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三观的培养 教育的底线在于守良能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袁枚有一篇《沙弥思老虎》的故事,故事讲,五台山某禅师收了一个沙弥,当时只有三岁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下山十余年后,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认识师傅指着告诉小沙弥:“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不一会,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是是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三观的培养 教育的底线在于守良能?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的本质是三观的培养 教育的底线在于守良能

教育的本质是三观的培养 教育的底线在于守良能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袁枚有一篇《沙弥思老虎》的故事,故事讲,五台山某禅师收了一个沙弥,当时只有三岁。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下山。十余年后,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认识。师傅指着告诉小沙弥:“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不一会,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是是。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这个故事被人写成了一首名为《女人是老虎》的歌。歌词如下: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

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

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

师傅呀,呀呀呀呀,坏坏坏

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

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

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

师傅呀,呀呀呀呀,坏坏坏

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

小男孩长大了就对女孩子有思慕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是“良能”“良知”的表现,守此到,人类才能繁衍。老和尚想扼杀也扼杀不了,像老和尚那种远离饮食男女的行为只能少部分人的选择,不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而且,即使信了佛,婚丧嫁娶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不被排除在外。所以,佛教无论怎样发达,都不可能是人类教育的主流。

再举三个实例:

实例一:某次上课期间发生地震,许多班级教师组织学生迅速离开,但有两位“优秀教师”依然坚持把题讲完。这是很可怕的“丧良能,忘良知”。

实例二:课堂上,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学生很兴奋,都去看这鸟,教师停止教学,和学生一起看着这鸟飞来飞去最后飞出。这“是守良能”“存良知”。

实例三: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放了一首歌。一个班级成绩中等,学生听歌,有的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哼起来,然后教师组织大家学着唱,学生唱得很高兴。同样的活动到了另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班级,悦耳的歌曲唤不起学生的热情,学生们闷头做题,教师反复要求,学生依然金口难开不肯唱歌,大家都争分夺秒忙着刷题,教师无计可施。这两个班级,前者“良能”“良知”犹存,后者“良能”“良知”殆尽。带可以预测的是,在以后的高考竞争中后者成功的可能似乎更大。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

《尽心》是《孟子》中重要的一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在这篇里,孟子提出了“良能”和“良知”这两个重要概念。

何谓“良能”?所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何谓“良知”?所不虑而知者谓之良知。

“良能”“良知”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的确有一些能力和知识与生俱来,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类似遗传本能的能力知识。

比如,一个孩子生下来,不需要人去教就知道亲近他的妈妈,知道去吃奶以及怎样吃奶。长大了,不需要人们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看遇到美好的事物就会愉悦,遇到丑恶的事物就会不适。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见了女孩子就会喜欢,女孩也一样,需要大小便时都知道到没有人看见的地方,看到有人死去或者受伤就会难过,同情等。对此,《孟子·告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除了与生俱来的能力知识,人们还有大量的能力知识是在后天的学习思考中形成和积累的。但是,人们在后天得来的能力知识却不全是好的,虽不能说好坏参半,但不好的能力知识也绝非少数,比如欺诈、伪装、算计、诱惑、胁迫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好的坏的往往相互交织,任你剥丝抽茧依然缠不清。

与生俱来的能力知识,后天习得的好的能力知识,后天习得的坏的能力知识,这三者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知识。不同人的结构可能不同,但都是三分天下,而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一方独霸。三种能力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不同,其中,与生俱来的那部分可能被人们忽略遗忘,但却是人之为人的基础。试想,一个人看到危险丢掉了逃避心,看到有人受难产生不了同情心,看到美好的事物产生不了愉悦心,这种人当是何等的扭曲?

不同人三种能力知识的结构不同,理想的状态就是第三种越少越好,而且受到了严格的约束控制。靠什么来约束控制呢?当然是前面两种,尤其是第一种,这就是“守良能”“存良知”。

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者,首先在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以及任何去培养去传授这个根本性问题有正确的观念。国家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就是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健康的人而不是某种工具或机器。做到这点,就要继承孟子的“良能”“良知”思想,把“守良能”“存良知”作为教育的底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