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如何学习(走上人生巅峰儒道法)

儒道两家如何学习(走上人生巅峰儒道法)(1)

人们常说,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当中有“儒释道”三教,也就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其中,儒家,并不是宗教,而是在中国人当中传播最广泛也是最深入的一种文化和价值观。

第二,这里的道教指的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按照许纪霖在《脉动中国》里的介绍,中国的道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符箓教,画符驱凶,给人看病卜凶吉;还有一种叫丹鼎教,走上层路线专门炼丹求长生不老。

所以,儒释道三者中的“道”跟在文化概念所讲的老庄的道家不是一回事。

释就是来自于印度的佛教,佛祖又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时候广泛传播。

本文所讨论的儒、道、法,指的是儒家(以孔孟之道为代表)、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家(以荀子、李斯、韩非子为代表)。

这三家理论,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应用最深刻的三套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除了儒道法,其他的还有墨家、兵家、阴阳家,等等。

1、儒家思想:克己复礼,养成君子

在今天,国学热潮涌起,必讲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到底讲什么?从孔子到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乃至后来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吸收着儒家的学问成长起来。

儒家的根本目的,就是养成“君子”。什么是君子?很多人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当然这些理解是对的,但是极其肤浅。在儒家的中心思想当中,君子是一个完美的人格。君子,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

第一,就是自己的修为。基本的各种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二,对外界的作为。这个外界,包括国家、社会以及家庭。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不能光有“德”,还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益”。

比如我们在一些短视频中会看到,很多人会觉得北宋的思想家张载的这句名言非常豪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我要建立一颗坦荡公正符合道德标准的圣人之心,这是对自己修身的要求;对老百姓来说,要为他们请命,为他们赴汤蹈火;同时对于过往的圣贤,我要继承他们的学问;最后为整个国家和世界,开创太平盛世。

克己复礼指的是:克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各种冲动、欲望和行为从而符合礼仪的要求。

君子是儒家标准当中的普通段位,儒家的最高标准是“圣人”,张载所言的标准,就是“圣人”,不仅仅自己符合道德标准,还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现在也有不少人反对儒家的思想?因为他们觉得,在封建时代,就是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把人性绑架在“君臣父子”的道德要求之下,把人培养成了“奴隶”,导致“愚忠、腐朽”。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儒家思想绝不倡导腐朽僵化,而是充满活力的。

对于君子的要求,不仅仅要有学问,有道德,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和行动,还要有“技艺”。周礼当中提出君子六艺是指:礼(礼仪)、乐(音律)、射(射箭)、御(驾车骑马)、书(阅读和书写)、数(算数)。

从这六艺可以看出,对君子的要求是有生机有活力,绝不是死板的死读书、书呆子。

另外,关于忠诚,儒家从不要求儿子必须什么都听父亲的,臣子什么都听皇帝的。论语里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得更狠,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

也就是说,无论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认为,即使是皇帝,也要有自己的义务,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君无道,则臣无忠。

在今天的社会,儒家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在社会上如何做人?是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并且以君子的标准跟别人相处呢,还是以所谓的“厚黑之学”与别人相处?

在今天的世界想要获得成功,实现出人头地,到底是做一个君子呢,还是做一个奉行“尔虞我诈”、“无毒不丈夫”的枭雄?这似乎是一个很难解的难题,各人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毕竟,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生存的压力都很大,而且人们早已放弃了对“道德品行”标准的学习和要求,可能也就是“人心不古”的含义吧。

2、关于法家的思想

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实现了秦朝的富强。商鞅就是应用了法家思想。

什么是法家思想?就是制度,奖罚分明,以有言在先的游戏规则说话。有人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嘛,这不就是现代西方思想当中的契约精神吗?

但实际上,法家思想在中国后来是最不受待见的。为什么呢?因为法家不讲究“道德”。法家的核心宗旨是以现实的利益来判断一个人,也就是说,法家的思想“太功利化”了,它忽略的道德的标准。

举个例子说,商鞅变法当中就有一条,一个人立的军功有多大就可以当多大的官,他不管你有没有学问,也不管你道德品行怎么样。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一切为“利益”而重。

如此看来,今天我们的社会似乎很有法家的意味,一个公司内部员工行不行,就看他KPI完成得怎么样;一个人在社会上受不受人尊敬,就看他有没有钱。

所以法家思想可以说是遗害无穷,人类彻底陷入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只讲规则,只讲制度,不讲人情,不讲品德和操守。

3、关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根本,在于老子。庄子道的思想,陷入了形而上的思辨,更多地是追求自我精神境界的自由和放飞。但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依然在于指导人们如何生存,甚至指导人们如何取得成功。

什么是道?老子一开始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可以说,可以解释。但是又不能说,因为所有能解释,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也就是说,关于什么是“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的理解是,这个道,是一种本源性最终极的“道理”,是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

那么,为什么说老子的“道”对现实的生活以及为人处世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呢?

因为在老子的讲述当中,他指出了一些做人做事核心的标准。老子的基本思想是“无为”、“无用”。无为才是有为,无用才是有用。

比如说,老子举例,屋子,你看得见的墙、屋顶是没有用处的,对你有用的,只是屋子中的“空间”。再比如说车轮,同样,车轮中间的空心圆圈才能驱动车轮不停地滚动,如果把那空心部分填满,车轮就毫无用处。

由此延伸出来,老子认为,太刚猛则容易折断,但是柔弱反而能胜强,水看上去柔弱而且到处都是,但是水却能善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在《老子》当中,有这样的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一个人聪明到极点的时候,就会反而看上去像是“傻傻的”,这就是大智若愚。

学者们深入研究《老子》之后发现,老子并不是叫人们“避世”,也不是叫人们“不争”,什么回归自然,不在红尘之中打滚,这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只是叫人们,要学会“守拙藏巧”,要学会隐藏自己,甚至是伪装自己,最后的目的,反而是有所成,而在老子那里,这样的有所成,还不是小成,是“大成”。因为前面所有的忍辱负重,装愣充傻,都是为了最后的“有用”。

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法家难以持久也难以大成,因为法家一说出来就“伤感情”,直来直去,在中国人的社会行不通。而儒家似乎更适合做事,品行过得去,心态也很端正。而真正高级的领导者,是“明儒暗道”,或者叫外方内圆。道德和品行放在为人处世上,但是内在里却以道家的“守拙藏巧”包裹自己。

儒法道三家,内容博大,乾坤奥妙,对普通人来说,即使不可能做上管理者、领导人,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是对自己的个人修养来说,这三家的思想也是大有裨益,值得深思并且努力让自己时刻践行,知行合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