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上课过程是怎样的)

暮江吟【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上课过程是怎样的)(1)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⑥真珠:即珍珠。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一半是鲜红色的,一半又是青绿色的。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和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暮江吟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上课过程是怎样的)(2)

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暮江吟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上课过程是怎样的)(3)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古诗意境,理解古诗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诗中景色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美、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的押韵。  教学准备:ppt。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1、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同学们背一下吧。2、这是一首写景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写景诗,引出诗题。(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3、生探古诗题意。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4、诗人在江边赞美什么呢?

生:夕阳下江边的风景。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师:(出示PPT图片)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一半是什么颜色?

生:青绿色。

师:另一半是?

生:红色。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诗中是“可爱”的意思,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三.研读悟诗情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诗句是什么意思?2、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①生汇报: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一半是鲜红色的,一半又是青绿色的。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和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1、“残阳”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2、“江水”    第三、四句①生汇报: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和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指导读)四.吟诵入诗境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五.延伸展诗兴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作业布置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明天带过来,我检查、评价。

点赞加关注,永远不迷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