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

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1)

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 后四十回精彩看点巡礼(三) 《红楼梦》这部广为流传的巨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在文学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被某些人无限夸大。每读到这类文章,我就不由得想到单位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实在找不到缺点就随便抓来哪怕是优点地方,进行批判。 作品的语言包括 作品人物语言和作者叙述语言两方面。 作品人物语言是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这部分语言最难写。它要求作者完全摆脱自己的语言习惯,摆脱一般标准口语的框架,用符合人物的阶级地位、职业习惯和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口语来表达,《红楼梦》写了数百个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男男女女,有的人物只露面一次,说上不过两三句话,就体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如闻如见,神理兼备。

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2)

后四十回被批评的语言问题主要有:(一)、人物语言不能鲜明体现人物身份。 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形象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突出的特色。于是就被拿来贬斥后四十回。说后四十回的人物远不及前八十回那样具有鲜明的身份特征,该雅的雅不起来,该俗的俗不起来,失去了《红楼梦》语言原有的丰富色彩。雅和俗、文和野,是《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两级,后四十回模糊了两级的差别,人物语言整个儿变成灰色了。 果真如此吗?文雅的不说,俗野的恐怕莫过于刘姥姥,请看他后面的语言俗不俗、野不野:还是不是那个刘姥姥?把个刘老老也唬怔了,等了半天,忽然笑道:“你这样一个伶俐姑娘,没听见过鼓儿词么?这上头的法儿多着呢,这有什么难的?”……刘老老道:“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

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3)

八十三回黛玉病中听到院子里一个老婆子骂自己的外孙女,大叫一声“这里住不得了”。被批为她寄身于贾府中,悲哀深藏于心,总临窗洒泪,抒情于诗词中,这样直接的宣泄,有点不像林黛玉。我却不这样认为,上文说到林黛玉梦中哀告贾母的语言。这一声“这里住不得了”完全符合此时林黛玉四面楚歌、风声鹤唳的处境。这个时候还让林黛玉抒情于诗词中?现实中曾经那样一个时刻最好的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林黛玉绝对不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说后四十回人物语言味淡、意短,无前八十回的回味无穷之力。后四十回语言太露、太过。语言显露,含义就有限,无法调动读者的想象。这就更冤枉了,这里只举一例,众所周知的一句台词:黛玉临死最后那句“宝玉,宝玉,你好……”这话太露?这话意短?谁能够说清楚那六个字后面的意思?这算不算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除人物的语言之外,其他皆为作者的叙述语言。据说后四十回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有人提出,前八十回语言风趣,文笔诙谐,举例宝玉向卖假的江湖郎中王一贴打听,“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到了后四十回,这样的语言和情节,几乎再也找不出一处。 对此我想说两个方面,其一,上述情节的设定和叙述意图何在?在于舒缓一下节奏,氛围.其二,彼一时此一时,树倒猢狲散、贾府大厦将倾、众姐妹走死逃亡、宝黛眷属难成、宝钗将独守空房、哪里还有那闲情逸致?没心没肺的傻大舅,不是也用假墙风趣与幽默了贾蔷一回?也就是他没心没肺的傻大舅吧。作为读者,还要风趣与幽默?除非高鹗没长心。

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4)

作者叙述按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类。(一)、人物描写。《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人物描写,眼波笑影、动作姿态、心理活动,写得传神入妙之处甚多。比较起来,后四十回就差远了。首先,表现在对人物情态的描写上,与前八十回相比,后四十回就显的有些不确、不切。贾宝玉这个人物,后四十回就写的不确。前八十回多处写他的“呆”,但这个“呆”不是性格的“呆”,不是神情的“呆”不是头脑的“呆”。三十五回写傅试家的两个婆子看过宝玉后议论说:“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象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自己烫了手,倒问人家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说“大雨淋得水鸡似的,他反告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宝玉的所谓“呆”,是他鄙弃人们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是他放着主子的威望不摆而与奴仆们没上没下,是他抛弃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偏见,是他不迎合时尚潮流的叛逆精神。续补描写宝玉“呆”字用得太多、太滥。艺术最忌讳雷同化,后四十回的雷同是笔下人物的表情常常是模糊的,近似的,缺少丰富内涵的。其次,后四十回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也存在着较多的毛病。人物动作是人物情态的表现。对动作的描写一样要求准确和传神。第十五回凤姐和宝玉往城外途中的一个小场面,作者用的动词“猴、爬、压地飞来、蹿、扶”非常传神,”猴”在马上,既写出了宝玉小儿骑马的姿态,又表出凤姐爱怜宝玉的温情。宝玉上凤姐车,用了一个“爬”字,恰突宝玉的小儿态。两个仆人“压地飞来”,显示了贵族豪奴的气势。写仆人下马禀报动作,用了“蹿”和“扶”,则又使我们看到两个家仆的近貌,是那么的干练和精神。续补部分的动作就显得一般化,又是记录一连串的动作是泛泛的,能见度低,触摸不到情感。(二)、景物描写上的差异。曹雪芹写景写物,很少是作者站出来作客观的描写,大都是作品人物眼中所见,渗透着人物的主观精神并且描写带有诗情画意。如王熙凤房中的陈设布置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描写的,王夫人的住房是通过黛玉的眼睛描写的。对同一场景也多次染色,并各有风味,如潇湘馆,十七回中贾政有自己的看法,二十七回宝玉又有自见,三十九回刘姥姥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叠层渲染,不但没有重犯,而且合卷思之,仿佛真见一个立体的潇湘馆。后四十回这样的描写很少,描写上色彩还过于单调。续补的好坏在于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能力上,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也就无力来描写自己的经验、情感和生活,就写不出情景和性格。续补虽然总体上有以假乱真的效果,但是至少是锤炼的不够。

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写了什么(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