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圣人是女人(为何圣人的婚姻也无法)

为何圣人的婚姻也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有人说圣人是女人(为何圣人的婚姻也无法)(1)

众所周知,孔子虽为“圣人”,但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在历史上,真实的孔子还曾经休过妻呢。古时候,休妻也叫“出妻”,而且,是“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事情。因为,当时的礼法规定“七出其妻”,也就是说,男人有七种理由可以去“休妻”。因此,不仅孔子休妻,《礼记·檀弓篇》说,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孙子孔伋(子思)都曾休过妻,即后世所说的“孔氏三世出妻”。

但有意思的是,曾有人为顾全孔子圣贤的颜面,作伪书《孔子家语》,把“三世出妻”的第一世,换成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可谓弄巧成拙,把孔子的老子也牵扯了进来,使“三世出妻”成了“四世出妻”。也就是说,事实上孔子家族上下四代都曾经“休妻”。

孔子之父叔梁纥如何休妻,司马迁在《史记》中未曾提到,只是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叔梁纥与颜氏女年龄相差悬殊,又采用不合礼仪的“野合”,由此,似乎可判断孔子生母颜氏,应该不会是叔梁纥的原配或曰“糟糠”。那么,叔梁纥的糟糠之妻呢?《孔子家语》有载:“自叔梁纥始出妻,及伯鱼亦出妻,至子思又出妻,故称孔氏三世出妻。”

伪书并非通篇都是假的,于理而言,也不该为了孔圣人的“清白”而无端地让其老子背上一“黑锅”。故此说除隐瞒了孔子休妻之事外,其他应系实情,也大致与司马迁所记“纥颜野合”相吻合。叔梁纥“休妻”是在“野合”之前还是之后,则尚无考。

孔子于十九岁时娶亓官氏为妻,亓官氏生孔鲤。后来孔子把亓官氏休了。《礼记·檀弓篇》有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依照当时之礼法,被丈夫休了的女子死后,子女不能参加丧礼,所谓“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替死了的生母亓官氏多哭了几声,孔子闻之,便责怪道:“嘻,太过分哩!”

孔子是否休妻,后世多有人为其辩解,似乎圣人休妻就不光彩。但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是肯定的,“伯鱼乃夫子为后之子,则于礼无服,期而无哭矣。”朱熹所言当系实情,孔子遵礼法休其妻,又有何不可!

《大戴礼·本命》中列出“出妻”的七条理由,名曰“七出”,让“妻出有名”:

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据传,孔子是以“口多言”为理由休妻,这个理由或许是“莫须有”,但孔子按当时的礼法行事,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孔鲤的生母被孔子所休,孔鲤自己也把孔伋(子思)的母亲休了,理由当然在“七出”之内。

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子思,则比祖先们做得更绝,其“出妻”死后干脆不让其子孔白(子上)“丧其母”。 《礼记·檀弓篇》有言可证:“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能安?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思的意思是,“我已经把她休了,她就不再是我老婆了,也就不是子上的母亲喽。”所以不必为之守丧。

仔细一算,儒家圣贤休妻又何止孔子一门四代。曾子因妻子“梨蒸不熟”而休之,其休妻理由也许有点荒唐。孟子欲休妻而被孟母阻止未果,郭沫若还就此写过一个历史小品叫《孟夫子出妻》呢。所以,圣人的婚姻也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