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

至今中国游客在巴黎LV旗舰店里为了买LV还要奉上护照任人盘查,这着实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情。

——遇言姐

随着创始人Stefano Gabbana在推特上的系列辱骂,时尚品牌Dolce & Gabbana的种族歧视算是彻底坐实了。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2)

▲ Stefano Gabbana在推特上连续大骂中国是翔一样的国家,稍后又称自己的账号被黑

前日,DG 为宣传上海的时装秀发布了三条以“起筷吃饭”为主题的短片。

片中,一位神情夸张、举止怪异的模特展示如何用筷子吃披萨、甜卷,和意面。

话说一个时尚发布会的宣传片拍起了餐饮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的还以为DG要在上海开饭馆了。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3)

对这则犹如恶搞的视频,观众普遍感觉一没有审美、二没有文化、三没有尊重,此外,还隐隐透露着歧视的意味。

首先,模特造型和拍摄背景陈腐刻板,细长上挑的眼睛、红彤暧昧的灯光、妖娆妩媚的女人,是典型的西方人臆想中的东方情调,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人形象。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4)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5)

▲同样的,对东方的臆想还存在于《007:天幕危机》中香艳的澳门赌场、《艺妓回忆录》中对日本美学的纂改

强调“眯眯眼”已经被明确认为是“加深种族刻板印象”。

去年,Ebay和亚马逊同时下架了一批“中国男孩服饰”,原因正是店铺使用了一张白人男孩用手指将眼角拉起的照片。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6)

▲ 在加拿大的小学,如果有孩童对华裔同学做出拉起眼皮的动作,也是会被老师严厉禁止的

其次,DG宣传片的内容更是大写的不知所云,完全get不到它想表达什么。

不知为何,片中的披萨、甜卷、意面都被做得超级大,配上“是不是对你来说太大了”的画外音,难免有种让观众觉得被冒犯的色情感。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7)

▲ 比脸盆还大的披萨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8)

▲ 堆成高高一坨的意面

再次,短片的配音也是莫名其妙,非但没有令人感到文化的趣味和融合,反倒是觉得被贬低和冒犯了。

尤其是那句“如何用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我们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饼”,难道DG认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没见过披萨、没吃过披萨?要你来教我们怎么用筷子吃饭?

如果说DG刻意歧视中国人,应该也不是。

毕竟人家是来拓展中国市场的,上海的秀起了个“DG爱中国”这么肉麻的名字,故意去拍个种族歧视的广告不合逻辑。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DG的这条广告既不切题,又不幽默,还很蠢。

youtube上有一条留言遇言姐觉得说的很对:

“作为一条面向中国人的广告,如果大部分中国人看到这则视频都觉得不适,那么,这则视频八成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就是文化优越感,以及文化挪用,一种并非出自平等、善意的文化交流。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9)

▲ Stefano Gabbana与两位中国籍品牌大使同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爱中国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0)

我的文化不是衬托你高贵的道具

去年年底,《纽约时报》发文批驳川普家族玩得666的服装外交,指伊万卡和梅拉尼娅惯于穿着流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局外人设计的“民族服装”,反映出的是她们对异文化的幻想,而非真正的融入和沟通

梅拉尼娅访问中国时换了两身“貌似”旗袍风的长裙,但仔细看,这两件出自Gucci和DG的高定跟中国文化并无半毛钱的关系。

遇言姐也不认为川普两口子对我国文化有任何兴趣和热情,这更像是一次心不由衷的表态。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1)

▲ 这件乍一看略像龙袍的长裙来自Gucci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2)

▲ 这件长裙来自DG

与继母梅拉尼娅如出一辙的是,去年年底,伊万卡访问印度时,大家都以为她会穿著名印度设计师妮塔·露拉(Neeta Lulla)制作的莎丽,但是她并没有,而是连换了6套“伪印度风”的时装。

伊万卡的这些“印度”服装来自Tory Burch、Erdem等品牌,售价在3500美元以上。

它们的共同点是:乍一看有点像民族服饰,仔细看却不是那么回事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3)

▲ 这件Tory Burch长袖圆领金花刺绣的礼服被认为是伪印度主题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4)

▲这件锁孔领口、绿底粉黄花朵织锦茶会连衣裙,“有点像”印度传统的阿纳尔卡利(anarkali)风格

当时,《Vogue》杂志印度版的特约编辑班达娜·特瓦里(Bandana Tewari)直言不讳地表示:

“如果伊万卡想通过着装对印度文化表示认同,她的‘致敬’应该更纯正。这种混搭的‘伪印度风’只能证明,在肤浅的文化同化主义下,她其实并未真正接纳异族文化。”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5)

而今,很多大牌都喜欢加入一些东方元素,然而,这并非代表其真的有意探究文化的精髓。

DG的宣传片中,东方风格被诠释得轻浮而草率,其折射出来的是该品牌对于外部的无知和傲慢,对其它文化想当然的理解。

DG持有文化优越感的另一层印证是,已经有媒体翻出DG去年拍摄的时尚大片,那些刻意让头裹毛巾的大婶,收饮料瓶的大爷与模特同框,造成鲜明对比的照片,被读者指责带有讽刺与歧视意味,令人不适。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6)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7)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8)

▲凌乱的构图、混乱的叙事、突兀的反差,让这组照片更像是殖民主义者眼中的猎奇与审视

与之对比的是1993年,《Vogue》首次来中国拍摄大片时,照片内容体现出的平等和尊重。

当时的主创Grace Coddington回忆:

“虽然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的确存在,但是决定作品走向的是创作人的格局和眼界。”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19)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20)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21)

▲ 《Vogue》的视角透露出善意、友好和好奇,而非渲染各种“差距”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22)

dg事件再发酵(DG歧视事件从不经意的刻板印象)(23)

▲《Vogue》近年拍摄的,有路人出镜的印度街片,同样没有让人感到被冒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