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2)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大二马原知识点总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二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2)

大二马原知识点总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3)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2)二者统一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

第一章

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1)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③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①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②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③作用——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c) 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d) 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各是什么?

(1)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静止

①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①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②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什么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形式:

①生产实践

②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践

(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6)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联系的概念、特征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①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③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性

(3)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关系。

(4)联系的特征:

①联系的客观性

②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5)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意义:

①观察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全局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②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

(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9.什么是矛盾?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4)关系: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①同一性的作用:

a)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b)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的作用:

a) 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b) 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无时不有)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①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

②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4)意义:

①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②它是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③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11.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辩证关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互相区别的。(看概念)

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

③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4)意义:

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它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决定性环节。

③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1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在发展方向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

②在发展的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2)意义:

①它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武器。

②它是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14.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意义:

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2)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和反映论的原则;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提供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科学的认识论,它同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在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区别: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5.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意义更伟大、更重要?

第二个飞跃: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6.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形式上: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2)内容上: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8.怎样理解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①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

②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9.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学习这一原理对于对于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辩证关系:

①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②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4)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理解:

①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②实践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实践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最终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不确定性: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们已有的认识。这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11.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特征?

(1)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2)特点: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⑤价值具有相对性

1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3.怎样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关系:

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世界又必须真确地认识世界。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真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等。

第三章

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

①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②抹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吹历史没有规律。

③把历史解释为个人(理念,思想)的随意活动,偶然事件的堆积或游戏。

④鼓吹英雄造时事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学习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和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意义

①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及其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1)本质:阶级性

(2)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的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是人们积极地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状况标志着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2)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关系就是这些内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与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但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意义:

①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这一规律是我国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哲学理论根据。

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辩证关系的原理?

(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1)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地产生而又解决,解决而又产生。在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中,贯串着一种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即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分析社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以及改造社会的重要客观依据。它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

8.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看,社会基本矛盾适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9.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坚持这一原理与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发挥人们的历史选择的能动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统一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多样性):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进的,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④把握社会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既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力量,首先表现在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③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群众观点:

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1)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如何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意义: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①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商品二因素理论。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并提出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起着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

(2)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为什么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2)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

(3)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

7.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8.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这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有的人认为,这里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说明,即生产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也就是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或社会使用。这种成就只是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但还不是也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而这里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两个否定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夺,这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剥夺少数掠夺者。

10.考察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对于进一步揭示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有什么重要意义?

11.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是怎样分配的?

(1)利润: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的利润率

(3)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为特征的,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1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15.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在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本质: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1)垄断的形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自由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第二步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了垄断的产生。

(2)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

2.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愈来愈多的工业资本不属于使用这种资本的工业家了。工业家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取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对于工业家来说,银行代表这种资本的所有者。另一方面,银行也必须把自己愈来愈多的资本固定在工业上。因此,银行愈来愈变成工业资本家。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变成了工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

(2)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

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

(1)垄断价格的确定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

(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

(3)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依然是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伴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国家出面加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2)本质:

①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 。

②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3)作用:

①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7.怎样理解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

(1)特征:

①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

②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

③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⑤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

(2)意义:

①垄断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应的时期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所以,它也就在相应的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消及的作用: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的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统治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表现:

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

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2)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

⑤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⑥跨国公司的推动。

(3)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4)影响:

全球化具有的两重性比喻为“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实质及其原因是什么?

(1)表现: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③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④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⑤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高水平所作出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3)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②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自我调整

③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

第六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客观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