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

文/孙海帆

在中国革命史上,陕北红军是一支独特的武装力量,它由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人创建,在1935年秋天与从江西长征而来的中央红军会师之前,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建制下已有7000余人,他们的存在给中央红军及毛泽东极大的惊喜,也为日后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创造了条件。令人惋惜的是,刘志丹在次年4月14日率部参加红军东征的战斗中牺牲,时年33岁。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1)

刘志丹(1903-1936)

195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陕北红军的斗争为背景,拍摄了影片《陕北牧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表现陕北红军的影片,而直到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北斗》上映,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才再次出现在银幕上,因为在1962年,由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所著的长篇传记小说《刘志丹》受到剧烈的批判并牵连了上万人受迫害,因此有关刘志丹的一切文艺作品都成了“敏感题材”,所以,以刘志丹以及陕北红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17”年中也凤毛麟角。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2)

影片海报

影片《陕北牧歌》由凌子凤导演,孙谦编剧,刘斌、张继权、张云、裴然、郭扬庭等主演,影片故事是: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3)

1935年,陕北高原卧牛镇的放羊娃成宝娃和白海旺的闺女两人情投意合,但屡受地主和国民党兵的欺辱。愤怒的农民忍无可忍,暗中组织了自己的赤卫队伍,盼望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早日打过来。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4)

红军派工作人员老李前来卧牛镇发动群众,被国民党兵追捕,宝娃和白秀兰唱着陕北山歌《崖畔上开花》掩护老李脱险,但却被国民党兵抢去了两只羊。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5)

东家张瑞堂得知情况十分恼怒,要枪毙宝娃,秀兰的父亲白海旺咬着牙说要赔偿张瑞堂两只羊的钱,他拿出了女儿最喜欢的手镯。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6)

而党支部马三宝也在暗地组织乡亲们捐款,终于张瑞堂拿到赔款放了宝娃,宝娃出来后义无反顾参加了革命队伍。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7)

张瑞堂得知又出花招,要把宝娃喜欢的秀兰送给国军邱团长做小妾,关键时刻,老李带着队伍救下秀兰。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8)

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游击队向卧牛镇发起进攻,马三宝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打败了邱团长率领的守军,地主张瑞堂被打死,卧牛镇的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而宝娃和秀兰则在结婚后一起投奔的红军。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9)

尽管《陕北牧歌》和同时期的影片一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故事也在穷人受苦、反动地主和国民党凶残、红军是人民的救星等大框架内,但是《陕北牧歌》还是有一定的特点,首先它是新中国电影制片厂第一次将故事背景放在陕北高原,因此从外观上而言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西部片”也不为过;其次,本片中采用陕北民歌和叙事相结合的形式,这在中国电影中也是第一次,从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北斗》、《黄土地》及许多“中国西部片”的雏形。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由刘炽作曲的歌曲《崖畔上开花》等歌曲日后广为传唱,被人误认为它们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陕北民歌。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10)

在本片演员中,饰演“秃子”的封顺日后最为人所知,封顺从影50年,参加拍摄影片150多部,尽管他饰演的大都是如《吕梁英雄传》中的日本小队长、《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林家铺子》中的陆和尚、《小兵张嘎》中的胖伪军、《神秘的大佛》中的管家赖猴等一类反派和丑角,但做一名人民艺术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演的投入和认真,对艺术相当的严谨。1997年,在拍完他人生最后一部电影《洗澡》之后,封顺这位出道于解放前“满影”,成就于新中国电影的“金牌配角”因患肺癌去世,享年78岁,在影片《洗澡》的最后,影片导演专门介绍了封顺,以此向他致意。

抗战时期的陕北电影(红色电影故事38)(11)

封顺(1921-1999)

下一期介绍新中国第一部表现留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影片《走向新中国》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版式编辑 ∣宁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