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同时也是一本教科书,是瑞典教育部专门请作者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所以它不仅是一本文学佳作,还是一本宣传教育大作。

绘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

瑞典,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长期以来,比较远离欧洲文化的核心圈层。上个世纪初,瑞典经济高速发展,中产阶级们也开始重视下一代的培养。但是当时瑞典的文化发展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很鄙视本民族的文化,崇拜英法美,就连中小学生都觉得高贵的东西来自于外国。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大量的瑞典精英纷纷移民美国。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瑞典社会的广泛反思。社会改革家们把矛头对准了瑞典的教育,他们批评落后的教学方法,还批评了当时的教科书。缺乏想象力,语言乏味,不能吸引儿童,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作家、艺术家认为他们有责任扭转这样的局势,重建瑞典的荣誉和文化。于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瑞典成立一个“学校教材委员会”,专门来研究教材的编写。大家经过讨论之后决定,新教材不仅要改进教育方法,还要保证文学价值,最好是能展示祖国的锦绣河山,寓教于乐。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谁来撰写这样一本教材呢?

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建议,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很适合这个工作。拉格洛夫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陆军中尉,但她从小患有腿疾,三岁半时便开始坐在轮椅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故事和民间传说。七岁以后,她就开始大量地阅读,沉湎于书中的精神世界。这不仅帮她忘却了自己的生理缺陷,也激发了她致力于成为作家的梦想。

长大以后,拉格洛夫选择了教师工作。1885年到1895年,拉格洛夫在瑞典兰德克罗纳的女子中学,当了十年的乡村教师。教师经历也让她磨练出了讲故事的技巧,她也开始写故事,在文坛慢慢崭露头角,不断地创作,不断地获奖,她成为了瑞典当时最优秀的小说家。而且作为一个会写小说的女教师,相比那些普通作家来说,她更懂得教育孩子。

于是委员会的成员们也一致地通过了这个提议。拉格洛夫本人也非常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她花了三年时间献身于大自然,去研究和熟悉动物、鸟类的生活。期间她又做了两次全国性的游览,就这样《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带着一个国家的希望诞生了。

1906年到1907年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蜚声世界文坛,她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地提高。1909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个得到这个荣誉称号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

诺奖给她的颁奖词是,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她完全担得起这个荣誉。其后,她又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自己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二战爆发后,拉格洛夫还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送给芬兰政府,为后者战时筹钱贡献力量。芬兰政府非常感谢,但是还是把奖章归还了她。晚年,她为和平、团结及各种人道主义要求,发表了许多热情讲话。

在去世前不久,拉格洛夫还以她个人的影响力通过瑞典皇室向德国纳粹政权交涉。从集中营里面救出了犹太女作家奈莉·萨克斯女士。萨克斯于196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拉格洛夫终生未婚,1940年3月16日逝世,享年82岁。从1991年开始,人们为了纪念她。她的肖像出现在瑞典20克朗的钞票上。

绘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2)

书中除了讲述尼尔斯的心路变化,其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书中还着重展示了瑞典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以及动植物习性。

这本书在当时是专门给9-13岁的儿童看的。所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也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平坦的大地是“方格子布”,平原是“粗麻布”,因此方格是绿色的黑麦田,褐色的苜蓿地,灰色的收割地,黑色的是还没有长出草来的牧场,或者是已经犁过的休耕地,那些镶着黄色边的褐色方块就是山毛榉树林。

大朋友们也可以和孩子探讨,这些比喻有什么特殊的深意吗。其实是和尼尔斯的视角有关。就像坐飞机时往下看,大地会成为平面,山川河流都会成为线条。尼尔斯骑着鹅在天上俯瞰大地,看到的也就是一块块的“方格子布”。而这样的描写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绘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3)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拉夫·米沃什在领奖时发表的讲话里面,特别地提到了塞尔玛·拉格洛夫。他说,我相信我童年时读过的一部作品,大大地影响了我对诗的理解,那就是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这是我喜爱这本书。她让主人公起了双重的作用,他一方面飞翔在地球之上,从上空俯视地球,同时又看清地面上每一个局部。这双重的视觉,或许就是诗人创作方式的隐喻。

换句话说,作家、艺术家应该像鸟儿一样,既有宏观的视觉,又有微观的眼光。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本给孩子看的童话故事能够受到世界最高文学奖青睐的原因。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教育意义,还是在于描述了一个顽童是如何成长的。简单来说,作者采取了变形,引导,转变的模式。而完成转变的标志是尼尔斯懂得善待他人。

从小说一开始,尼尔斯就显示出了自己的顽劣的一面。不孝顺父母,凌辱小动物,在他的心中,没有善待他人这样的概念。更令人烦恼的是就算他抽掉凳子让妈妈摔倒,伸出脚来绊倒妈妈,也没有被严厉地惩罚过,她的妈妈寄希望于祷告,求求上帝,赶走孩子身上那股邪恶,使他的良心变好起来。要不然的话,他迟早会害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不幸。

父母没有起到管教的职责,管教尼尔斯的责任就落到了小精灵身上。戏弄小精灵的后果,让他自己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人。很多人读到这里会觉得很解气,所以大朋友们一定要和孩子指出,作者安排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说明不善待他人,会遭到应有的惩罚。于是尼尔斯在成长的旅途上,完成第一步变形。

他还需要经历第二个阶段引导,才能实现转变。所以作者给尼尔斯安排一场旅行。每个成长中的人,往往都需要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使人迅速改头换面,尼尔斯的契机就是风餐露宿的旅行。这个旅行里,大雁首领阿卡对于尼克斯的重新塑造功不可没。它既严苛又善良,是尼尔斯的精神导师。

绘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4)

尼尔斯在旅途的最后,对阿卡和雁群们说,一年来,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比物质和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首先是人和动物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互相爱护。在尼尔斯变小了之后,曾经被欺负的动物恨不得群起而攻之,也就在这时,那只曾经饱受他欺负的猫,因为尼尔斯妈妈曾经的恩惠,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他,也帮他解了围。

这让尼尔斯深受触动,阿卡大婶在旅途当中,也多次告诫他。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动物来比喻人际关系,大朋友们也可以跟孩子探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小动物是这样,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样。

其次,尼尔斯懂得了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相处,阿卡大婶告诫尼尔斯,人类不应该把整个大地占为己有,你们有了那么一大片土地,完全可以让出几个光秃秃的岩石岛,几个浅水湖和潮湿的沼泽地,还有几座荒山和一些偏僻遥远的森林,把它们让给我们这些穷得无立锥之地的飞禽走兽,使得我们有地方安安生生地过日子,我这一生时时刻刻都遭受着人类的追逐跟捕猎。倘若人类能有良知,明白像我这样一只鸟儿,也需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就好了。

所以这本书,不仅教我们善待他人,也教育孩子要善待自然。除此之外,尼尔斯还学会了思考善与恶,罪与罚,堕落与拯救。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寄寓了浪漫主义作家的人生理想,以及人性思考。

比如,尼尔斯旅行的路上,经过了海底城堡,他本来可以用硬币解开魔法,让城堡回归地面,但是尼尔斯没做到。正当他懊悔时,同伴告诉他,海底城堡的人们由于不知道自爱,放纵了自己,骄奢淫逸无所不为,一点儿也不珍惜财富。上帝为了惩罚他们,在一次海啸当中,让这座城市沉到了海底。这也表明了作者的善恶观,错误应该及时改正,不然就会悔之无及。

书中最感人的情节,无疑是他拒绝回家,也是这个情节,标志了他真正完成了转变。回家,尼尔斯就可以恢复原状,回到父母身边,但这也意味着尼尔斯的旅伴,家鹅莫顿会被妈妈屠宰,尼尔斯拒绝回家,还贴心地要求大家对莫顿保守秘密,免得莫顿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尼尔斯,等到傻莫顿为了显摆而衣锦还乡,他又奋不顾身地阻止了妈妈,拯救莫顿。

这才是尼尔斯真正的成长。这也是重要的亲子共读点,如果说之前尼尔斯做好事,还带有私心,这次奋不顾身足以说明尼尔斯是真正转变了。作者也让大拇指尼尔斯一下子变回了男孩子尼尔斯,完成了最终的成人仪式。

尼尔斯需要一段旅程来成长,其实孩子们的成长也一样。当然,孩子们不可能像尼尔斯变成拇指大小,去天空飞翔,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直接面对挑战的机会,思考的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人吧!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赵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记录工作生活、读书学习的点滴。做一颗传播爱的种子。

公众号:赵君。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