴枯燥期并非易事,尤其是小孩子,没有成人那么大的耐心和毅力,需要家长帮助才能克服困难。

这位姐姐有一天下班回来告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4)

诉女儿,她特别累,如果女儿能为她弹首曲子,她的疲劳就会跑掉。女儿为了让妈妈不再疲倦,就很认真的弹了起来,一曲结束后,妈妈果然精神焕发,哪哪都不累了,疲劳一扫而光。

这位姐姐的女儿开心的不得了,啊,她都能帮妈妈了,太了不起了。以后的每天,妈妈回来都很累,她每天也都主动要求为妈妈弹支曲子。就这样,这位姐姐的女儿度过练琴困难期,顺利考过古琴九级。

成功的教育从古至今都何曾相似啊。

另一方面,苏洵在教育孩子时,一身作则,自己刻苦用功,为孩子作了好榜样。苏轼和苏辙看到父亲那么用心读书,自然自己也不敢懈怠。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5)

而我们当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唯独不能陪伴孩子一同学习,还振振有词,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一边嘴里不停的念叨,你好好学习啊,你好好学习,却不曾想到,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根本无法安心学习,还言传身教的培养了孩子的坏习惯。

3、在孩子的学习中,只有激励还是远远不够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才能使孩子走的更远。

苏洵在培养苏轼和苏辙时,除了激励,更多的是做为父亲在学业上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他准备了一把一尺长的铜戒尺,每当两个孩子懈怠,完不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时,就要受到惩罚,用戒尺打手心。为此,还给苏轼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几十年后,在苏轼六十岁时,有一次梦见小时候没有按时背诵《春秋》一书,被父亲惩戒,吓得出了一身大汗而醒。可见苏洵的教育又是多么严格。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6)

去年,网上又爆出某著名歌星的儿子再次犯法而鎯铛入狱,事件的原因我这里就不说了,我只谈谈这位名星对孩子的教育。

这位名星老来得子,对孩子一向宠爱有加。他崇尚激励教育,鼓励孩子天性自由发挥,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或者在一件事情上明知孩子选择有误,也毫不批评教育,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都是天才,做事要多鼓励,不能打击他的自信”。

在孩子第一次犯罪刑满释放出狱时,为了迎接儿子归来,这位父亲送了儿子一辆跑车。没过两年,儿子再次锒铛入狱。

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关系(难怪苏轼苏辙这么优秀)(7)

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只一味的激励,没有规范和严格要求,孩子要么成不了才,要么成了歪才。

公元月1056年,苏洵带两个儿子进京,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中了进士,二人从此走上了仕途。苏洵也因文章写得好,被欧阳修等级人推荐给朝廷。一时,朝中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也因引声名大振。为后人留下了《六国论》、《辨奸论》等著名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