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别emo小情绪(EMO了科学看待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在当下,不少人抱怨精神压力大,“emo”也常被许多年轻人挂在嘴上,“我又抑郁了”也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你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吗?你能识别你的情绪吗?怎样才算是抑郁呢?压力太大如何缓解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专家李勇主任医师提醒:每个人都应该科学看待自己的情绪,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也应及时就医。

如何告别emo小情绪(EMO了科学看待自己的情绪很重要)(1)

图源 视觉中国

疫情反反复复,你焦虑了吗?

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疫情期间,普通人群报告中至重度抑郁症状和中至重度焦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6.5%和28.8%,医护人员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0.7%和44.7%,远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勇主任医师表示,近年来,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因为“疫情焦虑”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少确诊患者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情绪,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也有部分居家隔离人员可能有紧张、恐慌、孤独、无助、压抑、悲观、愤怒的情绪,感到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危机干预和创伤后的干预尤为重要,当出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或出现离奇怪异言谈、想法和行为,自身社会功能异常,影响到了他人工作生活的现象时,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可能出现异常心理了”,李勇表示,在生物层面,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心理层面要进行心理行为管理;在社会层面要预防患者产生应激反应。综合治疗需要团队合作,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

学习焦虑,您的孩子有吗?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称,目前35%的青少年具有心理困扰表现。初中生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心理问题。有关学习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或者学习(考试)焦虑。

学习焦虑是什么?李勇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就叫做“学习焦虑”。

据李勇介绍,他曾接诊过一个小患者,父母带来就诊时脸上“愁云密布”。原来,这个孩子小学成绩十分优异,但他考入重点中学后在摸底考试中的成绩不甚理想,孩子感觉非常痛苦,虽想迎头赶上却屡屡受挫,不久就陷入到了自卑怀疑的情绪中,并开始睡懒觉、破坏公物、顶撞老师,最后主动休学。

李勇介绍,这种“焦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当事人自尊心强,期望高却有落差,心理压力大;另一方面家庭原因、人格培育不良也是厌学诱因。这个时候需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名次,找准位置,调整心态;也可以适当降低目标,让目标变得更加快乐,诱发学习动机;激发超我,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如果以上方法还是不奏效,则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的心理门诊做规范的检查和治疗。

如何告别emo小情绪(EMO了科学看待自己的情绪很重要)(2)

图源 视觉中国

“伤春悲秋”,就是抑郁吗?

萧瑟秋日,带来的不仅仅是遍地的金黄灿烂,也带来了许多人的“心境低落”。记者从李勇主任处了解到,春秋两季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许多人一坐下来就直接表示自己得了“抑郁症”,急需治疗。

“秋冬季确实是抑郁类障碍的高发季节,有理论认为季节性抑郁的发生可能与光照时间缩短,秋季萧杀的环境诱发作用等可能有关”,李勇告诉记者,有抑郁症状不等同于抑郁症。

“抑郁症状只有严重到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才要考虑抑郁症,我国的诊断名称‘抑郁发作’即通俗所说‘抑郁症’”,李勇向记者展示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并解释,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现实生活中,怎样能够区分是“抑郁症状”还是“抑郁症”呢?李勇给出了一份“症状标准”,标准上显示,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并至少有下列4项症状,才有考虑“抑郁症”的可能性: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但是患者或家人往往很难很明确诊断是否患有抑郁症”,李勇表示,以上这些症状仅仅只能用来参考,抑郁的诊断和判定比较复杂,需要患者及时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一旦确诊还需要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

通讯员 雷宇 周宁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盛媛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