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

转眼2019已经过半,在 CSM全国网数据发布的2019上半年全国收视前十榜单中,所有电视剧均来自央视频道。在55城、35城数据中,2019收视前十虽不完全被央视垄断,但依然有《老中医》、《刘家媳妇》等作品强势上榜,占据半壁江山。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1)

*图源见水印

从品相上看,这些电视剧题材简单,剧情平淡甚至有些“狗血”,却有不少观众对其欲罢不能。有的剧甚至在二轮上星的时候依旧保持强劲的收视竞争力,深藏功与名。

其实仔细盘点不难发现,从以前的《金婚》《搭错车》,再到这些年的《刘家媳妇》《娘亲舅大》等等。这类以家庭伦理、年代抗战为主题的剧,并没有因为舆论的冷落而丧失竞争力。相反,这些年它们一直很流行,甚至表现强势,牢牢占据着央视,以及重庆卫视等二三线卫视荧屏。

深藏功与名:收视强劲,却很低调

不管是55、35城数据,还是全国网数据,这些电视剧的收视成绩都极为亮眼。其中,央视剧《老中医》更是凭借盘综错杂的剧情和一众老戏骨的精彩演绎,超越《大江大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现象级热剧,成为上半年的收视冠军。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2)

都市情感剧《姥姥的饺子馆》也在家长里短、粗茶淡饭的故事中,收获观众的一片叫好声,跻身收视榜前三,同样好成绩的还有当代农村题材剧《刘家媳妇》等等。

除了收视亮眼以外,这些剧也是有口皆碑。在之前的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剧单元中,《最美的青春》《芝麻胡同》《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剧均有提名。其中,蒋雯丽更是凭借《正阳门下小女人》摘得“最佳女主角”桂冠。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3)

由央视八套首播的年代青春剧《最美的青春》豆瓣评分8.4,是去年为数不多评分8.0以上的国产电视剧。可以说,不管是业内的专业评价,还是豆瓣上的舆情评分,这些剧集都是清一色的叫好声。

但值得探讨的是,这些实力强劲的电视剧在拥有国民收视率的同时,却并没有相应的国民讨论度。在2019上半年百度指数峰值破十万的剧集榜单中,只有堪堪两部此类型的剧上榜。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4)

*图源见水印

在网播平台上,这些电视剧也是鲜有人问津。从猫眼数据来看,《老虎队》、《无名卫士》《绽放吧,百合》等剧的网络播放量都不过十亿。即使是《娘亲舅大》《正阳门下小女人》这样热度相对较高的剧,播放量也在20亿左右,与《小女花不弃》《筑梦情缘》这样动辄过百亿的热剧相差甚远。

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这些电视剧的讨论度也并不高。相较于《知否》《都挺好》《少年派》这样日均热搜的剧而言,这些电视剧几乎是默默无闻,查无此剧。

还是熟悉的配方:风格特色不变

虽然在舆情上受了冷落,但是这类传统剧一直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们大多以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时代命运,弘扬传统美德和正能量。

比如去年收视前三的《岁岁年年柿子红》,就是一部以勇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女性为主角的年代剧,讲述女主角柿红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在苦难中独立支撑家庭的故事。在片中,农村生产合作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农村普法等时代印记依次展现,以小家庭的悲欢表达时代风云更迭的内涵。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5)

依据真实刑侦案件“雷霆扫毒”改编的刑侦题材剧《破冰行动》,写实的人情世故真实反映一线缉毒警察在与毒贩周旋时的惊心动魄,案件背后的黑暗触目惊心,使现实中公安干警的付出与牺牲让观众更为感动和崇敬。

从剧情上来看,这些电视剧并没有时空转换、百十个主角这样庞大的叙事设计。

相反,它们更倾向于用简单的人物关系和琐碎平淡的剧情来支撑主题。电视剧《娘亲舅大》就是这一设计的典型例子,在养大程程的过程中,佟姚两家的纠葛,三个舅舅的成长和变化。虽然每集都是家长里短,节奏缓慢,却在平淡中道尽这十多年的眼泪、无奈和幸福。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6)

有的剧情甚至十分狗血,剧中人物悲剧一个接着一个,惨到观众怀疑人生。比如在电视剧《娘道》中,女主角瑛娘卖身葬父,身世悲惨;死里逃生后嫁入望族,婆婆恶毒、生不出儿子被嫌弃;最后丈夫被奸人所害,孩子也相继失踪,颠沛流离…….

emmmm,编剧这是有多大仇多大怨???不只是剧情,《娘道》中“女人必须生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是震碎不少观众的三观,争议不断。但即使是这样天雷滚滚的剧情,豆瓣也有不少观众因为主演们的演技而手下留情。

确实,虽然这类型的电视剧鲜少有大咖和流量演员加入,但却不缺演技精湛的戏骨。不管是台词节奏还是细节处理都十分的细腻,有腔有调。而在制作方面,都十分简朴不花哨,虽然画面看上去会有点陈旧,却给人当时当景的真实感。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7)

正是有了剧情和演员的加持,这强化故事性、版权白菜价的剧不仅在一轮排播时收视强劲,在首播结束后,还会被二三线甚至地方卫视数次排播,真正实现霸屏。

比如近期河北卫视晚间档播出的《小楼又东风》、重庆卫视《共产党人刘少奇》、河南卫视《东风破》都是抗战年代剧的多轮排播。其中,《小楼又东风》甚至在白天档在三个省级卫视均有排播。

用户分层,传统题材逆势生长

从以前的《暖春》《渴望》再到如今的剧集,可以看出,这类剧的风格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编,近些年更是收视强劲。但有国民收视率却没有国民讨论度,这样的现象也不由得让人产生思考。

随着台网分流的加剧,卫视的年轻用户再进一步减少,用户的分层现象极为严重。台网不同的观看介质和购剧风格,更是使这一趋势越发明显。除了与网播平台购剧接轨的一线卫视以外,其余卫视的受众大多都锁定为中老年群体。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我国35岁及以上的观众比例就达到了54.1%。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8)

*图源见水印

再者,相较于玄幻仙侠、电竞甜宠等多元化的新兴题材,传统的家庭伦理、抗战、农村题材逊色许多。长久以来,这类型的剧也被打上了“老旧”“无聊”狗血”的“奶奶剧”标签。而掌握着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新剧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对于这些“陈谷子”自然是鲜少问津。

没有流量演员的参与和足够的剧情吸引度,在年轻网友面前也没什么存在感,纵然能够俘获一众爷爷奶奶的芳心,也难逃网络平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9)

但就像收视率所反映的那样,互联网的扩张并没有影响到这类型剧的发展,反而培养出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收视惯性。

究其根本,卫视电视剧的受众依然还是审美较为传统的中老年群体,虽然台网受众有分流,并不代表受众缺失。并且在经历舆情冷落、题材挤压等等情况之后,他们也在逐渐找回主动权。

首先,同类型的剧表现亮眼,台网通吃。在“限古令”等政策的影响下,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数量急剧扩张。其中,很多剧集在保留传统现实题材创作风格的同时,引进有流量有演技的国民演员,在台网共同的推波助澜下,形成口碑和流量的双丰收。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10)

比如聚焦原生家庭等社会问题的《都挺好》,剧中既有女高管、海归等时尚都是元素,又有啃老、重男轻女等严肃现实元素的呈现,赏心悦目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振聋发聩。

又比如在《破冰行动》中,吴刚、任达华与黄景瑜同台搭戏,老戏骨和流量演员的搭配,加上紧张刺激、环环相扣的悬疑剧情,使一贯高冷的央视正剧燃爆网络,成为上半年当之无愧的现象热剧。

其次,传统题材在收视上的亮眼成绩也使其他卫视心动不已。在近期的购剧排播上,有不少卫视增加了在传统题材上的布局,如去年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分别引进了《大江大河1》《芝麻胡同》《爱情的边疆》等剧;现下江苏卫视黄金档在播的《哥哥姐姐的花样年华》;三四线卫视所播出的剧集类型,也是清一色的传统题材,单调同质。

*图源影视独家

获奖的抗日剧(家庭伦理年代抗战)(11)

总而言之,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知否》《都挺好》《少年派》等剧占据着网络舆情的绝对C位,关注度和讨论度极高。但是,这些有着热搜体质的大剧,却远不及这些传统题材的收视率。

那么问题来了,一边是“收视冠军”,一边是“热搜宠儿”,到底什么样的剧才叫“火”呢?评判国剧影响力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