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颤消融术吗(国内做房颤消融术)

三个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颤消融术吗(国内做房颤消融术)(1)

三个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颤消融术吗(国内做房颤消融术)(2)

心脏搏动,完全靠“电力”支配,但如果类似的生物电在心脏内胡乱传导,就可能发生房颤等异常状况,进而致脑卒中、心衰和死亡的几率大大增加。除了药物控制房颤,相当部分的房颤患者需要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来阻隔心脏里乱七八糟的电传导。

传统的房颤消融,不论冷消融还是热消融,都需要手术医生、患者通过X射线来进行定位。一台手术下来,医患双方的射线量可能高达500乃至1000毫戈瑞。医生需要披上沉重的铅衣,以阻隔辐射对身体健康带来的负影响。

不想“吃”辐射,就要依靠操作医生的经验、手感近乎盲目地进行手术。受制于定位等局限,传统的房颤消融术,治疗有效率为80%左右,随后就进入瓶颈期,再难提升消融手术的成功、有效率。

20 18年12月7日,中国首台全程可视暨磁电双定位心脏手术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成功完成,这也是强生医疗研发的全程三维可视、磁电双定位电生理手术在中国医院的首次应用。此次手术应用了CARTO®3电生理导航系统Version6版本和VIZIGOTM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导引鞘管。应用这一技术,房颤治疗的消融手术不仅进入到了低辐射的新时代,其成功率也因手术过程有导航、可视而得到提升。

“我相信,随着先进设备的应用和技术革新,未来的心内科介入手术将彻底告别铅衣,让术者、患者都在没有射线的手术室内完成手术”,手术医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兵教授表示。

A

房颤是什么?

心脏如小鹿乱撞般胡乱搏动

增加患者脑卒中和心衰风险

心脏的搏动依赖生物电传导,这类电传导出现问题后,便会出现心率失常,心脏如小鹿乱撞般胡乱搏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初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心律失常成为心脏性猝死的主因之一,是危害国民生命安全与生命质量的大“隐蔽杀手”。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独立发生的房颤或孤立性房颤,较为少见,房颤往往合并有多种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代谢综合征等,甚至与高尿酸血症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200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房颤在18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率是0 .77%,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根据这一结果,推测我国的房颤患者可以达到800万。随着近年来整体人群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人群的增多,类似的房颤病例还在不断增加。

房颤的危害在于它增加了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衰和死亡的风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房颤患者卒中之外的心血管风险更高。最新一项大型房颤队列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者5年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7.1%,而死亡风险和心衰风险则分别为48.8%和13.7%。房颤引发的卒中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房颤这种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使得医疗支出增加,已日益成为重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

B

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有何限制?

探头依靠X光定位穿至心房

医生穿厚重铅衣仍要吃辐射

对多数伴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如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早和室速等,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一线治疗方式。

在以往,类似的射频消融手术,需要将消融的导管丝经大腿血管穿入,进而将操作手术探头顺着血管的运行到心脏心房位置,穿过左右心房间的间隔,冷冻也好、高温也罢,在心房特定位置制造出一些瘢痕,而这些心房肌肉上的瘢痕,能够阻断异常电信号传导,让心率回归到正常心率。

解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操作中,介入导丝和探头到了哪里,需要手术医生在外部利用X光射线来进行定位。由于心脏手术的复杂性、高危性,类似的放射线定位基本贯穿整个手术过程。手术医生往往需要频繁地踩踏X光踏板,用100多年前发现的射线来查找、定位。一台手术下来,手术医生会吃不少的射线,患者也要经受不少的射线。所以心内科医生往往需要穿上厚重的铅衣、围脖,患者也需要进行防护。即便如此,辐射的危害依然存在,介入科的男女医生如需生育后代,往往需要提前调离科室极长时间方能备孕,就是辐射危害的一大佐证。

除了辐射,手术探头究竟应该在哪些区域留下瘢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凭经验、手感来操作;年轻医生则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提升操作经验。

C

新技术有哪些创新?

手术全程屏幕显示

医生减少辐射损伤

强生研发的全程三维可视、磁电双定位手术技术提升了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精准度。新推出的CARTO®3电生理导航系统Version6版本和VIZIGOTM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导引鞘管可以在消融过程中可视,这样就可以减少仅依赖X线透视来追踪其位置及其透视导致的辐射损伤。

鞘管的支撑作用是房颤导管消融术中的关键部分,这项创新技术的运用还使得鞘管的支撑作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双向可调弯不仅能保证标测或消融导管到达固定弯鞘管无法到达的部位,而且稳定性大幅度提升。而全程可视化则在无需X射线透视的情况下保证术者时刻了解鞘管与导管的位置和关系,手术流程优化的同时,也给广大的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杨兵教授运用该设备操作的中国首台手术,其术中介入导丝、鞘管的位置,在新设备、系统的应用下,全程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屏幕上。甚至手术探头在哪里消融,新的导航系统都能提供精准的定位。施术医生只需循导航前进,操作,即可完成预设的手术操作。

“如果把以前的房颤消融术看作是手术医生凭经验、看着平面地图来开车的话,有了这一系统后,就是用上了最新、高精度的北斗导航系统来开车,开到哪里?停到哪里?一目了然。”广州一名心内科专家向南都记者解释道。

D

落地中国用时多久?

在中国应用最新设备

报批仅用了六天时间

而这些创新性的技术,在今年稍早的时间才获得了美国和欧盟食药监督部门的批准,在欧美这些获批上市国家和地区里的应用手术量也就在三十台左右。如按照以往的医疗器械审批流程,我国的临床若要应用上这一最新的设备,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多中心临床验证,加上数据收集、呈批、批准的流程,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我们非常荣幸能为中国患者带来心血管领域创新的心脏手术解决方案”。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在2013年中国国务院对海南博鳌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九条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程三维可视、磁电双定位技术借助‘临床急需进口医疗器械审批′的政策通道进入中国,实现了国际前沿的医疗行业科技在中国的同步落地”。

他透露,这一技术能够得以快速的应用于中国患者治疗上,从前期的报批到获得批准,一共只用了六天时间。“从医院通过伦理审查,到海南食药监督部门批准下来前后六天时间,而我们做的资料准备也相当充分。”宋为群表示,随着中国政府对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流程的改革和提速,随着强生医疗在华发展战略的推进,强生医疗旗下更多先进医疗器械与医疗解决方案将进一步加快在中国的上市速度,从而为提高中国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易英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