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最笨取穴方法(名家经验楼百层)

风池穴最笨取穴方法(名家经验楼百层)(1)

专家简介

楼百层(1913-1992),浙江省诸暨市人。1930年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杭州)。1935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47年夏迁至杭州开业。1956年春应聘参加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楼氏涉足医林50余年,致力于针灸研究,兼及内科,尤对各种针刺方法及补泻手法颇多创见。1980年与浙江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将其针灸经验输入电脑应用于临床,该成果获得1981年省级优秀科技三等奖。1985年5月应邀赴澳大利亚进行针灸巡回讲学,深获好评,被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协会授予名誉会员。他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针灸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浙江省针灸学会主任,全国针灸学会理事及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风池穴的临床应用经验

楼百层

风池穴最笨取穴方法(名家经验楼百层)(2)

风池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

(一)穴位:古代文献对本穴定位的叙述不尽一致,如《素问·气府论》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甲乙经》:“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资生经》:“在脑空后发际陷中。”《明堂》:“与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如二寸为定穴。”《折衷》:“在督脉㾦门旁,直发际。”《针灸大成》与《聚英》均谓:“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笔者的临床定穴是:耳后、与耳垂相平,发际边缘的凹陷中。

(二)进针方向:针尖宜交叉朝向颧骨渐次进入。即针患者左侧的风池穴,针尖宜朝向其右侧的颧骨,针右侧的风池穴,针尖宜朝向其左侧的颧骨,可针至1.2~1.5之间的深度针刺感应可从颞颥部向上放射至前额或眼区。

如已针至上述深度,而针感仍未能达到放射目的者,则可将针稍稍提起,向左右不同方向慢慢寻找(严防深刺),则针感也可向上放射。

(三)主治病症:为治疗头脑、眼、耳、鼻等器官疾患的常用要穴。

1.脑震荡后的头昏头痛:可配百会(斜刺)、风府。若伴恶心欲呕者,再加印堂。用捻转补泻手法,以《标幽赋》“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为治则,凡头昏痛严重者,用捻转泻法;昏胀轻微者,用捻转补法。每日针1次,以10次为一疗程。考《资生经》有:“风池疗脑痛”的记载。若能掌握的针刺补泻手法及针感传导方向,往往可使患者头部昏痛顿减,而感到轻松。反之,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感觉。特别对初诊患者,以避免滥施针刺捻转泻法为宜,免致针感稽留难受。

2.癫痫:配大椎、百会、间使、筋缩,用捻转泻法。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可减少和控制发作而达痊愈。《资生经》载:“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疾厥致僵仆,为灸中管,其痰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获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痠疼,使灸之而愈。”

3.偏正头痛:常配百会、太阳,前额痛再加印堂(斜刺),后脑痛加风府。偏头痛者,仅针痛侧的风池、太阳。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20分钟,一般均可立即缓解疼痛。《胜玉歌》有“头风头痛灸风池”的记载。

4.眩晕(包括美尼尔氏综合症):配肝俞、足三里、飞扬。每日针1次,用平补平泻手法,一般4~5次即可奏效。《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

5.感冒头痛、项强、恶寒发热:配风府、太阳、大椎,用捻转泻法,日针1次,可制止病情发展。《伤寒论》有“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的记载。《席弘赋》谓:“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6.眼疾:《资生经》有“风池等主目痛不能视”、“风池治目眩苦头痛”、“风池、五处,治目不明”、“风池治目泪出、欠气多”等记载。据此,笔者以本穴与睛明穴配合应用,治疗近视、急慢性结膜炎及迎风流泪等症,辄取良效。风池穴用捻转手法,睛明穴用提插手法,再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7.耳聋、耳鸣:与听会、翳风、中渚同用,施平补平泻手法。日针1次,5~10次为疗程;对骤聋骤鸣者疗效较好。《资生经》有“风池治耳塞”的记载。

8.鼻渊(慢性鼻宴炎):可与迎香(斜刺)、印堂(斜刺)合用。施平补平泻手法。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资生经》“风池主鼻衄空喘息不通”,《玉龙歌》“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经临床验证三穴合用,效果更佳。

9.不寐证(神经衰弱):与神门、合谷两穴相配,运用捻转补泻法,按照脏辩证,予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手法,临床疗效较好。

每日针1次,以15次为一疗程,临床上常见在10次以上睡眠情况呈波动不定(时好时坏),针至10次以后,则渐趋稳定。

10.脘痛泛酸(胃酸过多):配足三里、大杼,用捻转补法,已验证多例,一般2~3次即愈。泛酸证,多因木火犯胃所致。故笔者取“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的风池,藉阳维脉之维络灌溉诸阳经,濡养六腑而充盈胃气;佐足三里之温中补土而抑少阳木火,则吞酸自止。诚如清·尤在泾云:“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也。”加大杼穴,是遵东垣“五脏气乱,……取天柱、大杼”之说,三穴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制酸之效。

【本文摘自《中国针灸》1985年第1期。作者:楼百层,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风池穴最笨取穴方法(名家经验楼百层)(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