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设立宰相的朝代,还是开创了家喻户晓、“臭名昭著”的情报机构的王国,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甚至还有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逐渐成为了明朝这个朝代的代表事物,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谈到明朝,说到情报员锦衣卫,那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作为锦衣卫高官的重要来源之一——勋卫。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1)

我们见《明史·兵志一·侍卫上直军之制》:

“官名。明置,为侍卫武官。任此官者为公、侯、伯、都督、指挥的嫡次子”

可知,勋卫是明朝时所置办的一种官名,是侍卫武官的一种,而担任勋卫的人主要是公侯伯爵等大官的家族子弟们。那么,勋卫制度又有何独到之处呢?

勋卫出身严格限制,朝廷认可才可以跻身“高层”

“勋卫”这个职名,取法其实是来自隋唐的旧制,在隋唐的宫廷仪仗中,有亲卫、勋卫、翊卫三部,而在其中,勋卫就由勋贵三品的大官以上的勋贵家族子弟来选补。从中,我们明显可看出,勋卫更强调勋爵子弟的显贵身份。并且,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勋卫仅只有一小部分勋贵子弟充任,一般武臣家较难以有机会,去获得这种恩典。

因而,勋卫在最初选拔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其人员的来源,是普通官员子弟难以企及的高度,更遑论一般平民百姓了。勋卫,勋卫,勋贵的卫士,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其独到的地方莫过于它的身份限制了。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2)

勋卫一职,与勋爵承袭制度紧密结合。在明成化之后,为确立在家族中的正统地位,授予勋贵袭爵继承人勋卫一职,逐渐成为惯例,就是说,如果我是继承人,要继承我家族的爵位,那么我就应该先获得朝廷的赐封,先成为一名勋卫,这才能说是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到嘉靖、万历时期,这个定制已完全形成,勋卫还需登录造册在案。以至于出现了

“公侯世子称勋卫”

的说法,把勋家应袭子孙等同于勋卫。因而,勋卫又常常被称为“小侯”,这反映出勋卫虽然不是勋爵,但是也享受了爵位的一部分尊荣,是承袭爵位的的过渡身份。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3)

至晚期明朝,朝廷会将勋贵家族应袭爵子孙全部授予勋卫,说明勋卫册封的扩大化。可以说,勋卫的选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勋爵承袭的附属制度,勋卫具备了标识勋爵应袭地位的礼法功用,与册封皇家太子、亲王家世子有一定的相似性,也算是勋卫制度的独特之处了。

有一个例外情况,在明中期之后,勋臣之家如果出现没有嫡长子承袭、子孙少且年弱或者担任爵位的家主被罢等特殊情况时,不是应袭子弟仍有可能被朝廷授勋卫,这多是朝廷给予的特别安置。

贵戚子弟侍从宫禁,或与皇帝混个脸熟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以公侯、功臣子孙侍从宫禁的制度,宫禁就是派遣羽林、金吾卫等侍卫保卫宫廷,守护皇室,勋卫一般也包含其内。弘治朝内阁大学士丘濬对此有言:

“周制,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则是王朝宿卫之人,皆公卿大夫士之子弟也。祖宗以来,用功臣子弟以为勋卫,盖亦此意”。

一般来说,使用贵族子弟侍卫宫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为保证帝王安危,突显朝堂威仪;二可以训练功臣子弟的军事、礼仪技能;三可以体现贵族身份;四这也象征臣子对帝王的人身依附关系,有纳献自己的孩子作为人质的意思。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4)

明中期以后,授予勋臣要袭爵的子孙勋卫一职,这更多是为了抬高他们继承人的身份,使他们身份更加尊隆。各个爵位的勋卫可以在典礼、朝会的时候,侍从陪伴在皇帝的身边,这样才识就比较容易被圣上发掘,进官加爵,就算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益,至少也可以混个脸熟,积攒人情人脉,要知道,在古代能被皇帝记住可是莫大的荣耀,这也是勋卫他们独有的尊容。

勋卫和锦衣卫官出同职,好制度当然留给“自家兄弟”

按明代规制,勋卫隶属于锦衣卫,勋戚大臣子弟大多依靠祖辈的功劳在锦衣卫食俸禄,因而勋卫是勋家不应袭爵位的子孙升任锦衣卫官职的基础。像武定侯郭英的孙子郭登,在仁宗登基初年的时候被授为勋卫,后于正统八年(1443年)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从郭登等人升为锦衣卫军官这一点来看,勋卫中的人大部分灌注于锦衣卫。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5)

成国公家次子勋卫朱希孝、魏国公家三子勋卫徐天赐等,他们都是由勋卫陡升至锦衣卫军官,希孝甚至以都督的身份掌管锦衣卫印。《明史·刑法志》亦有载,锦衣卫军官有

“勋爵支子任勋卫者一般会加秩至锦衣卫高官,乃至掌卫都督。卫、任子、科目、功升”

而勋卫位列其首,说明在升任锦衣卫高官的人员中,勋卫是最多的。

所以说,勋卫隶属锦衣卫有制度上的依托,有其他侍卫所没有的独到性。

勋卫本属于锦衣卫侍卫,一些充勋卫者在明末可以与勋爵一起统领禁卫部队。丘濬《大学衍义补》云:“禁旅之帅,必用勋旧之胄,三代之制。”用功臣贵戚来管理近侍,这是历代王朝通行的惯例,勋卫,本也是勋臣贵戚,算是下一任的勋贵了。

明代锦衣卫条件(宫廷侍卫锦衣卫)(6)

明朝英宗专任勋戚管领侍卫部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为了提升侍卫的礼法规格。随着宫禁部队渐趋发展,其军事职能逐渐减弱,承担礼仪的职能需求增强,为了突显朝廷和皇帝的尊隆,更加需要身份不一般的贵戚们来主管。

其二是为了确保宫廷侍兵的忠心。英宗在位期间多次遭受重大变故,对文、武朝臣信任不多,而贵族勋家的利益多与皇室休戚与共,因而,皇帝更为信赖与倚靠。

明代中期以后,刚刚承袭爵位的年轻勋臣,或者待袭爵的勋卫,大多把管理侍卫禁兵作为他们早期军政历练的方式。在此基础发展演变,有些勋卫逐渐有了管理禁卫部队的权限,这也是勋卫制度的独到之处了。

结语

总而言之,勋卫最初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侍从职衔被授予少数勋爵子弟,勋卫又是侍卫中身份特别显赫者,由勋贵或者高级武将的子弟充任。由于勋卫自身身份等的一些制度特性,勋卫在其发展中,逐渐演化延伸出不同的职能,成为宫廷侍卫、锦衣卫军职及勋爵承袭三种制度的结合点。

同时,勋卫这一制度,可以很好的展现贵族勋贵的地位,因而,虽然其凸显勋爵应袭地位这一职能被确立的较晚,但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原本作为宫廷侍卫的职能。勋卫制度涉及明代宫廷、贵族、军事制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代军政体制中的贵族特征。

可以说,勋卫、散骑舍人制度既是明代皇权统治的特有产物,又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禁卫的演化进程,具有这个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独到之处!


参考历史文献:

《明史·兵志一·侍卫上直军之制》

《明经世文编》

《暇老斋杂记》

《大学衍义补》

《明史·刑法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