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上的泸定桥(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

文/杀手里昂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曾无数次出现在课本中,算是几代人共同的回忆。而这段历史已经被拍成了电影《勇士》。作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片,《勇士》中既有热血激燃的战争场面,又有百里奔袭的艰苦卓绝,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展现红军长征中的艰难,真实而直观地将红军无畏一切的“勇士精神”诠释到底。

小时候课本上的泸定桥(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1)

整个长征之路发生过无数次战役,但不可能全部都装进一部电影中,必须选择一个小的角度。当年,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跟斯诺说过一句话,如果长征途中大渡河和泸定桥过不去的话,那红军肯定就完了。所以,创作者选择了大渡河和泸定桥这段长征过程中最重要,并且最为观众熟知的的环节。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渡口只有一条船,几万人渡过去要用一个月时间,只能去抢泸定桥,敌人估计的时间是三天,如果红军四团在三天之内到达泸定桥的话,红军就没有机会去夺泸定桥,所以红军就将敌人估计得三天缩短为两天,昼夜行军240里路,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陆军行军的最快纪录。《勇士》最终从“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个角度作为影片的切入点,让小学课本上认知的东西变成大银幕的东西。

小时候课本上的泸定桥(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2)

《勇士》的导演是去年拍过《百团大战》的导演宁海强。在拍摄《勇士》之前,宁海强决心要打破自己的拍摄思维,要用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制作方式、拍摄方式来拍摄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所以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和整个商业电影元素紧紧勾连在一起的,不仅要在弘扬主旋律,表现勇士无畏精神的同时,还要让影片具有观赏性,这次的《勇士》是对《百团大战》的一次创新。

特别是动作指导罗礼贤为影片加入了很多现代时尚元素进来。因为影片中红军基本都处于奔跑之中,罗礼贤的动作指导又为影片的动作增添了许多现代元素,树林跑酷,竹间穿梭都极具观赏性,有武侠片中侠者行侠仗义、为国为民的侠者味道。结尾的“飞夺泸定桥”段落更是将勇士们的热血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13根铁索成为连接泸定桥两岸的唯一桥梁,更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3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这座桥梁,也做到了“勇士精神”的完美诠释。而对于影片结尾飞夺泸定桥的段落,更是给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戏是在北京将近40度的高温上拍摄的,演员们每天都在13条铁链子上爬着,吊着威亚,还被扔到永定河里。

小时候课本上的泸定桥(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3)

在表现“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片段时,《勇士》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取了群像的方式,片中有整个红四团的灵魂人物(李学东 饰演),红四团主力军廖大强(于小伟 饰演),神枪手余振中(宋佳伦 饰)等,各个人物角色鲜明,形象饱满,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让人难忘的一个角色是片中的炮手田生才,他之前是一个俘虏,因为有着一门手艺,打炮技术一流被作为技术人才留在红四团,但他却身在曹营身在汉,心里只顾着能和家人早日团聚,直到一个小兵因为背他牺牲之后,他才真正从之前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转化为为国家民族战斗的“大我”。这种人物心理路程的转变更能反映出人在当时战争环境下的真实反应。

小时候课本上的泸定桥(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4)

为了在大银幕上高度复原当年那场经典战役,《勇士》剧组重走长征道路,远赴雪山、原始森林以及深山密林、大渡河两岸及蜀南竹海等多地实景拍摄,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演员们在高原拍摄的每场戏后都需要吸氧。回首80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除了不要忘记,更要忆苦思甜,珍惜眼下的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