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五双一流大学(新文化运动阵地)

北京前五双一流大学(新文化运动阵地)(1)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语: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先后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为九校联盟 、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许多大学组织成员。

作为全国一流大学,乃至于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十分靠前(前50名)的。在今年10月底,U.S.News公布2023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位列第39名,是首次进入40名内。作为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院校,如此辉煌的北大,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清朝时期——京师大学堂

1898年6月,清朝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这也是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戊戌变法主要领导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虽然在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宣告百日维新失败。但是,刚刚诞生的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此后十几年里,京师大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京大学也当属中国新式大学之首。

1900年(光绪26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

1902年(光绪28年)12月,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这才得以恢复。后来又派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3年(光绪29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光绪30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05年又设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

到1910年已经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北京前五双一流大学(新文化运动阵地)(2)

北大首任校长 严复

民国时期——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民国初年(1912—191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宣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宣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国立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北京前五双一流大学(新文化运动阵地)(3)

蔡元培校长


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到校任教。

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知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先后设立了评议会、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

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

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

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五四运动策源地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游行队伍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同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足以看出北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我们的重要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