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

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1)

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2)

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3)

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4)

梨园戏经典角色(30年梨园生涯戏如人生)(5)

榆林人物

有一种行为让你动容,有一份情感让你挂怀,有一股力量让你奋勇向前。《华商报·今日榆林》的人物专栏,主要为了将文化、商业以及科研等各个领域突出的榆林本土人物介绍给读者。让我们一起将他们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传递正能量。

姓名:张世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绥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村

出生日期:1970年7月12日

身高:175cm

职业:导演,戏曲演员

代表作品:舞蹈《陕北婆姨》《跑驴》《陕北大秧歌》,古典戏《三关明月》,现代戏《父亲》《寻亲偶遇》,演出剧目《八件衣》《九件衣》《韩琪杀庙》,反串大型悲剧《六月雪》,现代戏《父亲》《打金枝》《算粮》等

“十八年前的那一天,鹅毛大雪刺骨寒,你娘生你把命断,我将你抱回家门前……”今年47岁的张世慧偶尔还忍不住哼两句眉户戏《父亲》。出生于1970年的张世慧,由于家境贫寒13岁便外出学艺,让他对戏曲有了独特的关爱,对于从小喜爱戏曲的他来说,舞台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全部。

13岁揣一角钱踏上学艺路

诗曰少年不识愁滋味,张世慧的少年却是愁苦的。1970年,张世慧出生于绥德一户贫苦人家。家中姐弟七人,他排行老五。

“小时候村里唱戏,看到戏台上演员衣着光鲜、水袖翻飞、头饰精致璀璨,演出结束还有一口不错的饱饭吃。”张世慧感慨地说,对于家境贫寒的他来说,当时就产生对戏剧的神往和摆脱穷困的本能愿望,张世慧萌生了学戏的念头。

然而张世慧学戏的念头被家里人认为是没有前途的,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张世慧最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怀揣一角钱只身踏上漫漫学艺路。1983年,张世慧进入山西岢岚艺术学校学习。三年学习须生丁派唱腔,张世慧在学到基本功的同时,也饱受艰辛饱尝冷暖。

13岁学戏,已不是最佳年龄,张世慧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每天凌晨四点,张世慧就摸索着起床,开始练功。练把子功、跑台步、架子功、唱念做打、喊嗓子。六点钟同学们起床,他已经练习了两个小时,每天如此。排练戏剧《告御状》,张世慧扮演小生寇准,在舞台上一直跪着走,为了演好跪步,张世慧连续练习了15天跪步,膝盖磨出了血。

排练《八件衣》,张世慧扮演老生,练习甩髯口,一个早晨练完,头晕恶心,吃不下饭。排练《韩旗杀庙》,因为拿刀的姿势不规范,被老师停过排练。正所谓“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练功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中途不可有半点懈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岢岚艺校学习,一学期28元的学费,都是张世慧用课余时间打散工挣的。帮别人下一车煤挣3元;打一件毛衣手工费6元;织一双袜子8角钱;穿一副耳洞5角钱;卖一袋瓜子1.5元钱。就这样,五角八角三元五元,张世慧一边上学、一边打散工。三年学艺,没有花过家里的一分钱。

三年苦修投入戏曲工作

1986年,吴堡县剧团到岢岚艺校招收演员,张世慧因扮相俊美、表现突出,被顺利录用。每月27元的生活补贴,让张世慧感到自己似乎苦尽甘来。1987年8月15日,正在绥德枣林坪台上演出,他的嗓子突然不能发声。嗓子的变声,让他再次感到无奈和苦涩,无奈之下,张世慧离开吴堡剧团。在嗓子变声期,他没有放弃练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练习,嗓子恢复,1988年9月9日,张世慧重返他魂牵梦萦的舞台,这次是被绥德县剧团录用。

1993年,命运再次转机,张世慧被神木剧团正式录用为国家在编人员。1993年正月到永兴演出,背着铺盖行走15里山路,睡的窑洞没有土炕,地下铺些糜草,大家和衣而睡。1995年,县剧团在城郊石壑则演出时,夜晚突降暴雨,大水淹没了舞台,张世慧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演出服装和道具,让公共财产免受损失。

2000年在神木锦界演出时,又突遇暴雨,他毅然投入大雨中,在泥水里抢救出剧团的二十几个箱子。每次演出完毕,他将演出服装通身检查一遍,如果有汗渍,要晒干再叠得整整齐齐存入箱子里。头上戴的小绒球有了污渍,他用白酒清洗干净。对他来说,大到剧团的一件蟒袍、霞帔、褶子,小到一枚捎子、金刁、泡子,他都细心爱护。出于对晋剧的一腔热爱,他还喜欢收藏一些饰品,诸如点翠头面、水钻头面、银泡头面。

张世慧告诉华商报记者,曾经唱戏是一种被人看不起的行业,登台演出每到一处就听人说戏子又来了,甚至有的还说戏儿子来了,还有“好人不唱戏,唱戏没好人”的说法,可谁又能知道背后的酸甜苦辣了。

“我们冬天要穿的少,戏剧服装必须要脱下自己的棉袄棉裤,夏天要穿上戏曲服装必须得穿上里面的棉马甲。”张世慧表示,唱戏的要忍常人忍受不了的痛苦和磨练,忍得住旁人的唾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

因忙于剧团工作惹家人埋怨

虽然舞台是热闹的、观众是热情的,台上氛围热烈,台下却孤寂清冷。自古忠孝难两全,张世慧常年在外奔波演出,对父母对家庭对子女的照顾少之又少。一个家两个老人一双儿女,都是妻子多年料理和照顾。淳朴善良的妻子特别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将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使张世慧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创作中。

在张世慧的内心深处,有一件事让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抱憾,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2003年母亲去世,当时他正在乡下演出,因为剧团人员短缺,只要有人请假,就没办法正常演出,他强忍悲痛选择留下,遭到家人和亲戚的指责。“那时候因为体制原因,剧团人才流失严重,共有30来人勉强维持演出,一人担任好几个角色,缺一不可。”张世慧遗憾地说,因为舞台的演出,让他对孩子和妻子的关爱总是缺席。

2008年,张世慧通过努力考上了山西省戏剧学院成人班,学习丁派唱腔。得到了晋剧前辈丁果仙传人杨效章老师的指导,同时拜在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忠名下,学习晋剧丁派的精髓。2009又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同时荣幸地考入中国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国家京剧院院长于魁智、国家一级导演宋峰均对张世慧的业务能力颇为赏识,毕业的汇报演出音乐剧《父爱》、方言小品《我的梦想》、画面小品《忏悔》得到一致肯定和好评。

2010年,张世慧参与排练了榆林杏树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参与排练了2011年榆林春晚。在榆林地区老龄委文化调演中,排练的舞蹈《陕北婆姨》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榆阳区排练现代戏《父亲》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其他改编排练有《六月雪》、《三关明月》、《寻亲偶遇》等均有不错的反响。

离开剧团 难忘舞台人生

2014年4月5日,清明节,神木县花石崖乡贺盘村热闹非凡,不大的戏台前围满了看戏的村民。戏台上中年男子脚穿黑布鞋,身着黄色裤子、灰色疙瘩扣上衣。只听他一字一句,曲调哀伤地唱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鹅毛大雪刺骨寒,你娘生你把命断,我将你抱回家门前……”戏台上演的是眉户戏《父亲》,而牛耕田的扮演者是神木剧团资深须生演员张世慧。

2014年3月,张世慧被借调到神木县文化综合执法大队。清明节的那一次的演出,对张世慧来说有些不同寻常,因工作的调动,或许这将是自己告别舞台的最后一次演出,当他看到熟悉的舞台,想到自己多少年风餐露宿的演出,一时感慨伤怀怆然涕下。

舞台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全部。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所有的艰辛、委屈、心酸化为迷蒙的泪水,在泪眼迷糊中,他感觉自己不单单是朴实厚道的牛耕田,也是《打金枝》的郭暧、《算粮登殿》的薛平贵、《忠报国》的杨波、《八件衣》的杨知县、《麒麟山》的马杰龙、《下河东》的赵匡胤、《芦花》的闵德任、《三打陶三春》的高怀德、《三关明月》的杨五郎。从皇帝到布衣、从显贵到贫贱、从喜剧到悲剧、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色,他都有涉及。

无论扮演过哪一位角色,第一次登台演出还是让他记忆犹新,那是1985年5月27日,在子州县南丰寨演出晋剧《韩旗杀庙》。年仅15岁的张世慧接到通知,由他扮演韩旗。张世慧紧张而激动,在出台口他左右徘徊,被监督老师推到了前台。戏台上他虽有几分生怯,但他穿着箭衣、扎着头巾、身挎宝刀扮相精神。唱腔浑厚,充满阳刚正气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张世慧的第一次演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韩旗的扮演,拉开了张世慧戏剧人生的帷幕。

一出戏写尽古今人物春秋事,一出戏演尽悲欢人生曲折路。戏台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曲折离奇,张世慧演绎了多种人生的坎坷经历。张世慧从少年步入戏曲路,心之所向、素履所往,一走就是30年。昔日的翩翩少年,今日的人到中年。

世事如云任卷舒,宁静致远淡明志,今后,张世慧必将用他的智慧和睿智,继续为自己的梦想跋涉前行。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