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


【编者按】

202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是我们新安二高原定的开学的日子!但是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切既定计划都被打乱了!为了贯彻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学”的防控指示精神,从1月31日起,原创文章公众号“剑鸣涛声”正式开通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课程学习辅导。您只要加关注,每天都可以按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考虑到有些同学家中可能没有电脑,下载电子书可能不太现实,所以首先开讲第二、三单元的古诗文学习,一天一课,同学们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地学习!——只要您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每天都会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

今天推出第三单元第8课:

8.李商隐诗两首

一.单元学习内容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单元学习要求

1. 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

2. 借鉴古人议论艺术,清晰有力表达思想和见解;

3. 琢磨文章立论方法,注意严密周详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4. 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5. 重视朗读和背诵。

三.课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1)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2)


四.重点注释:

1. 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g]。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 亦然:也是这样。


9. 无如:没有像……。


10.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 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3.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 走:跑,这里指逃跑。


18. 或:有的人。


19. 以:凭着,借口。


20. 笑:耻笑,讥笑。


21. 直:只是、不过。


22.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 无:通“毋”,不要。


24.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5. 谷:粮食的统称。


26.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7.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池:池塘。


28. 鳖:biē,甲鱼或团鱼。


29. 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1.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32.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 憾:遗憾。


34.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36. 树:种植。


37.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38. 豚:tún,小猪。


39. 彘:zhì,猪。


40. 畜:xù,畜养,饲养。


41. 无:通“毋”,不要。


42.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3. 夺:失,违背。


44.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 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46. 教:教化。


47. 申:反复陈述。


48.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49. 义:道理。


50.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51.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2. 黎民:百姓。


53.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6. 检:检点,制止、约束。


57. 涂:通“途”,道路。


58. 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59.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 岁:年岁、年成。


61. 罪:归咎,归罪。


62. 斯:则、那么。


五.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六.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珂,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倡“仁政””性善论”,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春秋无义战”。其言行主要记录在语录体散文《孟子》一书中。

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确立。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礼制崩坏,剧烈动荡。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时,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被迫迁都大梁。孟子应邀至魏,惠王迫不及待向孟子讨教治国强国之策,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说服力。

七.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3)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4)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5)


六.导语设计

《孟子》犀利,《庄子》恣肆,《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二章,还记得其中的名句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看看《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体现他的仁政思想的。

七.问题设计

1. 孟子和梁惠王的谈话由梁惠王的“民不加多”展开,梁惠王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

2. 孟子所提“王道”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何区别?

3.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4.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是如何做到论辩的气势磅礴的?

八.主旨点睛

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而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方能“王天下”。

九.艺术特色

1.抑扬兼施,诱导启发;

2.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排比对偶,气势充沛。

(要求:你能一一举出实例来吗?)

十一.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目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6)


附:【问题设计参考答案】

1. 由当时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战国时期,劳动力是富国强兵之本,各国君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致使兵员缺乏。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正是为了争夺劳动力。孟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施行王道政治的。

2. “王道”即“仁政”,即“用仁义之心爱民”,“保民而王”换种说法,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具体内容包括:①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使民生有保障;②施行教化(发展教育),使百姓知礼仪。

梁惠王:拆东墙补西墙,不解决根本问题,小恩小惠,不尽心;

孟子: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3. ①物质与精神并重,先养民再教民,仓廪实而知礼节;养民是基础,教民是提升。

②统治者应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应善于反思,善于承认不足,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是实行王道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

③“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4. 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易于接受:善打仗,以战争作比;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杀之;

多处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气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