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土左旗出过的状元(半个状元韩克忠)

有明一代,齐鲁大地只出了两个半状元,比江浙一带,甚至皖赣闽粤等省份,差得都有点远作为文化传统深厚的圣人故乡,这样的科举考试成绩,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至于为何说是出了两个半状元,这个稍后再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历史上土左旗出过的状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上土左旗出过的状元(半个状元韩克忠)

历史上土左旗出过的状元

有明一代,齐鲁大地只出了两个半状元,比江浙一带,甚至皖赣闽粤等省份,差得都有点远。作为文化传统深厚的圣人故乡,这样的科举考试成绩,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至于为何说是出了两个半状元,这个稍后再说。

大老粗出身、靠造反上位,一手创建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也很懂得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性,也明白政务管理这类的事情,主要得靠知书达理、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来干。于是,在他登上大位的第三年,便拍板决定,比照唐宋元各代的做法,举办科举考试,以选拔治国理政之人才。转过年来,诞生了大明开国首位状元吴伯宗。这位吴状元,乃江西金溪人氏,跟齐鲁大地没什么关系,因而不必多说。

毕竟是叫花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做事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决定开科取士之后,仅仅搞了一届,朱元璋就对这个法子有些不耐烦了。他认为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有些机械死板。选出来的人,也多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总之一句话,科举考试这办法不靠谱。于是,朱大皇帝大手一拍,又决定废除科举制,改为举荐制。科举考试被他这一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同“文革”时期废除高考制度、上大学从工农兵中推荐,长度差不多。真应了那句话,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好在朱大皇帝对科举制度,没有一废到底。主要靠举荐制选拔官员的办法,在运行了十几年之后,朱元璋不可能不发现其中的弊端。走关系托门子递条子这类的事情,自然不会少。官员们借此大搞裙带关系、团团伙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所举荐出来的人,并不比那些所谓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强,甚至还要差得多。国家那么大、需要使用的官员又那么多,总不能都靠本皇帝一个人去选拔甄别吧。总之又是一句话,靠举荐制选拔官员,看起来比科举制度还不靠谱。既然如此,两害相较取其轻,那还是恢复科举制度吧。

就像如今金鸡、百花、金马等电影奖时兴下“双黄蛋”一样,在朱元璋决定恢复科举考试后组织的第五届,也就是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状元也下了“双黄蛋”。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状元“双黄蛋”,下得血腥味儿十足,全然没有前者那般的娱乐精神和喜剧效果。

话说这年会试、殿试结束之后,北方考生发现本次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包括状元陈安(代字,原字为左安右大耳结构,电脑字库无此字)在内,清一色都是南方人。于是,北方的考生们便群情激奋,议论纷纷。他们认为,主持本次考试的三位考官都是南方人,这一不合理的安排,使考官们利用职权照顾自己的老乡(“私其乡”),兼搞地域歧视成为可能。因为他们处事不公,导致北方考生一个没被录取。对于这个问题,考生们在议论传播之余,写信投诉者有之,串联上访者亦有之。经过不断传播发酵,此事成了官员百姓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主要内容,一时间很是热闹。

这件事动静闹得如此大,已然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不可能不被朱元璋知道。对待这种通常都会被认作是“刁民闹事”的行为,朱大皇帝这回却表现出了少有的耐心,与兼听则明的民主精神。他仔细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之后,不仅没有出手打压处罚上访闹事的考生,反而下令组成了一个专门工作组,指示他们对本科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复审,给北方考生,同时也给社会一个交代。比较巧合的是,朱大皇帝指定的工作组负责人,是上届状元得主、翰林院秘书(修撰)张信。当然,这种巧合,极有可能原本就是朱元璋的刻意安排。

经过一番认真审核、繁杂工作,张信等人得出的复审结论是:本次考试程序合法、组织严密、结果公平,所录取人员均无舞弊行为,答卷真实有效,因而建议朝廷维持原判。这个结论一出,北方考生还是不服,有人转而控告也是南方人的张信,以及工作组其他人等官官相护、弄虚作假,专挑一些水平很差的北方考生试卷向上汇报,以混淆视听、糊弄领导。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不耐烦再搞什么调查了解,直接命令司法机关(刑部)介入侦办,严肃追究刘三吾等三名原考官、张信等十余名审查工作组成员的法律责任。朱元璋是否是真怒,其实是可以存疑的一件事情。因为张信南方人的身份,他不会不知道。北方考生闹事的起因,又是地域偏向问题。精明过人的朱元璋,在安排张信搞复审的时候,不可能不注意这样的细节。所以,让张信出任复审工作组负责人,是很蹊跷的一种安排。下令司法机关侦办之后,朱元璋又调来了本科会试所有考生的试卷,自己亲自予以复核重审。

不管真怒假怒,皇帝生了气,后果很严重。司法机关一通胡乱办案之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此为一起带有政治色彩、搞非法团伙的严重犯罪案件。他们给出的结案报告称,刘三吾、张信等人,都是“蓝党、胡党”等有关叛乱团伙的重要成员。他们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妄图借科举之机,网罗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图谋不轨做组织准备。

所谓“蓝党”、“胡党”,指的是明代大臣蓝玉、胡惟庸的余党。说司法机关胡乱办案,是因为“蓝党”、“胡党”两案已经杀了好几万人,并且已经过去了好多年,难不成“蓝胡”余党还杀不完了?更何况,张信、陈安二人,在蓝玉、胡惟庸被杀之时,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蓝玉、胡惟庸发展这样的“党员”,又有啥用?

对司法机关这个张冠李戴的结论,朱元璋倒是很认同。没准儿,就是他授意,或者暗示这么定的调子。此案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刘三吾流放充军,张信等十人凌迟处死,原定录取结果一律作废。说起来,此案中最冤的那个人,应该是新科状元陈安。司法机关认为,此人也构成犯罪。对陈安的判决结果,前足协主席阎世铎同志比较喜欢引用——杀无赦、斩立决。

这位陈安状元,乃福建闽县人氏,学识渊博,素有才名,有“闽南十才子”之称。他仅仅做了二十来天状元,还没从因此而带来的喜悦中平静下来,便无端被杀。身为福建人的陈安,跟湖南人刘三吾、浙江人张信,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他一门心思读书应考,招谁惹谁了,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这真叫是,全是有才惹的祸啊,真是比窦娥还冤。

新科状元被杀,原定录取进士全都被废,总得有人来顶这些空缺啊。朱元璋根据自己复审的意见,大笔一挥,确定重新录取了六十一名新的进士,并钦点一个名叫韩克忠的考生,当了新科状元。至此,中国古代科举史上一大奇观的状元“双黄蛋”,宣告产生。

新录取的这六十一位状元进士,又来了个清一色,全部都换成了北方人。朱元璋的地域歧视,可以说更狠、更绝。因为本科考试的录取工作,已经演变为一场严重的流血事件,南方的考生们就没人再有胆去上访维权,甚至连私下里议论不满也不敢了。像朱大皇帝这等令人胆寒的铁腕,谁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朱元璋钦点的新状元韩克忠,乃山东武城人氏。照理说,韩克忠应当是明代的第一位山东状元,也算是为山东父老、齐鲁学子争了光了。但是他这个状元产生的过程,实在是太过另类一些,并且充满了血腥气。由朱元璋这么一个大老粗独断钦点的状元,含金量似乎也不怎么让人信服。所以,笔者觉得明代齐鲁状元“第一”这顶帽子,还是不安在韩克忠的头上为好。

明代科举的会试、殿试,通常在三月举行。出了问题复审处理,又要查案办人,自然需要一些时间。等朱元璋公布新的录取结果时,已经到了夏天。所以,本科正常公布录取结果的那一榜名单,被称为“春榜”。因为录取的考生均为南方人,也被称为“南榜”。朱大皇帝推倒重来后公布的那一榜名单,被称为“夏榜”。因为录取的考生均为北方人,也被称为“北榜”。

有一种说法称,朱元璋之所以制造这样一起并没有弊情的所谓科场“弊案”,是因为他担心北方民心不稳,仍有思念故元之心,想以科举考试来笼络北方士子的人心。而下边办事的官员,没能领会他的意图,把事情给弄拧了,所以才使他龙颜大怒。笔者不这样看,朱大皇帝煞费苦心设这个局,其实是想杀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前科状元、本次考试复审工作组负责人张信。至于其他被处理的人,都是跟着陪绑的倒霉蛋。

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早就看张信不顺眼,认为他居心叵测,经常借吟诗作赋嘲讽自己、攻击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尤其是张信在被朱元璋选为自己子孙的家庭教师之后,教授给学生的,都是杜甫、白居易的那些讽刺批判现实的作品,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之类。张信这么做,很可能被朱大皇帝认为是含沙射影了。对本皇帝大不敬,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杀如何解心头之恨。倘若朱元璋只是为了笼络稳定北方士子人心,以降级、撤职,甚至发配等方式,象征性地问责几个官员,再重新补录一些北方考生,即可达到目的,没必要这样大开杀戒的。多大的仇恨啊,非得把人家千刀万剐。

早年出身的贫寒、经历的坎坷,使得朱元璋不仅有比较严重的仇富、仇官心理,还有比较强烈的仇视知识分子的意识。比方说,在他当政的三十多年里,共开科取士六次,录取了七名状元。除了最后亲自点录的韩克忠还没来得及收拾,他自己就先挂了之外,其他六个人的下场都不咋样。两个被他亲手宰了、一个被他儿子朱棣灭了九族、另外三个不是充军,就是流放。

因为强力反腐肃贪,朱元璋很受有些人追捧。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笔者认为,朱元璋不配伟大这样的评语,因为他过于嗜杀。朱元璋铁腕肃贪、杀一些贪腐分子无可厚非,问题是他不但杀贪官污吏,也杀所有他怀疑、甚至是看不顺眼的人。朱元璋一手导演的“蓝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等等,每个案子被杀的人数,都上了万、甚至是好几万,其中有不少是张信、陈安那样的无辜读书人。那些乱喊朱元璋伟大的人,可以扪心自问,作为知识分子,有谁愿意生活在那样一个朝不保夕、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年代。

在治国理政方面无师自通的朱元璋,虽然是个管理达人,能力超凡,但他的文化程度很低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也许他坐了江山之后,很想自学成才,补上文化程度低这一课。可是根据各方面情况分析,朱元璋的文化程度,并没有因为做了皇帝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事情就是这么矛盾,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却成了一个能力超群的皇帝。科举考试具有教育考试的属性,像朱元璋这种文化水平的人,所选定的状元人选,知识含量是应当打上一些折扣的。再加上前面所述种种情况,所以笔者才会说,韩克忠算是明代山东的“半个状元”。

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韩克忠,曾经做过大明最高学府国立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子监司业)。建文帝朱允炆接班后,安排他到河南按察使司担任佥事,这是个相当于省级司法机关的厅级领导职位。朱棣夺权上位后,认为韩克忠是建文帝线上的人,就把他贬到一个县里作了县长(涿鹿县令)。朱棣挂了以后,朱高炽起用韩克忠为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正七品),但上任没多久便因病去世了。

关于韩克忠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等情况,史籍记载甚少。只是称他在做国子监司业时,工作恪尽职守,认真敬业。他针对学校管理混乱的情况,狠抓教育教学秩序整顿,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不长时间就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至于韩克忠在其它岗位的任职情况,则一无所知。之所以这样,大约与朱棣把韩克忠划为圈外之人,将其长期边缘化有关。

因为关于韩克忠这位状元没有太多的话要说,所以笔者才会用比较多的笔墨,介绍了本科考试发生的这次血腥事件。这一事件,史称“南北榜案”,是科举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大案。向读者介绍一下此案的有关情况,也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