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两首田园之作恬淡淳朴)

古代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南北朝的谢灵运就曾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东晋的陶渊明也是家喻户晓的田园诗派的大家还有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也都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佳作,让后人有幸读到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两首田园之作恬淡淳朴)

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古代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南北朝的谢灵运就曾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东晋的陶渊明也是家喻户晓的田园诗派的大家。还有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也都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佳作,让后人有幸读到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

这些诗歌描写题材虽然相似,但诗人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却各有不同,有些是抒写田园之乐,有些是表达思归之意。下面分享两首田园之作,恬淡淳朴,悠闲宁静,却表达出不同的心境。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 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乡村环境远离喧嚣纷扰,事简人静,陶渊明刚从浑浊险恶的宦途里逃脱出来,立刻就感到一种清闲和舒适。诗人性本爱丘山,那些幽静的村落、纯朴的乡亲,都唤起了一份温馨和质朴的感情,也让五柳先生可以安心地在此生活。

诗的前四句先描绘了村庄安静的氛围,离开了纷争的仕途,不再有那些令人烦恼的应酬,偏僻的深巷也不会有车马来往,诗人如鱼得水,也似鸟儿冲破樊笼。诗人白天可以掩起柴门,安逸地躲在沉静的陋室中,屏绝一切尘俗之想。纵然生活清寒,但心里却极其畅快又无挂念。

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却喜欢与乡亲们聊天、聚饮。他时常在乡野中往来奔走,还不时地涉足偏僻村落,与野老村夫欢快地交谈。他们见面时根本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的生长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清澄明净,仿佛彼此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四句描绘田园生活场景,田里的桑麻逐渐长高,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他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似乎也有使不完的力气,唯一担心的是霜冷雪寒,地里的庄稼会不会像草叶一样凋零。全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恬静悠然的情怀。

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经常在作品里表现一种自然无为的庄禅思想,他喜欢宁静的乡村,热爱青青芳草、潺潺清溪,更希望与鸥鹭作伴,和渔樵为伍。他的作品里仿佛具有诗人的灵魂和感觉,读来亲切无比,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他非常希望彻底摆脱朝堂的束缚,但又身不由己,于是便觉得进退两难。作者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图画,表达了才子厌恶尘俗、向往林泉的真实情感。

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晚景,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诗人仿佛一位局外人,他默默地在远处观望,又细致地记录下每一幅生动的画面。

紧接着就出现了更令人感到温馨的场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挂念着外出放牧的孩子,希望他早点归来。诗人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这份温情的感动,也像个孩子似的,希望得到关怀和问候。

这时不远处又传来了麦地里的鸡叫声,中间夹杂着的似乎还有蚕儿吐丝的声音,诗人再定睛一看,桑林里的桑叶果然已所剩无多。而田野里又三三两两地走来了荷锄的农夫,他们一边抖落衣衫上的尘土,一边有说有笑地往炊烟升起的地方走去。

才子看见牛羊还家、想象蚕儿作茧,又目睹野老候荆扉、田夫语依依,心中充满了向往。他多么渴望自己也如一介布衣,无拘无束,笑语盈盈,那样就不会有被排挤后的失落,也能感受到安然闲逸。

所以诗人最后感慨万千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完全是一种欲归不得、又对田园生活充满了眷恋的矛盾心情。

王维担心的是自己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也担心无法真正融入乡亲们的清苦生活;而陶渊明则已经变成了一位地道的农夫,他不愁能不能与野老们打成一片,只是担心收成和税负,也记挂着乡邻们能否安居乐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