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和想你都得忍着(EmotionalEating情绪化进食)

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的禁足令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一些心理问题变得突出,比如情绪化进食(emotional eating),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饿和想你都得忍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饿和想你都得忍着(EmotionalEating情绪化进食)

饿和想你都得忍着

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的禁足令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一些心理问题变得突出,比如情绪化进食(emotional eating)。

情绪化进食是纽约进食障碍中心(New York Center for Eating Disorders)主任玛丽·科恩(Mary Cohen)1984年创造的说法:描述一些场面,比如夜深人静时,孤独寂寞的你打开冰箱寻找安慰。她指出:情绪化进食不是因为肚子空,而是因为心里空(Emotional eating is about being hungry from the heart and not from the stomach)。

心理中心网站(Psych Central)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引用一位受访者的话说:鉴于不能去上班,我只好在家,但一天到晚都有事儿干——点心、零食,往嘴里送点这、送点那,咀嚼,吞咽,忙个不停。文章说,疫情期间,因为逛街、去健身房、计划度假、跟亲朋好友欢聚、享受孩子上学以后的自由时光,甚至上班,这些正常的乐趣都被剥夺,很多人自然而然地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因为食物是市场上最安全、最易得、最便宜的情绪提升剂(mood-altering drug)。

英语里有food for thought(思想的食物,即引人深思、给人启发的东西)的习语,看来food for feelings(情感的食物)也同样讲得通。高糖食品对情绪有安抚作用。民调显示,美国消费者认为最能安抚情绪的食物包括冰激凌,蛋糕/曲奇/点心,咸味儿零食,糖果和快餐;其中,比较健康的食物是面包和意面(bread and pasta)。疫情期间,街上和电视里发生的情况常常匪夷所思,不得不24小时困在一个屋檐下的家庭成员也难免感觉彼此不可理喻,只有冰箱始终如一,不离不弃,随时敞开怀抱,提供慰藉。

如何避免不假思索的暴饮暴食(mindless eating)?心理中心网站的那篇文章提供了若干建议。首先,要理解安慰食品(comfort food)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有权享用让我们愉快的食物,享用此类食物的确也能让我们感到满足,防止暴饮暴食。

其次,日常生活应该规律,每天早晨应该梳洗打扮、穿戴整齐,一整天都穿着睡衣在家里晃来晃去不利于控制吃零食。小孩和成年人都需要可以预见的规则和秩序,否则会导致茫然和焦虑,从而加剧饮食紊乱。

此外,认识到大家处境相同,都在一条船上,面对病毒基本上都无能为力(recognize that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 — we are all largely powerless over this virus)。换句话说,你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面对“吃”这个问题都有困难要克服。所以,大家应该互相鼓励,彼此提醒:切勿胡吃海塞,而要头脑清楚地吃(eat mindfully)。总之,别太过拘谨,而应坦诚相待,分享自己的挣扎(Don't be too proud to let your hair down and share your struggles)。(赵菲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