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

来源:环球时报

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1)

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烧脑迷王凯强情节是我的菜)(2)

本报记者 周 洋

“不管是皇帝还是警察,归根到底都要回到‘人’这个落脚点。”王凯告诉记者。由他主演的两部剧正在播出:在《清平乐》中王凯饰演宋仁宗,在《猎狐》中则是执行海外追捕任务的经侦警察。在皇帝与警察之前,这位已出道15年的80后演员在影视作品已有过多种身份:《伪装者》中的地下党情报人员,《欢乐颂》中的雅痞医生,《琅琊榜》中的耿直皇子以及《大江大河》中的知识青年等。“当演员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人生,这挺爽的,”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王凯已复工正赶拍《大江大河2》最后的戏份。他告诉记者,能把演员这个自己从小的爱好和理想当作职业,“我很幸运”。

在天津体验经侦工作

环球时报:在《猎狐》中你饰演的夏远是一位经侦警察,与你以前塑造的警察角色相比,这个角色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王凯:我之前演的警察基本上都是刑警,这次在《猎狐》中是从刑警成长为经侦警察。对于经侦这个警种,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和了解。接了剧本后,我们去了天津经侦总队体验生活,了解他们不同的办案方式。

比如,刑警不知道犯罪嫌疑人是谁,要通过各种线索找出犯罪嫌疑人;经侦警察可能已经知道这个人是罪犯,但要搜集各种证据证明他就是罪犯……这是两种不同的办案思路,挺有意思。而且经侦警察在海外没有执法权,必须依靠当地相关部门协助,更多时候需要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或利用社会关系。

环球时报:现实或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你比较青睐的类型吗?准备以及诠释这类作品时的最大难点在哪?

王凯:我这个人好奇心比较重(笑),(经侦)以前没有演过,就觉得这个题材挺有意思。说实话现在经济诈骗无处不在,很多人都遇到过,包括我自己。拍这种戏也能给观众们提个醒,让大家知道生活中如何规避这类问题。

经侦警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要懂金融、税务知识,还有国外法律和外语等。这次的角色涉及经济金融领域知识,我理解起来有点难度。

“人”,是落脚点

环球时报:《清平乐》中,你塑造的宋仁宗也引发网民讨论。现代社会中的警察与历史上的皇帝,在诠释这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时会有哪些不同?

王凯:毕竟是两种不同题材,是有很多不同。但不管是皇帝还是警察,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人”这个落脚点。回归到生活中,警察也是普通老百姓,跟我们一样。对夏远这个角色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尽量说人话,按照我们平时生活中能见到的那种人物状态来演,越放松越好,不要太一板一眼。

宋仁宗虽然是历史上的皇帝,但戏中更多是表现他作为“人”的种种内心状态——他有情爱有不舍,也会吃醋。与此同时,正因为他是皇帝,个人要承担的重量与普通老百姓又有很大区别,面对这种矛盾他如何抉择,如何平衡内心的纠结?这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环球时报:好作品离不开好故事和好角色。在你看来,如何衡量“好故事”这个定义?你在选择作品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王凯:我这人比较简单——我喜欢这个人物,我没演过,我有表演欲望和创作冲动,就接了。其他方面,我没考虑那么多。本身我就是一个烧脑迷,《猎狐》这种强情节的题材本来就很抓人,这种类型是我的菜。《清平乐》也很难得,以前汉唐以及康熙乾隆这种历史时期的戏比较多,能全方位展示宋仁宗盛世时代的剧很少见,从这点来看意义还是挺大的。

环球时报:很多人对你在《伪装者》《欢乐颂》《琅琊榜》中的“配角”形象印象深刻。对于“当配角比主角更出彩”的这类评价,你怎么看?

王凯:可能大家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吧(笑)。总希望我能做得再好一点,这也是一种鞭策,挺好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我都可以接受,但前提是在比较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就事论事。大家提出的意见对我以后创作有帮助,何乐而不为?

一直想演“身边人”

环球时报:很多人关注正在拍摄中的《大江大河2》。介绍一下目前进展及下一部作品?

王凯:我们3月13日复工的,下一部作品我还在看。其实我一直想演一些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这种“身边人”大家都有参照和对比,评判会比较苛刻,也很有挑战。

环球时报:“演员”这个身份对你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你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是?

王凯:演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人生。当演员是我的理想,能把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是很幸运的事。所以我也会坚持下去。至于目标,我这个人不爱定什么目标,就是走好当下每一步——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

《猎狐》:海外追逃照进电视剧

经侦剧该怎么拍?谈到国产犯罪剧集,《破冰行动》《重案六组》这类围绕刑事案件、缉毒卧底的作品更为观众所熟知,而经济犯罪侦查(简称经侦)除了案件侦破,还涉及股票证券市场、银行金融等专业知识,从取证到破案环节更复杂,对编剧来说改编难度就会更大。

“如果把经侦警察拍得跟刑警一样,那就没人物特点了。”公安部猎狐机动队队员黄警官参与了《猎狐》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帮助剧中演员了解境外追逃工作和生活细节,并将自己在非洲的抓捕经历写成文字提供给主创,以及剧本完成后与同事孟警官修改台词等。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刑警、缉毒警察相对而言有更多大场面来吸引眼球,经侦剧必须要与其他警匪题材有所区别,“经侦警察办理一些案件时,面对的巨大挑战是金钱诱惑,涉及除案件本身外更多社会复杂层面,人物性格塑造方面要更细腻。”

《猎狐》改编背景是2014年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海外追逃行动——猎狐行动。对于剧中的跨国追缉元素,曾参与猎狐行动、目前正在边境执行任务的黄警官也向记者还原了自己那段惊险的非洲经历:“我们五个人打了疫苗飞过去,单程就用了24小时。到了之后发现实际困难也很多——当地刚发生完政变、饮用水不能喝、手机没信号。有涉黑背景的嫌疑人当时躲在非洲搞建筑工程,雇了当地保镖,当地警方两次行动都没成功。又经过几天排查,终于趁凌晨保镖不在时,当地警方才将其缉捕并押解回首都。”

如何在复杂的经济案件中阐释背后的复杂人性,是《猎狐》想要着力呈现的。该剧制片人张翼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剧中正反双方不是简单对立斗争的关系,他们经历各自的情感困境后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该剧导演刘新也谈到这一点,“希望每个角色所代表的职业、身份、价值选择,都能在我们身上有某种呼应。”黄警官坦言,希望这部剧能起到警示作用,“提醒大家很多投资、理财项目不如想象中美好,会有很大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