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吹打作品 应林超道士戏

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民间艺人吹打作品 应林超道士戏(1)

□全媒体记者 金斌杰

“‘道士戏’的技艺大体上分为‘剪’‘吹’‘拉’‘唱’‘敲’‘画’‘弹’‘写’八个方面,无论是传授还是学习都费时费力。”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士戏”的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6岁的应林超告诉记者,“道士戏”发展至今,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声乐、器乐等形式进行演唱,多用于祈福、庆祝。其中,声乐有“赞”“颂”“引”等格式,演奏器乐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如唢呐、二胡、琵琶、古琴等。所谓的技艺区分也大多是为此服务。

“一般来说,开展一场活动需要5至9人互相配合。”应林超说,在“道士戏”里,大家分工明确。根据曲调,有的人负责弹琵琶,有的人则需要拉二胡,期间每个人都有专门的说唱部分,到点之后就边弹边唱,所以在演出前大家都需要事先经过排练。

“由于活动需要的人数较多,加之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临时组织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从四里八方喊人过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学习要求。”应林超告诉记者,“吹”“拉”“敲”“弹”,每个位置都对应不少器乐,临时组队、彼此不熟,这就意味着如果学习技艺的时候不学全,就可能会出现“位置”空缺,活动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就算只是学个大概,时间久、难度大,这也进一步提高了‘道士戏’的入门门槛。”应林超告诉记者,以他为例,最擅长的便是拉二胡,这也是他开始跟随父亲正式接触“道士戏”时所学的乐器。“那时我刚满16岁。而在此之前,我还花了3年时间接触各类乐器。”应林超说,“道士戏”不仅要会弹,更要会唱,学习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更需要长期不断的练习。

“父亲的技艺来自于舅公,再往上则是太公一辈了。”说起“道士戏”的传承,在应林超的记忆里,“道士戏”逐渐走向繁盛的时间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谈起‘道士戏’,家里的老一辈人肯定能说上几句。”

现如今,为避免技艺失传,应林超也把这项技艺传给了下一代人。“这其中既有我的侄子,也有一些想了解这项技艺的人。”应林超告诉记者,为了迎合现代年轻人口味,同时不失去原有非遗的味道,他们在保留原有曲调的同时,也逐渐尝试修改唱词,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