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

最近热播的德云社团综《德云斗笑社》以全新的真人秀形式演绎了新时代下相声团体和相声演员的魅力,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我在看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德云弟子们对待他们的师父的态度,可谓恭敬有加。

有几个细节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第一期节目中,弟子们在依次进入家宴的现场时自动根据辈分、长幼的顺序落座,郭德纲和于谦进入现场时,全体弟子都迅速起立问好;再就是弟子们跟郭德纲面对面时,都是师父指哪坐哪,而且坐姿都特别端正,无论是师徒交流还是后来当着师父的面表演,所有的弟子都特别紧张严肃,根本见不到平常各自在小剧场表演或是生活中的跳脱和轻佻。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1)

《德云斗笑社》参加人员合影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郭德纲名利双收,自然有对弟子们的威慑力。这也许不假,但看德云社相关的一些视频可以发现,这个团体自班主郭德纲起,确实是在尽量传承、延续很多传统的规矩,尤其是师徒传承和尊师重道,这一点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郭德纲先生本人也为自己的弟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通过他对自己的几位师父侯耀文、金文生甚至包括一些业界长辈的态度和表现,能看出他对于师长的尊重和感恩。

我相信他也是这么教导和要求自己的弟子的,所以尽管演出中弟子们在台上经常拿自己师父砸挂,但在后台和生活中,弟子们都能够谨守弟子礼仪,毕恭毕敬。

郭德纲先生有一句话经常说:“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且不论这一大帮师徒在台上的表现如何,今天我们只说说让他们坚守的那些“师徒”规矩。


拜师礼

熟悉德云社师承关系的大概都知道,郭德纲先生计划是招收八科的弟子,分别是“云鹤九霄,龙腾四海”,目前八科已经收满四科,像岳云鹏,孟鹤堂,张九龄,秦霄贤等便分别是前四科中比较知名的徒弟。现在已经开始招收“龙”字科的学员,据说报名人数达到3000多人。这些报名的学员会在被录取后进入德云“传习社”学习,其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最终拜师郭德纲,成为真正的“郭门弟子”。

依据相声行业的传统,拜师需要有摆知仪式,并且需要有“引、保、代”三师。我曾看过郭德纲先生收徒仪式的视频片段,对于那种庄严的仪式感心生敬意。

对于这种仪式,网上有人斥之为封建糟粕,认为应该坚决摒弃。但我觉得,这首先是相声行业内的的传统规矩,是一个行业传承的外在形式,作为非从业者实在没有去指责的立场;其次,这种形式也提高了行业的门槛,对行业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拜师礼,是我国文化传承中尊师重道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我们丢失了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师重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古训中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庄严的礼仪。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2)

拜师礼

我国传统的拜师礼形成一套标准的流程最早是在唐代。据《通典》记载,在唐代即便贵如天子也要拜师,所谓“天子拜敬保傅”。在唐代,拜师礼甚至被纳入了国家典制中。

传统的拜师礼大致分为三步:

一、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脩,包括: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读书;红豆,寓意鸿运高照;枣子,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肉,表达弟子心意。

二,弟子向老师行跪拜礼,并双手献茶。

三,老师回赠《论语》、葱(寓意聪慧)、芹菜(寓意勤奋)等礼品,并代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3)

六礼束脩

拜师礼也是古代开学典礼的一部分。除了拜师礼,古代的开学典礼还包括正衣冠,净手净心和朱砂开智等仪式。

值得一说的是,古时的学费并没有定数,只要礼数周到,学生根据自身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就可以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读书教育的普及。据《学记》记载,如果寒门学子家中实在穷得没钱交学费,也可以以物代替学费,比如“炭”,或者“茶”。这一点,古代读书人比之今人幸福太多。

除了学子的拜师,古时的各行各业也都有拜师礼,流程与入学的拜师礼不同:

先要拜行业祖师及行业保护神,以示对行业的尊重和虔诚;

其次要拜师父和师母,彼时师父和师母上座,徒弟三叩首并敬献红包和拜师帖;

再次是师父训话,告知规矩并赐名,训话内容基本是教育徒弟要尊祖守规,刻苦学艺,清白做人;

最后则是拜师宴,宴请到场观礼的宾客。

这一套流程,基本与如今相声行业拜师的流程一致。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 我国传统的授业之道,师父不仅教之以事,还要喻诸以德,尊师重道是技艺传承的根本。如果对技艺本身没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何谈踏实钻研、发扬光大。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4)

行业拜师

遗憾的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拜师礼”,几乎已经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仪式的缺失,才使得如今的师生关系中,“师”与“生”都忘记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个别老师敷衍塞责,甚至德行有亏,而有些学生也对老师缺乏基本的尊重,更遑论感恩。

好在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遗憾在逐渐弥补。前段时间开学季我曾刷到某视频中一个学生在进入教室前对着讲台上的老师行拱手礼,虽然行礼有些稚拙,但那种一本正经的庄重让人忍不住心生暖意。据说现在很多大学也都陆续开始恢复拜师礼,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风气。

学生拜老师,老师教学生。学生得名师从之,少走弯路是幸事;老师得英才育之,传承学问更是幸事。学生和老师的人生际会,教学相长,本就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师恩难报

了解德云社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郭德纲先生在早些年曾经遭遇过弟子出逃的变故,他曾经力捧的两位爱徒何、曹因种种原因在郭先生的寿诞之日公开宣布退出德云社。据很多网络报道称,其时的两人大闹寿宴,以至于德云社险些停业。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5)

后来师徒之间各执一词,是非曲直这里就不做评论了,只知道网络之上,对于何、曹二人讥讽、批判的为绝大多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我想,很多网民应该都跟我一样,并无法确定那些事的真假,而之所以我们内心中对何、曹二人心生鄙夷,大概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个学生对老师所应持的本分,太过离经叛道。

在我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中,老师因为其“术业有专攻”的素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德行为人们所推崇和敬重。因为敬重,儒家学说推崇“天地君亲师”为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为学莫重于尊师”……各种古训不胜枚举,尊师重道早就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优良传统。

我们一定都读过非常多关于弟子执礼的故事,像“程门立雪”,“秦始皇拜荆条”,“张良三拾履”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小故事:

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先生在清华研究院读书时曾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文史。陈寅恪先生晚年曾将毕生著作托付给蒋天枢,有一次相约见面,蒋天枢先生如约登门后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而眼睛已经看不到的陈寅恪先生没有在意,直接就开始谈话,结果一谈几个小时,蒋天枢先生就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老师的床前,始终没有坐下。那时候的蒋天枢先生也已经年过花甲。

虽然说,作为学生本就应该躬行谨奉,但这样的小故事还是会让我们对于那种执礼甚恭的弟子之礼心生感动。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6)

程门立雪

我曾读过一位朋友感慨师恩的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初涉杏坛身付以,育成新彦满头霜。昔时幼苗多荼苦,此刻果盈却不尝。”老师们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年复一年,自己因辛苦早生华发,但即便桃李满天下,他也不会试着去索取什么。

作为学生,也许并不一定要向自己的老师回报些什么,但也绝不应该对曾经爱护自己,倾囊相授的老师进行攻击。

都说师恩比天高,礼敬恩师是每一个学生最应该学的第一课,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礼敬老师到礼敬芸芸众生,从礼敬学业到礼敬泱泱文化,也才有可能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位“老师”。

冰心先生曾以一首诗祭奠自己亡故的恩师: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有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人生路漫漫,恩师有几人?

他是迷茫时那盏指路的明灯,他是心碎时那场温暖的雨,他是困惑时拨云见日的手……师恩天大,除了感恩,别无其他!


师父,节日快乐!

去年是郭德纲先生“鹤”字科弟子拜师10周年,很多“鹤”字科的徒弟都发了微博对师父表示感谢,师徒之间暖心互动。其中比较知名的几位的微博我都看过,他们对郭德纲先生的称呼都是“师父”,而不是“师傅”。

“师父”与“师傅”,有不小的区别。

“师父”是学生对于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最早是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来,而“师傅”则是老师或者有一定技艺的人了通称。

师父,明显比师傅更亲近。

我喜欢“师徒父子”这样的说法,它将传统的师徒关系的魅力展现无遗。师与徒,父与子,一代一代经久不息的传承。

你既拜我为师,我便视你如子,教你,育你,扶你,爱你;

我既拜您为师,我便视您如父,服您,孝您,顺您,爱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老师的一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拥有一位好老师真是人生幸事。

在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谨以以上文字致敬每一位“身正是范”的老师。

跟德云社一起学习规矩(从德云社的师徒)(7)

#老师# #教师节快乐!老师们辛苦了!# #教师节征文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