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捡地蔓(北坡捡地软)

野外捡地蔓(北坡捡地软)(1)

雨后捡到的地软

我们村子眉县杜家村,位于渭河北岸,村子背靠厚重拙朴的渭北高塬。

渭北高塬的脚下,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状很不规则的土坡地。这些坡地沟沟坎坎、土土塄塄的,不是很好的庄稼地,加之又是干旱的坡地,种不了庄稼,队里便在这大大小小的坡地上种了苜蓿,作为生产队大牲畜的饲料。

这些凸凹不平的坡地上,又长着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柿子树。每到秋季,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煞是好看,它凉甜的美味对我们的诱惑力极大,所以,那里是我们儿时最爱去的地方,是我们节假日一起玩耍的乐园。

小时候的我们,放学后或节假日常常去那里,主要活动是玩耍或拔猪草或撅苜蓿或摘蛋柿。。。。。。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二课活动”吧。这样的“二课活动’我们样样开展得妙趣横生,玩得非常开心。但要说最为有意义的、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雨过天晴后,我们上北坡捡地软的事情。

印象中,小时候的雨雪似乎特别多。这小时候的雨说起来也非常奇妙,来得方便,去得也利索,列里列折,绝不拖泥带水:刮起一阵风,飘来一片云,噼里啪啦就落下一阵雨。山坡、树林、草地被雨淋得湿漉漉的。等乌云飘走,又是一个红日高照的艳阳天。雨后的北坡,空气清新湿润,地面潮湿,地软就产生了,零零星星、点点片片地散布在小路边、树林边、苜蓿地边的野草里。

因为地软只能是野生的,好像人工无法培育,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没有听说过地软,更没有见过地软。地软是一种食用菌,颜色墨黑,肉质厚厚的。我特意查阅了它的资料,它的名字繁多,地木耳、地見皮、地踏菜、地皮菜、地皮木耳,其生长范围很广,适应性极强。作为野生的菜肴,它色味俱佳,口感甚好。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却比粉皮更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绝好的天然绿色食品。它的食用方法也很多,炒食、凉拌、作羹、包包子、包饺子等。我母亲常用它来给面条或搅团做汤。

地软属于菌类,最适合在潮湿的沒有污染的地方生长。由于北坡不是正式的粮棉地,属于荒坡野岭,也就没有农药的污染,因此这北坡也就成了野生地软天然的生長地。

雨后的北坡上,潮湿的小路边、林子边、苜蓿地边的野草里,就有片大肉厚墨黑的地软,一片一片地躺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候大人小孩子们来捡拾。

野外捡地蔓(北坡捡地软)(2)

雨后草丛中的地软

捡地软是一項非常快乐的劳动,大人小孩子们都能干,也都乐意干。人们提着小笼笼一边说笑,一边在路边、林子边的草丛中寻找地软。用不了多长时间,大人小孩子们都有不少的收获。

但捡地软的大多是小孩子,青壮年人要参加农业社的生产劳动,没有闲工夫;因为地软散布在山坡地的小路边,而刚刚雨过天晴,地上路陡窄滑,上年龄的人腿脚不方便,所以捡地软的人自然而然地大都是小孩子。

我们把捡地软不仅仅当做一项劳动,更当做一项娱乐活动。因此我们在坡地上捡捡玩玩,玩玩捡捡,说说笑笑,笑笑说说,不知不觉,小笼笼里就有了不小的收获.。我和姐姐弟弟把捡到的地软拿回家,母亲把它淘洗干净,常常下在汤锅里吃,味美极了。

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农民生活很清苦,一年到头,极少能吃几顿细粮,几乎顿顿粗粮。玉米面做成的搅团不像現在这么稀罕,几乎每天中午都是搅团,搅团吃得让人心煩。但汤锅里有了地软,搅团也就立马成了佳肴美味。搅团漏成的粉咕嘟(又叫涼鱼儿),浇上含有地软的羹汤,碗里黄的是粉咕嘟,红的是油波辣子,绿的是苜蓿菜,墨黑的是地软,看了让人喟口大开。端起碗来,吃得唏唏溜溜,滋滋润润,可口极了。

后来农业学大寨,公社组织各队的社员平整土地,北坡上的各种各样树木全被砍伐光了,小块的坡地也连成了大片的田地,开始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农药也大量地使用了。往昔的诗意北坡也变没有趣味了,没有了自身的魅力了。现在,北坡上,地软这种纯天然的食用菌几乎绝迹了,捡地软也就成了美好的往事了。

北坡捡地软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地软包子、地软饺子、地软羹汤以及雨后北坡捡地软的遥远而美好的记忆, 却永远留在了脑海中,时时浮现,时时唤醒当年快乐的记忆!

现在,每次回眉县老家,都要爬北塬。走在已经硬化了的上塬的水泥大路上,看着几十年前平整出来的大片田地,心里竟有了怅然若失的感觉:北坡如果还是小时候的北坡,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北坡落寞了!

2018年5月1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