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父亲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

《背影》,被视为写父爱的经典。基本上我们说到朱自清就会想到《背影》,说到《背影》就会想到朱自清。《背影》,写于1925年,但是事情发生在1917年末1918年初,这一年,朱自清只有19岁。

倒推来算,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时候,年龄也不大,不到50岁。查了一下,朱鸿钧(1869年—1945年)。

朱自清和父亲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1)

朱自清出生之前,本来还有两个哥哥,但都夭折了,所以他也算是朱家的长子长孙,格外被重视。

朱鸿钧担心新式学校误人子弟,又希望儿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一方面让朱自清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另一方面,朱自清放学后要去那些取得过举人或秀才等功名的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经籍、古文和诗词。朱鸿钧有空的时候,还要检查儿子的作业,好就夸奖,不好就训斥,算得上严父了。

同时,他也愿意陪伴儿子们。朱鸿钧在外省做过官,后来又回到苏北,在家的时候,经常跟儿子们在一起,带他们上街玩,关于这一点,朱自清在散文《看花》里曾经写过一笔。

这个时期的家庭氛围很不错。我们看朱自清写的散文《冬天》,开始就写了冬天,父亲给朱自清兄弟三人夹豆腐吃。

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特别温馨温暖。

朱自清和父亲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2)

世事总在变化,朱自清家里发生了两次变故,直接影响了他的命运。

一件事发生在1911年,朱自清13岁时,祖父去世,家道中落。

另一件事,是父亲朱鸿钧职业生涯的终结。

朱鸿钧在宝应厘捐局长的任上,讨了几个姨太太,后来还把一个淮安籍的姨太太潘氏带回扬州家中,也就是朱自清在散文中提到过的“姨娘”和“庶母”。 朱鸿钧1915年去徐州做了榷运局局长,在任期间他又收了几房姨太太。

这下潘氏不干了,赶到徐州大闹了一场,弄得满城风雨。1917年岁末,朱鸿钧花了很多钱,把姨太太都打发掉了,但因为影响恶劣,加上朱鸿钧又在此间被查出挪用公款,很快就被革职查办了。

朱鸿钧不善理财,办交接时不仅没有剩下钱,反而亏空五百大洋,只好让家里变卖首饰填窟窿。朱鸿钧的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这个打击,去世了。朱鸿钧借钱才把丧事办了。

这些,都是朱自清在北大哲学系读大一寒假发生的事。他才刚刚19岁,刚刚结婚一年,家里出了这么多的事。他这个书,还能继续念下去吗?

朱自清和父亲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3)

这些,就是《背影》这篇文章的背景。我们看文章开头,讲的其实就是这些事。朱自清没有细写,也不可能细写,但他作为一个才19岁的年轻人,这时候对父亲的情感上是有距离的。父亲处处做出高明的样子,儿子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给自己丢脸。这些都很容易理解了。也正因为这样,后来看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才分外地感动。

不过,事情发生在1917年末、1918年初,但是写于1925年。隔了这么多年,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朱鸿钧的职业生涯已经完结了,但他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他内心里很以儿子为傲,典当家私,借钱,也要保证儿子完成学业。

经济压力摆在这里,老境颓唐,朱鸿钧的脾气变得暴躁,家里的其他人也常为一点小事而怒目相向。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本来很活泼爱笑的,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她一笑,就变成了公公的出气筒,久而久之,她都不敢笑了。这些事情,在《笑的历史》中都有体现。

朱自清1920年北大毕业后,到杭州一所中学任教,每月薪资七十元,寄一半回家,仍然不能满足要求。为了节约开支,朱自清回扬州在母校就职。校长是父亲故旧,薪资发下来,直接送到父亲那里。朱自清后来就离开母校,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

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在《给亡妇》中,就写到了这时候发生的事,朱鸿钧大怒,武钟谦没办法,带着孩子搬回娘家住,忍受娘家人的冷言冷语。

直到1925年,朱自清终于在清华谋职成功,这才结束颠沛流离的中学教员生涯。也是这一年,朱鸿钧给儿子寄来一封家书。在信里,他写到: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和父亲这几年的积怨,就在父亲跟他哀叹“大去不远”的瞬间土崩瓦解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