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创作名叫什么(B站的连续创作)

分享一下蔡钰关于B站创作的回答:

在其他的播放平台,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内容产品。而在B站,这个视频加上那些纷至沓来的弹幕,才是一个内容产品的完全体。在B站视频和弹幕会合力构成内容的奇特气场。

比如说有UP主解说电影,说着说着就会召唤弹幕,说:「这个男主情商感人,请弹幕把‘情商’两个字打在公屏上。」等你看到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几十上百个「情商」两个字,浩浩荡荡地压过屏幕,非常壮观。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在当下,参与了跟视频的实时交互。

b站创作名叫什么(B站的连续创作)(1)

这样一个产品构成,意味着,B站的内容产品跟其它视频网站的内容产品至少有三个区别:

第一个,B站的产品是连续的。

什么样的产品算是连续的?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产品是非连续的。

实体产品肯定都是非连续的,它到达你手上的时候已经是完成品。比如苹果卖给你一个iPhone 11,它如果想要手机支持5G,那只能用iPhone 12来实现。

一般的视频产品也是非连续的。比如一部电影《大圣归来》,拍完了就是完了,它最多能剪出几个不同的版本,院线版、导演剪辑版,但是它们之间各自也都是独立的完成品。

但是在B站就不一样了。你今天重看昨天看过的一个视频,会发现它比昨天多了30条弹幕,其中2条给这个视频赋予了新的观看视角和意义,明天再看,弹幕可能又多了48条。明年再看,可能发现它又被带着明年语境的弹幕给重新诠释了。所以我们把视频 弹幕看作一个产品完全体的话,你可能永远也看不到这个产品彻底制作完成的那一天。换句话说,连续的内容产品永远能够被注入当下感。

举个例子,86版的《西游记》我们熟得不能再熟了。B站也有这部电视剧。《三打白骨精》那一集开始,猪八戒要孙悟空飞出荒山野岭去化斋,这时飘来一条弹幕说:「我拿你当师弟,你拿我当美团。」等到白骨夫人假扮的少女和老太太都被打死之后,屏幕上又飘来一条弹幕写着:「老娘的两个账号废了。」你看,1986年的孙悟空和白骨夫人,哪能想到自己的心情在几十年后的当下可以这么被诠释呢。我相信,这部经典在5年10年后在B站上再看,还能够有到时候那个时间之下新的诠释视角。你还会发现它有新的意义和情绪层次。这是B站内容产品的第一个差别,它是连续的。

第二个差异,B站的内容产品的创造过程是开放的。

什么是开放?就是说,这是一个共创作品,而且你参与共创它的门槛几乎是零。

B站上有一种投稿模式叫联合投稿,意思是一个视频是由几个人联合制作的,那么其中一个账户作为UP主投稿的时候,这个视频也可以同时附带别的创作者的账号署名。这当然是共创,但我想说的共创不是这种。

通常意义上的产品,背后有特定的研发或者创作团队。比如贾行家的散文集,创作者就是贾行家。微信这个App,研发者就是腾讯公司。这些产品的创作者都是独立、明确的,它们呈现的是创作者的独立理念。

可是,一个完全体是视频 弹幕的内容产品,它的视频部分虽然也是由UP主独立创作的,可弹幕却是人人都能掺一脚的。不管UP主愿不愿意,别人就是能跟你共创。吴承恩愿意有人说大师兄是美团吗?他愿不愿意都没用。

有的视频本来表达的是理念A,但加上了弹幕之后就仿佛就有了灵魂B。这种时候,很难说清楚谁对这个视频的价值贡献更大。

比如B站有个短视频,是一辆自行车跟三轮车相撞,骑自行车的人掉下来落在了三轮车上,被三轮车带走了。只看这个视频,你可能会说「哈,有惊无险」。但这时候飘过两条弹幕,一条说「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另一条说「像极了爱情」,你可能就会说「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种时候你的心情真的很难说清楚,UP主和弹幕玩家是谁点了你的笑穴。

所以在B站,我们与其说一个视频的UP主是创作者,不如说他是「生产带头人」,他更像是在发起项目,领导生产,把更多的弹幕生产者组织起来,共同创造了一个产品。

这几个月B站流行了一个弹幕,叫「抠出了三室一厅」,意思是尴尬程度令人用脚抠地,足以抠出三室一厅来。那这条弹幕谁是首个创作者已经不可考了,但很多的UP主会在自己的视频解说里采用这句话,这就是弹幕反哺视频的例子。

B站有一个百万粉丝的UP主叫做敖厂长,他曾经被B站的竞争对手西瓜视频用天价挖走。但时隔一年之后他又宣布回归B站。当时敖厂长自己解释说:「生存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让自己的内容拥有长期生命力的,除了创作者本人的坚持和探索以外,平台能够给予的支持不仅仅是钱,而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与反馈。」我们重复一下他最后一句话: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与反馈。

你看,敖厂长这是意识到了,共创伙伴都还在B站,离开了创作土壤后,自己的创作不完整。

再来看第三个差异,对B站的视频产品来说,「打破第四堵墙」是一种日常行为。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可能知道影视戏剧有一个术语,叫做「第四堵墙」。第四堵墙指的是角色和观众之间的隔断,有了这堵虚拟的墙,葫芦娃就应该专心救爷爷,不应该意识到自己和蛇精是在合作演戏。

不过在影视剧里,有意识地「打破第四堵墙」,有时候是相对罕见和高级的艺术手法。台湾有一部不错的电影叫《大佛普拉斯》推荐给你,有一段剧情特别好玩儿,两个男人骑摩托车,一个男的说:「你好娘啊,还骑粉色的摩托。」另外一个男人就恼羞成怒说:「这是黑白电影,本来你不说谁也不知道我的摩托是粉色的!」这个时候,镜头整个画面仍然是黑白的,但只有那辆摩托车的屁股变成了很少女的粉红色。你看,这一段就是让戏里的人物角色意识到了观众的存在,打破了第四堵墙。

但其实「打破第四堵墙」这事对B站的UP主来说,是一种天经地义、毫无心理障碍的行为。为什么这么天经地义呢?我猜最初是因为B站是二次元起家的。二次元们最熟悉的事情之一就是「打破次元壁」。这个词的原始含义,指的就是二次元的动漫人物跟三次元的真实世界产生互动。后来又被引申来指不同作品的人物有了交集,比如喜羊羊去客串了诸葛亮,也算打破次元壁。

这几年,B站的内容开始主流化之后,UP主们又把打破第四堵墙玩出了新花样。他们非常善于在视频里预先埋伏内容点,来跟弹幕互动。

比如说,解说类的视频经常会跟观众说:「你看他的表情,他急了,请你把‘他急了’打在公屏上。」公屏就是指公共屏幕。UP主的这种玩法就跟我们在现场演出的时候讨掌声是一样的。视频上线发布之后,到了这个进度点,弹幕们也会非常配合地打出上百个「他急了」,浩浩荡荡地飘过屏幕。

也有的时候弹幕不太配合,比如有UP主在视频里求转发或者投币打赏,弹幕经常会飘过一大片的「下次一定」。这种时候你就会感觉,屏幕内外两方创作者,联手创造了丰富的喜感。

所以如果说《大佛普拉斯》的第四堵墙是靠角色从屏幕里往外打破的话,可以说,B站视频的第四堵墙,是屏幕内的UP主、角色,和屏幕外的弹幕玩家们内外夹击,联合打破的。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看法是,B站一个内容产品的完全体是视频 弹幕。它还有三个区别于一般视频的特点:

它是连续的,永远未完成,永远能被注入当下感;

它是开放的,谁都可以通过写弹幕参与共创,改变它的内核理念;

它天然就是有冲动要打破传统影视作品意义上的第四堵墙的。

b站创作名叫什么(B站的连续创作)(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