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

最具宗教意义、也可以说世界上最著名的陨石,莫过于伊斯兰教中位于麦加圣地的天房黑石。

天房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中心。有时音译为克尔白,意为“立方体房屋”,专指“安拉的房屋”。中国穆斯林称“天房”。坐落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禁寺中央,是阿拉伯古代遗传下来的重要历史圣地。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1)

天房是一座立方体的石造建筑,由麦加附近山区的花岗石为材料,建立在约10吋高的大理石平台上。整个构造物的边长大约是:长41呎,宽36呎,高42呎。建筑的四个角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大致上和指南针显示的方向一样。东南边的角称为“黑石角”,镶有一块黑色的陨石,即称之为“黑石”,是当年穆罕默德清除偶像后唯一得以保留的。其余三个角分别称为“伊拉克角”、“累范特角或称叙利亚角”(西北)和“也门角”(西南)。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2)

天房外覆黑色丝绸布,上绣金质的古兰经经文。这种布阿拉伯语称为“基斯瓦”,每年都要在朝圣节前换新(这块布由法蒂玛王朝开始由埃及供应)。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3)

天房的东北墙设有离地2米高的大门,是天房的正面。欲进入此大门须经由配有轮子的木制楼梯。天房地板与内墙铺设大理石,屋顶则以三根柱子支撑。内墙大理石的铺设高度只接近屋顶的一半,内墙的上半部则以绿色布幔覆盖,绣有金质的古兰经经文。天房并没有窗户,大门是唯一的通道。打理天房的工作人员用香油清洗大理石以及外部的黑石。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天房便屹立在麦加城内,据传为易卜拉欣(即基督教与犹太教中的亚伯拉罕)所建。它是第一座建在大地上的清真寺,据传是人祖阿丹最初修建了它,之后由众先知之父易卜拉欣(传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祖先)重新修建。天房“克尔白”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的朝向,它是穆斯林信仰统一目标一致的象征,穆斯林无论身处何方,都知道用身体朝向它。所以,穆斯林在礼拜时朝向于天房,在朝觐时环游天房,并不是说穆斯林在崇拜天房,而是在崇拜天房的养主——真主。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4)

天房外观图

1是黑石角,易卜拉欣亲吻过的黑石就在此。

2是东北方的金门,用了足足300公斤黄金哦。

3是一个引流雨水的装置,也是黄金做的。奥斯曼帝国时期,一场大雨曾经把天房的三面墙冲毁。

4是排水沟,也是为了防止雨水的。

5是Hatim,在西北面,一道半圆形的大理石墙,朝觐者转tawaf的时候不能从天房和它之间的地方经过。

6是黑石和金门之间的一段墙,朝觐者在这里做都阿。

7是易卜拉欣台,这里有一块石头,相传建造天房的过程中易卜拉欣曾站在这里检查施工情况。

8是东边的黑石角。

9是也门角,有一块大大的垂直石块。

10是叙利亚角。

11是伊拉克角,经幕之下里面有一道悔悟之门,有一个楼梯间通向克尔白的屋顶。

12是盖在天房上的经幕,黑色的,每年朝觐日都会由国王主持换新的。上面三分之二的部分有两条古兰经经文条带,是用黄金绣的,内容是清真言。

13是一条标志线,提示穆斯林围绕天房逆时针转七圈每圈的起止。

14是天使长加百利曾经站过的地方。

天房黑石

黑石通常被描述为一块长约2英尺(0.61米)长、支离破碎的黑色岩石。它的表面是黑色的,但是据推测,这是由于它被人类触摸了多次,以及它被涂油所致。根据穆斯林的传统说法,这块石头原本是白色的,但在人类世界中因为吸收了太多罪恶最终变成了黑色。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5)

瑞士旅行者约翰·路德维希·伯克哈特于19世纪首次在西方文学中描述了圣石:他于1814年访问麦加,并在其1829年的《阿拉伯旅行》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黑石的形状:

“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直径约七英寸,表面起伏不平,由大约十二个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小石头组成,由少量水泥粘接在一起,表面非常光滑;看起来好像整个石块被猛烈打击成碎片,然后又重新粘接了起来。”

这是一块来自于天堂的石头,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黑石是来自天堂的。”当易卜拉欣和伊斯玛仪父子俩修建天房到黑石处时,易圣让儿子去找一块合适的石头,他说:“你去找来一块便于做标记的石头,让它成为日后人们环游天方的起点。”伊斯玛仪去寻找石头。当他把石头带到易圣跟前时,发现其父亲已经在那个位置上放上了黑石,他说:“父亲啊!是谁给你带来了这块石头?”易圣说:“是吉布利勒天使从天上带来的。”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6)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7)

这块石头为黑色,略带红色,在天房的东南角上,天房门的左隅,离地面约1.10米处,它被镶嵌在天房的墙里面,环游天房者将黑石至于自己左侧,逆时针方向环游,从黑石起,至黑石终。作为麦加禁寺内的圣迹之一,黑石是克尔白东南角墙上镶嵌的一块微红泛褐色的陨石,亦称玄石。直径约30厘米,呈光滑不规则的椭圆形,上面有一些红色斑点和黄色波纹,并有一道因被击打而形成的接缝裂痕,用一道宽0.1米的银箍箍着。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8)

它是当初易卜拉欣圣人修建天房时所踩的一块石头。随着天房建筑逐渐升高,他无法抬高石头继续修建,因而找来这块石头垫在脚下继续修建,之后这块石头上就留下了两个凹状脚印。易卜拉欣圣人的两个脚印痕迹,至今依然存在,现用玻璃罩住,以免被风蚀。穆斯林环游天房结束后,可以在易卜拉欣立足处礼两拜。这个清晰的脚印是来自于真主的一个奇迹,它教世人永远地记住众先知之父——易卜拉欣并遵从他的遗教。黑石和这块立足之石是来自天堂的宝石。

由于尚未对石头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只能推测它可能是什么。理论范围从玄武岩,玛瑙或黑曜石岩石到外来人工制品。一种理论认为,石头是早期阿拉伯人所崇拜的陨石。

牛津大学的安东尼·汉普顿(Anthony Hampton)和他的地质学家团队说,“这块石头的成因一直笼罩在迷雾中的部分原因是,出于明显的文化和宗教原因,石头的看管人不允许对石头进行任何科学测试。”

因此,已经尝试寻找其他方式来获得关于它的信息。从石头半径2公里处采集的本地沙子样本显示出大量的铱,这是一种在陨石中发现的金属,其含量远高于地球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科学家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许多破碎锥体,这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特征,仅在陨石撞击坑或地下核爆炸下的基岩中形成。

但是,1974年伊利诺伊大学的Robert S.Dietz和John McHone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黑石头可能不是陨石或超自然起源。一位匿名的阿拉伯地质学家去麦加朝圣并趁机检查了这块石头,看到了扩散带,这表明它是玛瑙石。

天房历史

伊斯兰创立前的天房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段历史也就众说纷纭。

文辛克(Wensinck)在《伊斯兰百科全书》里指出,麦加就是托勒密所说的“马卡拉巴”(Macoraba)。天房所坐落的地方一直要到大约公元500年左右才出现朝圣的习俗。当时古来氏族掌控了天房,并与当地其他的贝都因人签订相关协议。天房的所在地是群山环绕的谷地,那是渗渗泉的水源处。

凯伦·阿姆斯特朗的《伊斯兰简史》指出,麦加的天房本来是纳巴泰人信仰的胡巴勒的神庙。当时天房里头摆着360个偶像(或肖像),每个偶像分别代表一年里的其中一天。所有的阿拉伯部族在一年里会有一次集体到麦加的朝圣,不管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偶像崇拜者。为了能够安心进行朝觐活动,当时的麦加方圆20英里以内的范围禁止任何暴力行为。这种规矩让麦加得以兴旺起来,不仅成为一个朝圣之地,也成为一个贸易重镇。

《大英百科全书》说“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麦加就是一个圣地,是一个朝觐的圣地。”

天房曾在公元600年前后因火灾而部分被毁,当时麦加各个部族对究竟该由谁来重建天房,以及由谁来安放天房上的黑石(放在天房一处角落上的石头,据传是陨石)争论不休。

602年,尚未成为先知的穆罕默德参与了天房的重建。天房整修的时候黑石被暂时移出。根据伊本·易斯哈格的著作《真主使者的一生》,在谁有资格安放黑石的问题上,麦加各个部族曾发生激烈争吵。最终,穆罕默德解决了他们的争执。他的建议是,让所有部族的长老将黑石放置在斗篷上,然后穆罕默德本人用他的双手把黑石安置好。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9)

穆罕默德本人用他的双手把黑石安置好

根据伊斯兰教的传统,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05年将石头原封不动地镶嵌在天房侧壁上。穆斯林也相信,天房石曾经是天上的石头的一部分。它的起源故事有多种版本,彼此相似。当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他充满了罪恶。黑石被上帝赐给了他,以让他消除罪过并能让他重返天堂。有些人则认为,这块古老的石头是天使长加百列从附近的一座山上带来的。

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他所属的古来氏部族掌管着天房。那个时候天房是一个供奉多神教徒们三百六十个偶像的神坛。

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击败主导麦加的阿拉伯多神教徒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砸毁了供奉在天房内的多神教偶像,并铲除了天房内的壁画,将其从多神教神坛转变为伊斯兰教圣所,每个穆斯林在做礼拜时都必须朝向天房。

利益受损的古来氏贵族们因此开始迫害他。迫害毫无停止的迹象,于是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开始于公元623年迁徙至麦地那。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行动,穆斯林社群因而能够建立独自的伊斯兰政治与自卫性的军事组织。双方交战了几场战役后,公元630年穆斯林反败为胜,最后和平收服了麦加与天房。此时天房正式成为伊斯兰教的独有的宗教建筑,也确保了穆斯林每年来到此地朝觐的仪式。

自从穆罕默德以来,麦加大清真寺已经被修建过许多次,经历了历代的扩建。穆罕默德时期的禁寺,极为简单,只不过是一块东西宽,南北窄呈长方形的环绕天房礼拜的露天场地,除天房外,没有什么其他建筑。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众到麦加举行辞别朝觐时,曾巡游了天房,并且抚摸和亲吻了黑石。据传,他曾说:“这(指黑石)是真主在大地上的誓约。真主让我们借抚摸它、亲吻它得到益处,让每个渴慕它的人,都可来此受益。”后来黑石一直被穆斯林视为“神圣之石”。

公元638 年,穆罕默德继任者欧麦尔·伊本·哈塔卜,首先扩建了圣寺,为的是保护天房。当时的工程主要是扩建了院落,修筑了围墙,围墙仅约一人高,在墙头上设置了桅灯,供晚间礼拜照明用。

公元646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又进行了扩建,从此,圣寺开始有了廊檐建筑。

第四任正统哈里发阿里被暗杀后,阿拉伯帝国陷入内战,混战中,阿里的老对手——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一世逐渐占据上风,宣布继任哈里发,随后又在公元680年把哈里发一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叶齐德一世,破坏了哈里发的选举制度,以此建立了倭马亚王朝。

买买提妻子阿依莎的外甥―祖拜尔之子阿卜杜拉·本·祖拜尔在叶齐德一世子承父业后,拒绝承认叶齐德一世的政权合法性,并于公元683年在麦加自立为哈里发,起兵反对倭马亚王朝统治。

倭玛亚王朝哈里发叶齐德派讨伐军围攻麦加。在围城战中,倭马亚王朝军队发射的火箭命中了天房,引发大火,致其严重烧毁,黑石也因此碎裂。此次围城战中,倭马亚王朝军队因叶齐德一世突然去世而撤兵,祖拜尔继续统治麦加,并修复了天房,以银框固定碎裂的黑石。

在统治期间,阿卜杜拉·本·祖拜尔曾重建天房,并将天房外一处半圆形矮墙纳入到天房之中。该矮墙被称作“伊斯玛仪之石”,相传是易卜拉欣之子伊斯玛仪(即以实玛利)以及伊斯玛仪生母夏甲的坟墓。阿卜杜拉·本·祖拜尔之所以如此重建,是因为圣训中曾多次提及穆罕默德生前已经意欲如此重建。

公元692年,倭马亚王朝军队卷土重来,再次围攻麦加,并顺利破城,祖拜尔战败身死。在拿下麦加后,倭马亚王朝摧毁了祖拜尔下令建设的部分天房结构,将其按照穆罕默德时代的外形重建,天房外观遂再次变为立方体。

公元694年,倭马亚朝哈里发阿卜杜勒·麦立克下令扩建圣寺,加高墙身,更换了梁柱,并在每个圆柱头上安置了重234克的黄金装饰。

公元709年,哈里发瓦立德对圣寺又进行了扩建,开始有了大理石柱子。

公元756年,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艾卜·加法尔·曼苏尔,在扩建圣寺中增加了黄金装饰和各种雕刻,并为圣寺修建了第一座宣礼尖塔。

公元777 年,曼苏尔之子买海底,着重扩建了圣寺的东、北两面,原来天房位于圣寺南端,为免遭洪水冲淹,扩建后的圣寺,则使天房位于中心了。

公元918年,哈里发穆而台绥代和穆格台迪尔又相继扩大了圣寺,面积达到29,127平方米,这个规模一直保持到了1955年。

10世纪初,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盖尔麦克派以阿拉伯半岛东部的哈萨绿洲为基地,起兵反抗逊尼派阿拔斯王朝的统治。盖尔麦克派武装在公元927年袭击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附近地区。

公元930年,盖尔麦克派首领艾布·塔希尔·苏莱曼在巴林建立了国家,接连攻占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座圣城。在拿下麦加后,他们屠杀了天房周围的朝圣者,以其尸体堵塞了渗渗泉(天房东面约20米处的一口泉眼),并盗走了黑石。

盖尔麦克教派将其带回现代巴林哈萨绿洲的基地。根据奥斯曼帝国历史学家Qutb al-Din的说法,盖尔麦克教派领导人艾卜·塔西尔·苏莱曼将黑石放在自己的清真寺内,目的是将朝圣之地从麦加移到自己的清真寺里。他失败了,因为朝圣者依旧朝拜黑石曾经所在的地方。因此,后来黑石被物归原主。

公元951年,经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坚决要求,由阿拔斯王朝政府付出一大笔赎金后,黑石才被送还,安放在麦加圣寺原处。并声称:“我们奉命劫走,现在奉命归还”。只是在此番波折中,黑石碎成了多块,估计从七块到十五块不等。以至于阿拔斯王朝在重建天房时不得不这些碎片通过银框被固定在一起,并通过银钉固定在主体石头上。在此轮重建之后,奠定了天房的基本结构。

公元1178年,中国南宋淳熙五年,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麻嘉国,这是麦加最早出现在中国文献中。《宋会要》称之摩迦,《诸蕃志》称之麻嘉。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出洋到过天房。《明史》称麦加为默加。

公元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郑和下西洋,部下马欢等七人曾到天方,带去瓷器等物品,购买狮子、驼鸡,并画《天堂图》一册回京。阿拉伯人也派遣大臣带方物随七人朝贡。

公元1629年,由于暴雨和山洪来袭,天房的墙壁被冲垮,禁寺遭到严重损坏,时任奥斯曼帝国素丹兼哈里发穆拉德四世下令使用麦加当地开采的花岗岩重建天房,并翻新禁寺。

公元182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曾统辖了麦加等地,这期间,他翻修了寺庙的大部分建筑物,添置了石柱和大理石柱。

公元1955年下半年开始,沙特阿拉伯政府制定了大规模扩建寺庙的宏伟计划,1958年后工程开始全面进行,扩建是在保留古代建筑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后的圣寺,除了原有的天房、中心院落、环绕天房环行路、易卜拉欣站立处、渗渗泉、宣讲台、走廊和尖塔外,还建造了连接撒法和麦尔沃两座名山之间长达 405米的大理石屋廊通道。整个建筑屋墙壁、圆顶、地面铺满了大理石和雪花石,据统计,镶嵌在墙、地的大理石面积就达12万平方米。扩建后的圣寺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新作《史前中国:从智人时代到涂山会盟》即将上市,由中央党校集团大有书局出版。

苏州大学教授周书灿作序,《国家人文历史》、十点读书倾情推荐。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10)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11)

世界上排名十种最昂贵的石头(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头)(12)

【作者简介】柯胜雨,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历史作家,已出版作品主要有:《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2018.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2017,清华大学出版社)、《大明帝国抗日史》(2011,北京磨铁图书)、《谲谋的霸主:曹操》(2012)、《卑微的智者:诸葛亮》(2014)、《隐忍的大帝:孙权》(2019.3,浙江大学出版社)、《东方大帝忽必烈》(2016)、《王朝的命运—极简吏治三千年》(2016)、《了不起的败国者:张居正和他的朋友们》(长篇历史小说,2013)、《夏商周通鉴》(2010)等。

作品多次列入“新浪中国好书榜”“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其中《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列入中宣部“2020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将以俄文版由俄罗斯体育文化出版社-2000(Спорт и Культура-2000)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探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科学原理,东非大陆的古人类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上百万年历程,逐渐东徙至中国境内,慢慢形成远古时代华夏、东夷、百越、三苗四大氏族集团。在争夺中国早期文明主导权的斗争中,四大氏族集团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共同铸造了极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华夏氏族集团居于“天下之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吸收周边各族文化的精粹,融为一体,逐渐掌控了中华早期文明的主导权。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重瓣花朵模式”向心结构,并不断对外辐射、扩散,深远影响了周边的东夷、三苗和百越等各族文化,引领他们迈向成熟,最终构建了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

华夏氏族挑起了架构中华早期文明的大梁,自仰韶文化时期,华夏集团内各部族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居于中原腹地——河南的黄帝部族,先后以新郑、灵宝为中心,逐渐强大起来,掀开轰轰烈烈的“庙底沟化运动”,先灭东部的蚩尤九黎部落,后败关中平原的炎帝部落,一统华夏集团,并诞生了最早具备酋邦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

百越氏族由于气候适宜,灌溉水利发达,率先建立了可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相媲美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跨进文明的门槛。

但此后,华夏集团不断繁衍生息,东夷西进,三苗北进,各族文化在中原地区融汇贯通,共同缔造了华夏文明。百越族的良渚文化衰亡,华夏集团则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有崇、陶唐、有虞等诸氏族英雄辈出,最终夺回早期文明主导权。环嵩山地区的有崇氏结合有夏氏,在大洪水时期一枝独秀,诞生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中原地区自此迈入文明时代。

本作品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参考数百种文献史料,融合考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华早期文明做了别具一格的探讨,观点新颖,叙述完整,可读性强,符合时代要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