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

导语:郑和七下西洋,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如何做到远航万里?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主动的远航外交为明朝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在当时没有发动机的存在以及技术更是不及现代的情况是如何做到远航万里的呢?

明朝初期,明朝太子朱标离世,于是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太子。之后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伙同齐泰、黄子澄等人密谋叛乱。等一众将领都投降燕王朱棣之后,朱棣进京可这时的皇宫除了大火还有朱允炆消失的消息。

虽然对外宣称朱允炆被火烧死,朱棣顺利即位,但自己毕竟是叛乱登基,而前任皇帝下落不明,朱允炆的消失让他始终坐立难安。其实朱允炆到底何去何从史料中并没有确切记载,只有对当时民间传言的一些描述。大致就是朱元璋一开始就预料到会有人对朱允炆下手,就给他准备了一个铁匣子,里面装了几样梯度用的工具还有一份地图,地图指示他何去何从,到达之后会有一艘船等他。后来果真应验,朱棣进京后,朱允炆梯度成僧人,放了一把大火之后就按照地图路线逃跑了。之后果真有一艘船在等他,于是坐船离开。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1)

朱棣一直在派人去查朱允炆,还真被手下查到了一些可疑之迹,曾有两个僧人,举止怪异,行为神秘,之后乘船由鹰潭向南离去。朱棣怀疑正是朱允炆,于是下令开始大规模建造船只,加上自明朝成立以来,都是崇文轻武,朱棣让郑和以外航杨威之名寻找朱允炆。至于到底是不是寻找朱允炆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郑和七下西洋就此开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2)

在朱棣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造船浪潮,打造了各类船只一千多艘。而记载中郑和乘坐的船只更是有“长四十四长,宽一十八丈”之大。而后来在考古学家曾经出土过郑和船队的木舵达到十一米,木舵都这么长,更何况船呢?之后更是出土了古代木尺之后,在得知了换算比例之后,计算出了具体尺寸。长125米,宽50米,高55米。甚是壮观。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3)

那到底又是什么原理让郑和的船队数次航行之远,又能平安度过狂风狂风骇浪呢?首先,出海时间一般选在东北季风来临之时,而刚好往返的行程是两年,利用季风和洋流的作用进行往返。当侧风时船队以“之”字型前行。与詹天佑修建的“人”字型铁路原理相似。通过调节帆的角度,把风对船只的力分成两部分,船头的帆受力引导船只前行,其余的帆迎风立于船测,利用风的力使船身倾斜,减少船只的吃水面,从而减轻水阻。就这样根据风向来回调动帆的方向,使船只成“之”字型前进。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4)

那么在没有卫星地图的年代,郑和又如何确认航线是否偏离呢?首先郑和的“郑”姓是因为立了大功朱棣赐给郑和的。郑和本是回族并且由阿拉伯身份背景。而阿拉伯人非常擅长根据星相导航。说明郑和具备专业的航海知识,可以根据星相方位寻找方向。再加上阿拉伯的身份背景,航海中郑和也可以沿途的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流。

郑和的船只不只是大,而且还配备了很多武器,用火药压实用纸包起来的火砖,甚至还有火焰喷射器。在记载中和“爪哇国”的对抗中就曾使用过。就连船舱也不是连通的,而是船舱内有数个隔板把空间隔开,即使其中一仓坏掉了,既方便修补,也不会影响其他仓,也不会耽误航行。而且船身的设计是船头上扬,船尾可以对外打开,即使船舱内进水也可以打开船尾,将水自然排出船外。船体更是包裹了大量的防御材料,以此保证船身可以抵挡一定的破坏后而不损坏。可见当时船只的设计之细,水平之高。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古代史规模最大的海航)(5)

说到这,不得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赞叹,在以当时的条件下构造如此庞大的船只,即使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也是叹为观止。而郑和的航行也为明朝的海上贸易的繁荣做了很大贡献,沿途与多个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更为后来解决中国贵金属匮乏的状况,间接立下了基础。郑和数次下西洋的成功,完成了很多中国古代航海史之最,航行最远、人员最多、船队最多、影响最深远。建立了以明朝为核心的海上航线,为后世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