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

旅游业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自身属性决定了两大产业之间密不可分、共同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是丰富和深化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旅游业是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和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空间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先强化彼此发展的基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

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京西四区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思考

旅游业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自身属性决定了两大产业之间密不可分、共同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是丰富和深化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旅游业是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和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空间。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先强化彼此发展的基础。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三个文化带”建设,并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正式写入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可以看到,大运河、长城的地理和文化特征比较集中,也相对单一。而西山永定河的上述特征则相对多元和复杂,按照地域划分,是以西山北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行政区包括昌平、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和房山六区的全部或部分。鉴于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和房山区的地理、人文和历史发展中有较多的关联度和结合点,下面就围绕这四个区的文创和旅游融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丰台区、房山区等四个区曾经都以资源开采和传统产业为主,目前随着北京城市定位及发展要求,已被划定为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整个地区已完成矿山关停并处于产业转型的过渡期。纵观整个区域,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北京西部的旅游资源尽管丰富,但是与北京其他地区相比较,旅游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加强协作,强化整体文化形象和品牌,不断注入文化创意元素,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已到了需要深度融合发展的阶段。

一、 北京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 旅游资源形态种类丰富

北京西部各区坐落于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流域,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山、水、洞、寺、古村落等景致齐全,古、野、新、奇特色鲜明,旅游资源总量在北京位居前列。对北京之外的游客来说比较陌生。其实,这条文化带蕴含着最为多元的文化元素。通过初步统计,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高,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市级等各级文物保护400余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

2、 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北京西部生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随着门头沟古村落旅游系列、石景山世界旅游城市总部基地及体验中心的建设、丰台园博园及生态游体系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的打造,各区旅游产品特征逐步形成,内容进一步丰富。加之如京昆高速和108国道复线的建设开通,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道路及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为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具有了一定品牌的影响力

京西地区拥有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多种类型,具有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的旅游品牌,是旅游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其品牌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京西地区是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区域。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近2000万人,天津、河北两省市常住人口已近8300万。未来京津冀的市民的休闲消费在生活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京津冀三小时旅游休闲圈将形成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西部各区的旅游产业多数都处在一个产业整合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规模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整体上来讲,文化的内涵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产业集中度较低,综合竞争力不高,产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不理想。

1、 京西虽处于同一地理区域,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但多为散点式分布,不集中。同时由于行政划分的原因,各区之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并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也未形成完整和文化概念的旅游线路和区域,

京西四区总面积为3864.38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4%左右。区域内名胜古迹众多,区域内拥有世界文化遗址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5处,此外还有大量的市级文保遗址,这些文物古迹从古人类遗址到近现代均有,类型多样。此外,千灵山、石花洞、圣莲山、青龙湖、百花山等等自然风景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这些分布京西38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景点和古迹,每一个都可以说是耀眼而闪亮的珍珠,但是它们不在一个集中的区域,相对分散,有的景区虽然跨越了人为的行政划分,但没有相对成熟的旅游线路相连接,加上景区间的旅游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被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于游客来讲花费的时间和出行成本较高。

2、 部分具有较高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存与遗址观赏性、趣味性和可视性差。

古迹遗址如何展示利用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挑战和难题。我们知道,古迹遗址观赏性的核心因素是它自身存在的形制及其周边与之相呼应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物理空间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关联体。观赏性差的本质是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表现度很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非专业人士的接受和理解。

京西地区具有相当数量的古遗址和遗存,例如房山的周口店遗址、西周燕都遗址、金陵遗址、丰台大葆台西汉墓遗址、莲花池公园、石景山八大处冰川漂砾等,这些古遗址遗存中虽然有些已有专门的博物馆进行展示,但就其本身而言,它所直接表达的文化信息,不经过专业的引导解释,大众是不容易接受的,至少是不能深入准确地理解体会的,面对观赏性比较差的古迹遗址更是如此。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遗址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转化为普通观众能容易理解接受的语言进行。也就是说要使用大众语言来理解专家的研究成果,经过专业处理后,变换成另一种非专业的数据形式,从而被广大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就目前而言,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产品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大众化的信息表达形式。

3、对于京西整体旅游资源的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旅游宣传策略和整体营销手段。

近年来,虽然对于京西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调查和学术研究有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对于如何把这些成果转化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却显得不足。京西历史所具有的共性和特色是什么?在各区域间又有何不同?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现在旅游人群的消费特点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清楚这些,我们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来细分旅游市场,因此也就不能拿出有效的宣传策略和营销手段来。这些年,京西各区在对外宣传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成效并不明显。京西文化的整体旅游宣传要推出什么特色?核心在哪里?要改变各说一方,互相不相通的现状。京西各区要能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甚至要联合周边省区,按照市场规律和发展趋势,从战略上布局,从战术上入手,导入文化创意,做好整体的规划和谋略。

三、整合西山文化带的核心资源 提升文化内涵

北京市在2014-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发展以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为核心的“西部发展带”,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整合开发文化休闲与娱乐的城市新型功能区域,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生态保护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围绕上述目标,建议北京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打破行政地域和景区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各区之间要紧密协作,整合特色资源,可以借用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的概念,推出具有文化共性的旅游线路和区域,提升旅游价值,树立文化品牌。

文化线路原本是文化遗产的概念,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结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文化意义和整体文化意象的线路,如大运河、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而文化景观则是是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是指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也许这两个概念与我们这里所指并不完全吻合,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思维和模式来整合自身的旅游文化资源,把具有共性的散落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线路或区域。有人曾提出京西文化走廊的概念。例如,京西地区的古塔、寺庙是否可以形成线路?古遗址类的是否可以串联起来?他们如何和周边自然风景类景区形成互动?我们需要在这些线路中合理增加哪些服务实施?这都是需要我们加以认真调研和分析的,然后要考虑技术操作上的可实施性。实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打破现有行政划分的管理观念,打破地域和景区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状态,形成一种联合共赢的合作模式。

如永定河孕育了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具有气质相同的、独特的文化色彩。例如以灵山、百花山、妙峰山、上方山、圣莲山等为代表的富蕴人文历史的流域名山文化;以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法海寺为代表的以北方佛教宗派中心寺院著称的流域宗教文化;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许家窑人遗东胡林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门头沟爨底下、琉璃渠、房山南窖水峪等为代表的可以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流域古人类、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等。此外,还可以开发以京西商旅古道、进香古道、军事古道等为见证的流域古道交通文化线路等。

2、 以大旅游观为原则,共同研究梳理现有各自旅游资源,整合共性,树立鲜明的文化品牌,突出个性差异,融入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创意元素,提高各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人在不同文化模式里的流动。如何在休闲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凸显京西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而发展京西文化旅游是一项重要课题。京西地区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受到冀中、古燕北文化的影响。其历史悠久,内涵包含了史前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诸多元素,可以在此基础上挖掘推出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找到合适的表达和表现方式,为旅游项目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只有在京西各区之间不断加强协作的基础上,把各自闪亮的珍珠用京西文化独有的脉络和方式串联起来,才能变成具有更高价值的项链,才能发挥更灿烂而耀眼的光芒,也才能为北京文化的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晓东 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

北京华源方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