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不要让你的学习变成行为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从1986年4月颁布,2008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9月1日是90后第一次成规模跨过大学门槛的日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不要让你的学习变成行为艺术)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从1986年4月颁布,2008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9月1日是90后第一次成规模跨过大学门槛的日子。

作为刚好跨到应试教育时代的90后普通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代表了他们极度希望自己孩子文化水平高一点。

许多人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在玩?还不快去学习”!

于是当代机智熊孩子也花招百出,把语文书的封皮拆了包在《龙族》上佯装沉思的看,在发呆之前在面前摊一本数学习题,有这种仪式感护身哪怕一个小时都不翻一页书也不会被说。

所以在义务教育逐渐规模化寻常化后,很多小孩从小到大都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学的是什么,学的有多慢,只要看着是在学习就欧克”。

学习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存在即是理!」的代言。

而这种学习模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我把它叫做:行为艺术学习法。

什么叫做“行为艺术学习法”

行为艺术学习法: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假装在学习/沉思」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学习流派,一般归为表演艺术。

——摘自「柴桑瞎编」百科

学习效率是否高并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认知效率的问题。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一个认知效率高的人和一个认知效率低的人,哪怕同样是在三天内看完一本同样的书,但认知效率高的人能够汲取到的知识和感受一定是比认知效率低的人多得多的,说白了,也就是

「高水平的勤奋」和「低水平的作秀」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是流传许久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脱开认知效率高地是前提来看其实也相当不靠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你的注意力,时间只顾不停留的滚滚向前,我们唯一能够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注意力。

所谓认知效率,其实就是「看你在单位时间里对某件事物所投入的注意力资源」。

拿我大学室友举个例子:

我大学三个室友都考研,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相约图书馆,同频去食堂,同频晚上十点回寝室,但最后只有一个考上了。

按理说她们仨的学习时间是完全重合的对吧?但有一次我去图书馆还书,看见她们面前都摊了四五本书,一个苦着脸在做题,一个一脸姨母笑的在玩手机,还有一个趴书上睡觉……

这就是行为艺术学习法的弊端。

它让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在学,哪怕只是看着在学,就不算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知。

看着那些常年霸占图书馆靠窗的 MVP 位,还只会玩手机的行为艺术学习家,你是不是也很想替天行道?

所以啊,衡量学习效果看的并不是你的时间投入,而是认知资源投入。

若是时间只是自顾自的向前奔走而已,那么能不能将你的注意力投入到书本,把认知资源集中到对内容的思考中,才是决定你学习效果的关键了。

有一个提升认知资源的简单可行性方法:

古典也曾在《跃迁》中提到:

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怎么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

要。

所以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认知资源的方式。这代表你所检索到的每一行内容都会刻意为你的问题去服务,去结合你的过往经验推陈出新答案,并减少废品知识的摄入。

但如果错把学习行为和学习场景的代入看成了学习本身,那你的学习只能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