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二十六回!

此前咱们用了四个章回的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向列位读者听友,集中介绍了汉末三国之际第一代混世魔王董卓的兴起与覆灭。

在最后一期讲述董卓完蛋的补完篇中,大锤提到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也就是董卓迁都的一个重要动机,这便是董卓的麾下谋士李儒,向董卓解释了当时东汉京都洛阳街头流传的一首童谣。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1)

所谓童谣,就是小儿传唱的歌谣,李儒叙述的这首童谣,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决定了董卓迁都这个重大军事行动,童谣的内容是这样的:“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李儒向董卓解读了这个童谣,所谓“西头一个汉”,说的西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这是在西边的,共传了一十二帝,就完蛋了;然后“东头一个汉”,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这是东边的,到如今也经历了十二个皇帝,看来气数也差不多了,我们董家应该顺应天意,再迁都回长安,这样以来,肯定开启了下一个十二帝的轮回,就可以保障我们老董家族兴旺发达了。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2)

后来的小说情节则对李儒的这个童谣解说给的是负分——这一迁都,老董死的更快了。

在如今存世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类似这种带有明显政治预言的童谣,一共有八首。基本上都是成为情节的重要推手。而且这其中绝大部分童谣所叙述的内容,都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十常侍之乱,牵涉童谣一首;董卓之死,牵涉童谣两首;刘表之死,牵涉童谣一首;庞统之死,牵涉童谣一首,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3)

为什么童谣如此厉害,即便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董卓也要慎重对待,甚至常常成为小说中目标人物的催命符、阎王帖呢?

这就涉及小说《三国演义》中保留的部分三国时代的真正印记,那就是在两汉时期经常出现的童谣谶[chèn]语,所谓谶语,其实就是预言,未卜先知。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性的童谣出现概率是非常之高的,这些经过孩童之口传出来的政治性预言,经常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出现并发挥作用,影响也非常大。

在东汉时期,童谣的影响之大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史《后汉书》专门在《五行志》中记录了东汉时期多达十三条政治类型童谣。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4)

而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八条童谣,其中就有三条完全照搬了《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童谣,这三条真实的童谣,分别是预言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的“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máng]”,预言董卓即将被杀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以及预言刘表将死荆州大乱的“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jié]遗”。这些童谣,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保留的三国时代真实的历史残留。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5)

为什么历史上的东汉三国时代的政治人物如此重视童谣呢?因为从汉代开始,童谣就作为一种当时比较有效的舆论动员方式,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比如《后汉书·五行志》中,开篇记载的第一首童谣,就是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期间,南阳地区出现的童谣,内容是这样的:“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这条童谣被后来的人们附会了后续的历史时间,也就是赤眉军决定了绿林军所拥立的更始皇帝的生死,也就是谐不谐;而后来绿林赤眉起义中最后的胜利者、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他的发家,就是从平定河北乱军开始的,也就是印证了后半句。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6)

咱们大锤说史是讲史栏目,不推广预言谶纬以及阴阳五行是否真的灵验,所以在这里大锤只是简单分析一下,这首后汉书第一童谣出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说明了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开始,统治阶级就很注意用各种预言式的童谣来传播自己的主张、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东汉后续的谶纬之术流行,也不乏童谣在其中的身影。总的来说,利用童谣广泛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大搞所谓的预测,既能够有效提高自己阵营的信心,还能有效恶心敌对势力,因此东汉时期才会有这么多童谣出现在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之上。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7)

如果要考究这些童谣是否是真的儿童创造,大锤可以明确地说是绝无可能。因为这些童谣虽然形式上都比较通俗易懂,但是实际都有经过明显的文人知识分子加工的痕迹。

比如预言了董卓之死的那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实际就使用了拆字的方法,千里草实际是说千和里上面再加一个草字头,也就是董。十日卜是同样的拆字方法,卜 日 十构成了一个卓字。像这种简单的拆字游戏,在文盲比例占到普通老百姓九成以上的东汉统治时期,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才会玩得起。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8)

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类童谣之所以看起来预测水平很高、能够精确占卜吉凶,不过对这些童谣,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往往具有民间预言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同一句话往往具有模棱两可甚至三可四可的可能性,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瞎子算命两头堵”。

在这里大锤就详细讲解一个例子:比如正史中真实出现的、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回中也照搬的童谣“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在小说中,这个童谣被认为是预言汉少帝和陈留王兄弟两个被十常侍劫持的故事,因为之后名义上的汉少帝被废掉了,应了“帝非帝”这一句,而陈留王则被董卓拥立为皇帝,也就应了“王非王”的预言。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9)

看起来古代童谣的预言准确性极高。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这个童谣的原文跟《三国演义》里面的并不一致,历史上真正在十常侍前后出现的这首童谣,内容是“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在《三国演义》的版本形成过程中,后世的修改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才改把“侯非侯”改成了“帝非帝”。

而原始版本的这条童谣,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精确,它的原意很可能是说,东汉时期的邙山历来是贵族王公的墓葬所在,如今大批非王非侯的人前来称侯称王,也就是暗指东汉末年王朝统治崩溃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10)

当然,这只是模棱两可的意思之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当时的汉少帝少年时为了求太平吉利,所以委托给一个姓史的道士来抚养,所以当时的汉少帝又被称为“史侯”,因此这个童谣也确实可以解读为“史侯不是侯(也就是暗示他最后当了皇帝),陈留王也不是王(也就是暗示陈留王最后也会当皇帝)”。这些涉及上层隐晦秘闻的童谣,内容可以有多种解读,同时明显具有统治阶级内部加工的痕迹。

我们还会发现,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类具有预言属性的童谣特别的多。这也就涉及我们本章题目所谈到的关键问题:谁是这些童谣的幕后操纵者。考虑到东汉光武帝刘秀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始作俑者,那么可以肯定,东汉王朝朝廷一方肯定是操盘手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诡异细节(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六)(11)

但是由于东汉统治的崩溃,越来越多的各方势力都效仿当年的光武帝刘秀,开始掺和进了这个童谣的舆论场中,你可以传童谣,我也可以传童谣。

说白了就是不同内容的童谣的盛行,背后折射出的,实际就是东汉朝廷统治的衰退,特别是对童谣掌控力的迅速减弱,以及地方诸侯豪强们的势力增加乃至分庭抗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