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

2016年4月26号,在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经典名言,成为后来河南人引以为傲的“今学焦裕禄 古学范仲淹”的最早出处。

发源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不需赘言已家喻户晓。而即便是河南人,对范仲淹埋骨的河南伊川,恐怕也有认识上的不足。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伊川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文化高山,或生于伊川,或生活于伊川,或退居于伊川,或卒葬于伊川者群星闪耀,大家耳熟能详的宰相级人物包括伊尹、姚崇、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等12人,光耀千载的文化思想大家包括邵雍、程颢、程颐、游酢、杨时、朱敦儒等7人……

伊川要不被整个河南忽略了,要不被整个洛阳忽视了,这是天大的遗憾。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

二程文化园

撰文 | 周健

01/

相对于“经济伊川”,

“文化伊川”更有说头

用一个词来形容伊川,我想那个被用滥了的“人杰地灵”,在她这里可能比较名副其实。

20多年前,这里一座电厂上马二期,新址上要迁建一座庙,施工时突然从地底下涌出一窝又一窝蛇,说是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引起在社会面上的轩然大波。我当时刚当记者,和不少同行前往采访,附带着听到当地人介绍伊川悠久的历史和分布甚广的古寺、城寨、名人遗迹等,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记得当时在伊河边的一个破败的亭子里留影,脚下踩着几块断成数截的碑刻,翻开一看,上面写着“乾隆X年”,当即慌着跑开。

后来采访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两家酒企的世纪争斗,有机会随厂家从伊河的源头——栾川陶湾镇闷顿岭——顺流而下,将陆浑水库、伊川国家湿地公园、龙门石窟、伊洛河交汇口与二里头遗址细细游遍,除了感受到伊川两岸风光美不胜收之外,就是为那些掩映于青山绿水、田野村舍之间的人文景观的现状感到可惜。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2)

再后来,就是参与兴亚集团程道兴先生为其祖先重修“二程文化苑”的漫长过程,因为不断往伊川跑,范仲淹的范园、邵雍的安乐窝、姚崇的墓,等等,都多次前往凭吊。在我看来,位于伊河之畔的伊川就像一个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的宝藏,徐徐在我面前绽放她虽历经沧桑但美丽如初的容颜,让人长久倾慕并流连。

“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青门酒垆别,日暮东城鸦”“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千百年来,能让岑参、欧阳修、苏轼等优秀诗人吟咏不止的地方,她的好,一定是内在的、丰富的、诗意的,并能穿越历史时空。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3)

我们现在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出众,惯常的做法是看其经济上的综合实力和发展速度。伊川县拥有户籍人口80多万,是洛阳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其经济发展水平常年在洛阳保持在前三,在全省排名前二十;产业上以新材料、富硒功能农业、现代物流、近郊生态文旅等为主,煤电铝工业新城拔地而起,因为离洛阳市区近,交通便利,近些年展现出比较强的发展后劲。

但这还不是伊川真正的厉害之处。她的魅力和潜力,在于她的文化——那些丰富而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及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所占据的高位——而文化,众所周知将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未来竞争软实力的基础性内容,最起码,它是一个城市外在辨识度和形象展示的重要代表。

就此而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伊川,要比作为经济载体的伊川,更有说头。

02/

万安山是文化大山?

伊洛河是东方“两河”?

中国传统文明或文化的形塑,多依山依河。

伊川县北依十三朝古都洛阳,南与嵩县一衣带水,西与宜阳县接壤,素有“二山一川七分岭”的说法。其东西南北四面皆环山,中间状如盆地,河流纵横,“水如青龙蜿蜒,山似驯俯白虎,湖沼如翔舞朱雀,丘陵若温顺的玄武”。

我国地形,本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但伊川的山水布局,正好与此相反。横亘伊川境内的两座主要山脉,熊耳山南高北低,万安山东高西低,水系更是呈现罕见的“逆流”奇观。

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注意,常常不吝于“鹤鸣九皋,鱼潜沼渚,麦稻飘香,物华天宝”的赞美。

武则天曾在山上建起万安宫,司马光曾在山下偃师境内的诸葛镇司马村建造“独乐园”,欧阳修曾多次来到山中游玩……唐时,因为北邙古墓已满,“洛阳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于是伊川北部厚植黄土的万安山、西部风景秀丽的伊河畔成了许多王公贵族、名人将相安息的首选之地。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4)

对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列过以下这些文化名人和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的名字:

顺着伊河由北向南,河畔两旁分布着贾岛墓(唐)、李德裕墓(唐)、王拱辰墓(宋)、李存勖雍陵(后唐)、齐国夫人墓(唐)、文彦博墓(宋)、朱温宣陵(后梁)、二程墓及文化苑(宋,全国文保单位)、邵雍墓(宋)、安乐书院(邵雍创办)、陆浑戎墓(战国,全国文保单位)、伊尹祠(商)、石守信墓(宋)、伊皋书院(程颐创办)、吕诲墓(宋)、周敦颐墓(宋)、张齐贤墓(宋)、和乐书院(张齐贤创建)、翟兴翟让墓(宋)、曹丕文帝陵(魏)、独孤及墓(唐)、富弼花园。

在伊河北部临近洛阳市区的地方,就是知名的龙门石窟。

万安山脚下南麓,则有裴遵庆墓(唐)、范仲淹墓(宋)、范纯仁墓(宋)、姚崇墓(唐)、张说墓(唐)、伊阙古城、朱温宣陵(后梁)等,其中,前五者紧密相邻,彼此相差不足百米,因而,“万安山下五宰相斗拱连”成为历久不衰的美谈。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5)

这些历史名人死后托体伊河和万安山,说明生前就对伊川的山山水水无比眷恋。有人据此说万安山是中国的文化大山,伊洛河是东方的“两河流域”,看来不无道理。

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宋赞斌院长就提出文化造极的赵宋之世,“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当时的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伊川处于坐三望二的位置,当非莫属;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份独一无二,当无疑义”。

他认为,伊川曾为中国文化史提供了以下难以替代的贡献(部分内容由笔者修正补充):

其一,让人数众多的唐宋名臣和文化大家在此安身立命。

计有宰相级人物12人,伊尹、姚崇、裴遵庆、张说、李德裕、吕端、范仲淹、范纯仁、程琳、富弼、文彦博、张齐贤;朝廷重臣7人:独孤及、石守信、吕诲、范纯佑、范纯礼、范纯粹、王拱辰;学界大家7人:邵雍、程颢、程颐、游酢、杨时、朱敦儒、邵雍(邵伯温);抗金名将2人:翟进、翟兴。他们或出生于伊川,或生活于伊川,或退居于伊川,或卒葬于伊川,在其身上打上了深深的伊川印记。如邵雍自号“伊川翁”,其父邵古曰“伊川丈人”,文彦博自号“伊川叟”,程颐自号“程伊川”,世人称其“伊川先生”,朱敦儒别名“伊川老人”等。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6)

更早年代,民间文化中的“食祖”伊尹、“酒祖”(另一称呼是“酒圣”)杜康也长期生活在这里。二人在伊川发展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是当时农业走向成熟、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某种表现。

这里面,伊尹、范仲淹、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等人被公认为“六大贤哲”(周敦颐墓系衣冠冢)。

其二,伊川诞生了一系列十分重大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成果。

二程兄弟在伊川创立的理学作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正统哲学,统治国人思想近800年之久,堪称“国学中的国学”,伊川亦因此享有“理学名区”之美誉;邵雍创立的先天学以其精研的推理,把中国传统易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诗歌集名曰《伊川击壤集》,哲学巨著《渔樵问对》当在伊川伊河岸边写就。

范仲淹被称为宋学的先驱,其“先忧后乐”、以民为本的崇高思想,成为中国人为官处世的千年圭臬。书记提出“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就是对范仲淹思想文化现代价值的最大肯定。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7)

二程文化园

其三,伊川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齐贤创办的和乐书院、邵雍创办的安乐书院、程颐创办的伊川书院,并称宋代伊川三大书院,在河洛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至今遗迹尚存;范仲淹墓园、二程墓园、邵雍墓园(安乐佳城)并称伊川宋代三大名园,现今保存完好;富弼花园故址在今葛寨前富山,文彦博积庆寺故址在今城关罗村。

除此之外,诸如“问鼎中原”“程门立雪”“脚踏实地”“如沐春风”“浮水灌球”“划粥断齑”这样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诸如“绿树绕伊川”“伊川多美竹”这样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更成为伊川景美、物美、人文美的文学性背书。

03/

鸣皋山下、伊水岸畔,

文人雅集和士人退隐上演不衰

有了以上这些进能安邦定国、退能吟风弄月的有趣的人,伊川历史上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像张择端笔下的工笔画儿那样异常生动起来。

在伊川所在的伊河畔,唐宋时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文人雅集:

白居易晚年退守洛阳,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伊水旁的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其著名的《香山九老会诗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香山寺》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描绘的就是这种闲淡的生活。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8)

北宋的洛阳,以山水园林著称,以文人雅集称盛。留守西京的文彦博召集包括司马光、王拱辰、富弼等在内年老士大夫十三人﹐聚会作乐﹐谓之“洛阳耆英会”。那个时候,邵雍已经迁居洛阳多年,家中时常名流云集,司马光作为他的挚友,赠予他一套宅子,后者名之“安乐居”。

这些人时常到二程创立的伊皋书院、邵雍创立的安乐书院讲课,并研习学问,苏轼、宋庠、梅尧臣等人在伊川留下的诗句,大概就是在你来我往的唱和游玩中产生的。

有史可查的是,宋朝天圣九年(1031年),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期间曾与梅尧臣、谢绛等宴游伊川,写下了《伊川泛舟》、《伊川独游》等诗。

据此,我们或许能够想象,这个时候的伊河,一派安详宁静的乡村风光,一群士大夫在官道上歪歪扭扭地乘着轿,众多农人在斜风细雨中荷锄归家,这种情形,大概就是百里外的东京城世俗生活的某种延伸。因而,说洛阳是当时开封的后花园,说伊川是后花园中的后花园,大概并不为过。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9)

其实,自古至今,许多人都把伊川当作隐居的理想之地。商代伊尹早年在家乡空桑(今伊川)隐居,后来商汤三次前来延请,他才出了山,辅佐商侯平定天下,使之成为一代明君。

秦灭魏,迁孔氏于苑,秦始皇焚书坑儒,孔氏第九代传人孔鲋与弟兄三个鲁壁藏书,带鲁国祭祀礼器衣冠隐于伊川九皋山下酒后村。弟兄三个亦师亦友,在九皋建家庙,塑圣象,以清和为乐建洛阳第一所儒家和乐书院,教弟子百人,汉初为刘邦制礼仪的叔孙通即出自其门下。

到了唐代,因洛阳为东都,鹤鸣九皋也成为士大夫寄寓理想人格的精神家园。王昌龄在《送狄宗亨》中言:“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这就是说,站在洛阳城中远望九皋,烟云无边,它给诗人带来的远望远思无穷无尽。

有一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佳话的事件是,李白曾与与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一起在嵩山修道,度过了3年洒脱自如的时光。

期间,李白与丹丘生和隐居于伊川鸣皋山下的岑夫子举行了一场伟大的酒局,成就了不朽名篇《将进酒》;李白还仰慕炼丹女道士焦炼师,可是遍访嵩山诸峰,最终无缘相见,只能在诗歌中想象焦炼师的自由自在:“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赠嵩山焦炼师》)。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0)

伊川鸣皋山

到了宋代,伊川作为隐居地,如前所述,更是显得“热闹”。

著名隐士林逋曾作《鸣皋》:“皋禽名祇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以想象中的鹤鸣九皋之美,寄托自己的出世之思、出尘之趣。

他的理想被另一个人实现了:精通《周易》的邵雍中年后举家迁入伊川,并长居洛阳,一生倡内圣外王之道,提出以心为本体、视天道(天地之心)与人性(圣人之心)为一理的“性命之学”,却耕于陇亩,大隐于世,受到世人尊敬。

这之后,每到改朝换代、天崩地坼之际,伊川便会涌来更多退隐之士。比如金代的监察御史许古、诗人李俊民、全真道士周颐真,等等,伊川以极为包容的和山川胸怀和文化厚土迎接并容纳了他们。这里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以退为进”的隐士文化,但遗憾的是,我们直到今天仍未认真归纳。

有时我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许只有伊川的鸣皋山,大概才能和陕西的终南山并列在一起。

04/

文气历久而不衰,

文脉厚植而不弱

横亘近3000年,伊川一直都被一种宏大的文气所覆盖,后来,她逐渐演化成“儒”,演化成“道”,演化成“隐”,并在北宋时为中华民族贡献出影响政治治理走向的集大成式的“理学”,所以我们会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唐宋时期的诸多英雄人物选择在这里游历、讲学、归葬,并非偶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这样一种文气,到了近代却有所减弱。

清末,因战争和天灾人祸,豫西山地匪患严重。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当时的河南省政府迁往洛阳,洛阳成了河南省会。

白沙镇和大莘店村(现伊川平等村)是洛阳南部具有战略意义的两个地方,扼守东南颍、淮、宛、荆,北达洛阳,系秦楚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

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决定在白沙、大莘店新建两个县,前者被命名为“自由县”,后者被命名为“平等县”(另外又在河南其他地区设置民权县、博爱县、民治县)。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1)

冯玉祥在任期间,对几县倍加关照,令它们一举成为当时在河南享负盛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到后来,每当河南或者其他地方人员经商欲进洛阳时,往往都会前往靠近洛阳的自由、平等两县参观,而这也让两县更为出名(后来冯玉祥下野,自由县改回了白沙镇,而平等县变成了平等乡,民治县裁撤,民权县、博爱县的名称保留至今,民主启蒙的火光在这片土地上闪烁了一下,即告熄灭)。

当然,在惩治贪官污吏、打击恶霸土匪、妇女放足、禁烟禁毒、反封建、反迷信的热潮之下,一种灾难也在瞬间降临到这片土地:因为平等县的治所设在邵夫子祠(即安乐书院内),其历代碑刻、匾额、诗词匾被全部砸毁,除保留正堂大殿,其他建筑皆被拆除(邵雍塑像主干被当地群众暗中“偷走”藏起来);东部安乐书院被改建为库房和监狱。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2)

类似的灾难也降临到其他历史文化古迹上……当然,这不是伊川的个别性遭遇,那些年,战争、盗掘、无人看管、一味西化,中国历史的百年大巨变也让中国文化在中与洋、传统与革新、保护与毁弃之间经受了血与火的淬炼。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的灾难,不都是在自此之后的许多年内发生的吗?

与此相关的是人文教育、庙堂与民间信仰等文脉的中断。一些老人回忆,1958年大炼钢铁,伊川大莘店等地建炼铁厂,因需石灰石作原料,人们就把各种石碑搜寻来砸碎入炼铁炉……

1980年代,“二程”后人、兴亚集团董事局主席程道兴在伊川当兵,他在二程墓园看到的景象是,这里没有围墙,荒草凄凄,满地牛粪、羊粪,整个神道、碑林七零八落,一些石头、材质早就被搬去修了水库。

类似的,2011年8月,《光明日报》记者到伊川书院采访,看到廊间瓦砾堆积,石碑曝晒,院内杂草丛生,后来通过《谁遗弃了伊川书院?》这篇报道发出感慨,“破败,荒芜,孤寂。暮色中,伊川书院愈显凄凉”,“伊川书院曾经的风光早已随风而逝。它即将被这里干干净净地遗忘”。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3)

这是一段文化的荒漠期吗?我们无法知道。但所谓的“礼失而求诸野”,作为一个延绵近3000年的文化重镇,伊川却以另外一种形式把她的文脉深埋,把那股浑厚的文气延续了下来。

其一是依然频频产生英雄人物和文化文艺大家,并且,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辛亥革命时期的军事将领、“中州大侠”王天纵,新中国著名书画家李炳焱、音乐家时乐蒙,当代著名书法家司马武当、影视剧导演都晓,“一门三虎”的戴松成、戴松灵、戴松军兄弟,等等,这些在人格上的基本特点都是以儒为本、兼济天下。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陈小兵教授,连续10多年回伊川老家都随时随地为乡亲们义诊,作为中国肿瘤领域和医学科普界的知名人物,他常给别人题的一幅字就是“爱来癌去,医者仁心”。

为什么伊川至今仍在不断涌现冒尖人才?一句话,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民间一直保持着崇文尚礼、尊师重教、诗书传家的传统——以老牌学校伊川一高来论,该校历年的高考综合指标在整个洛阳市一直稳居前两名。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4)

其二是不少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守护华夏文脉的实际行动中来。

如前文提到的程颐三十一世孙程道兴,他自2004年开始,先后斥资3.2亿元为自己的祖先程颐、程颢修复重建了二程文化苑,并捐给地方政府,这种“以道兴道”的做法,明显是二程理学在当今社会的温故流传;再如一些民间人士自愿守护文化遗迹,邵雍墓前的苏良老人,范仲淹墓旁的范钦诚、范玉峰父女,姚崇墓前的范振卿老人,等等,这些人一守就是几十年,孤灯独守,矢志不渝;又如范仲淹的第二十六世孙范梅艳,她在香港创立范仲淹基金会,至今已向泰州、伊川的多所学校捐资设立奖学金,她说她的使命就是“推动社会建立奉献文化本质的力量”。

其三是伊川人的性格在整体上相对较为实在、敦厚,这与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不无关系。

这可以从他们经商办企业这一点看出来。在洛阳,伊川和偃师的工商实体企业较多,早年不少人挖煤、做酒、搞冶炼,伊川电力和伊川杜康等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出了不少经营人才,经历多、见识广。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5)

但前些年一些人因为受不了担保业一夜暴富的诱惑,一窝蜂抢滩而上,在全国叫响“伊川担保”,不料很快泡沫破灭,许多企业深受其害,这些人如梦初醒,遂沉潜下来再去从事实业。现在,当地生态文旅、特色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等异军突起,不少推力即来自这些人身上。

人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化成人心,化成思想,化成价值,化成行为方式。伊川人的祖先,一直都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活着。

05/

“凡官于斯、教于斯、学于斯、居于斯者,各尽其心,各出其力”

“假如历史上有一个朝代你最想穿越过去,你会选择谁?”

这是一个著名的假设。不过我们想现在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假如你穿越到宋朝,城市你可能会选开封和杭州,但乡村呢,你最想去哪里?”

答案之一或许是,北宋的伊川。

前面说过,历史上,这里是最适合读书人游学、研习学问并享受田园生活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即便是宋朝,北宋的读书人躲在乡村或书院里,往往会发奋图强,一心想的都是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而南宋的读书人,有不少则是理想破灭之后的隐忍、放达和淡然,多了一些佛释道的色彩。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6)

时光推进到现在,1000年将要过去,以洛阳(包括伊川)为中心的河洛文化,究竟该如何在又一次的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发挥作用?这恐怕是时代所赋予的命题。

文化为本、为体、为魂,而其他的皆可附着于其上,自然生发出各种“小宇宙”。近些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启动和文旅产业的兴起,伊川的文化本体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浑厚、深远、宽广,一定程度甚至不可替代。

以前面提到的民间文化中“食祖”伊尹、“酒祖”杜康为例,二人都在伊川长期生活,其文化创举对中国农业产生了深远意义:前者博“菜”众“尝”、以“味”入食,开创出中华美食(最早的豫菜);后者又被称作“酒圣”,汉《说文解字》说:“杜康始作秫酒”;“秫”即高粱,和今天伊川地区大量生产的富硒小米同属谷科,中国最古老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 ·本味》里,伊尹曾对当地小米作出评价:“饭之美者,玄山之禾”。这些元典文献和“起源”史实,恰好可以用来为伊川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背书,而且,作为IP,它们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

所以,我们说伊川是元思想、元哲学、元文化可以诞生的地方,是人(历史文化群星)、物(历史文化遗迹)、魂(历史文化思想体系)兼具的地方,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她可能会在文化创造和创新上再次给我们带来惊喜,最起码,她可以成为华夏历史文化的某种显眼坐标。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7)

就像已经建成的二程文化苑和正在规划投建的伊川书院、范仲淹文化馆(范园、忧乐园)一样,伊川正在用文旅产业的运营方式呈现历史文化现场,并追根溯源打造华夏文化的原创性道场。

“伊川书院的历史辉煌,主要得益于历代读书人对其重要地位的认同,以及延续其辉煌的文化自觉与担当。要改变今日的破落景象,并不很难,只要师法前人,观感兴起,凡官于斯、教于斯、学于斯、居于斯者,各尽其心,各出其力,则结束凄冷,再造辉煌,指日可待”。

11年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邓洪波教授在谈到伊川书院的荒凉现状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人铭记在心。

这样的话,何尝又不是对范园、邵夫子祠、安乐书院乃至广布中原大地上其他文化遗存说的?人间世,事在人为,当我们在伊河、万安山和鸣皋山间行走之时,不妨停一停,抬头仰望一下中国文化的满天星斗,并让它们为我们深情停留。

范仲淹的背景资料简介(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