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意义的数学课(一堂有效生成的数学课)

在学习了小数乘除法后的复习课上,我随意出示了一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两道题:31.6×0.2和16.5÷5当反馈学生答案,正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班上的数学科代表小雨站起来说话了:“我发现一个数除以0.2就等于这个数乘以5,一个数除以2就相当于乘以0.5”说完,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堂有意义的数学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堂有意义的数学课(一堂有效生成的数学课)

一堂有意义的数学课

在学习了小数乘除法后的复习课上,我随意出示了一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两道题:31.6×0.2和16.5÷5。当反馈学生答案,正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班上的数学科代表小雨站起来说话了:“我发现一个数除以0.2就等于这个数乘以5,一个数除以2就相当于乘以0.5。”说完,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小雨发现了倒数的相关知识,可是倒数是六年级的内容,分数乘除法还没有学。

我惊叹于他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又为平时采取的开放式教学感到欣慰。怎么办?如何应对?这个生成的资源抓还是不抓?

“哦,是吗?”顿了几秒钟,我作出了判断。紧接着,我又补充了一句,“没听明白,能再说一遍吗?”试图用反问引起全班孩子的注意。

果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小雨:是的,我做了几道这样的题,发现都是的。

“是的。”有少数几个学生随声附和。

这几个学生是小雨的死党,平时总喜欢聚在一起争论一些发现。此时他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期待着我的评判。我明白,此时还不能表示出任何倾向性意见,大多数学生此时正在思考是怎么回事。

我不仅未置可否,而且从我的脸上似乎也找不到任何暗示。

小雨终于忍不住,站起来说了一个例子:31.6÷0.2=31.6×5。

“是吗?那我们算算试试。”

“还真是”“是”……试算之后,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我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巧合呢?

小雨:不是,其他的题也可以。比如,5÷0.2等于5×5。

“我也发现一个数除以0.5,就等于它乘以2。”平时与小雨暗地较劲的小曦站起来发话了。

“对,我也发现了。”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在学生再一次试算小曦的举例后,我接着激将道:“除了这几个,谁还能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可都限于前两种类型的重复。我不满足于此,于是随即也在黑板上出了一组题:

4.8÷4 52.3÷0.25 3.5÷8

4.8×0.25 52.3×4 3.5×0.125

“还真相等。”

“哦,有规律。”终于有我期待的声音冒出来了。

“有什么规律,先想一想,待会儿介绍给大家。”我不失时机地鼓励。

片刻,有声音出来了:“第一个数都相等。”

“真的吗?”其他孩子表示质疑。

尽管如此,但这是个只有8岁多的学生的发言,我可不想就这么让那个学生承受压力。

“对吗?”

“对。”

我说:“嗯,当然是对的!”

我随即向这位学生竖了大拇指,她浅浅地笑了一下。

其他学生已经感受到我的“袒护”态度了,说话的口气明显变了:“这个发现太明显了,还有规律,每组的第二个数相乘都等于1。”

“哦!是吗?”

“是,4×0.25=1,8×0.125=1,还有上面的2×0.5=1。”学生说。

“谁听明白了?”我问。

“还有,就是这些题都是一个是乘法,另一个是除法。我们可以得出,当一个数除以一个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成乘以‘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1’的数。”学生说。

虽然这个孩子的发言语无伦次,说了好几遍才说出了大意,但这个发现和总结实在令人惊叹。显然这个发现,不见得所有孩子都明白,这里是重点,需要强化和重复。

“有谁能整理后重复一下?”

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他的意思是说,被除数除以除数,可以用被除数去乘以1除以除数的商。”

“能再说一遍吗?”哪知这个孩子着急了,干脆跑到讲台,指着黑板上的题目又说了一遍。

“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可我怎么好像还不明白呢?”于是我又“怂恿”另一个学生再讲一遍。

“要说得让人明白的确不容易,老师相信大家在说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少收获,也会越说越明白,对吗?大家现在能举几个例子了吗?”

这时,学生的例子可谓五花八门,源源不断。比如4.8÷0、125=4.8×8;3.2÷0、1=3.2×10;一个数除以100就等于这个数乘以0.01……一时举了许多例子,虽然有些并不正确,但我依然不忍心打断。

“老师,我想了半天,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完成预定的课时内容显然时间已经不够了,我本来想打住,但转念一想,学生愿意追问就满足一下他们的愿望。

“是呀,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能想想吗?”

当然没有学生能想明白。在学生描述了一番“异想天开”之后,我略讲了一下倒数的知识。实际上,倒数的本质含义其实孩子们已经都懂了,只是不知道这个名称而已。无论怎样,我想这节特别的数学课一定会深深地储存在每个孩子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23日第7版

作者:潘 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