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

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

我们习以为方言的某些词,其实,在古代典籍中是时有出现的,并非人们主观臆断的土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恰恰是古人的交流语言,有的甚至是彼时的标准官话,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本承载着重要交际功能的古代词语,为新的词语所代替,于是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交际范畴,让今人误以为是方言土语。倘追根溯源,便能出乎意料的发现:许多所谓的“方言土语”,原本都是由大雅之词蜕变衍生而来。笔者在此就和大家谈几个被误断为方言的雅词。

1、吊诡[ diào guǐ]

吊诡,俗称绿吊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曰:“吊,如字;又音的,至也;诡,异也。”意为怪异;奇特。语出《庄子·齐物论》:“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上》:“上下千馀年间,岂乏索隐吊诡之徒,趋异厌常之辈。”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王李既兴,辅翼之者,病在沿袭雷同;攻击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诡。”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由此可知,“吊诡”一词,本为大雅之言,和人体性器风马牛不相及。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1)

2、赑屃 读音为[bì xì]

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鳌、龟趺、填下、龙龟等。是龙王与乌龟偷情所生,故形似龟,好负重,可驮三山五岳,象征以“长寿吉祥”。相传大禹治水时,将他收服,为大禹推山挖沟,疏浚河道,后来大禹担心他再生事端,就搬来了顶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着他的治水功绩,让他长年累月地驮载着,难以行走,俗称“神龟驼碑”。但赑屃仍然昂着头,四脚抓地,四肢向前,从不停息。

“赑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极为丰富,大约有如下几重寓义。1. .壮猛有有力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巨灵赑屃,高掌远蹠。”薛综注:“赑屃,作力之貌也。”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清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唅呀怒以尊,赑屃斧而断。”2.指作气用力之貌。宋王安石《同王浚贤良赋龟》:“北归与俱度大庾,两夫赑屃苦不胜。”3.凝重貌;强劲貌。唐卢仝《月蚀诗》:“森森万木夜殭立,寒气赑屃顽无风。”宋司马光《景仁召饮东园呈彦升次道君锡才元子容》诗:“去冬辱嘉招,寒风方赑屃。”明沉梦麟《余中》诗:“大江绕长淮,杀气寒赑屃。”4.大而重貌。宋 司马光《送齐学士知荆南》诗:“旗斾逶迤蟠 梦泽,楼舡赑屃压 江 涛。”清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四围皆石,赑屃齦齶,蘚封蔓络,佳木异草,上偃旁缀,樛葛薈翳。”5.引申为担负重任。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宣公二年》:“夫穿本盾弟,亦本盾党,秦晋之战,皆二人相为赑屃。”

龟与龙凤麟,在古代汉民族图腾文化中并称四灵,是四灵之中的唯一的现实存在,其地位之高无可比拟。但现代悍妇互詈,竟常以“赑屃子”辱骂对方,盖因元人把“纵妻行淫者”比作“缩头龟”,故蒙元以降,龟高贵神圣的形象便轰然倒塌了。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2)

3、虺尵 读音为[ huī tuí]

也作“虺隤”。本义疲劳生病(多用于马)。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意思是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的足疲神颓丧。 毛传:“虺隤,病也。” 宋王安石 《与天骘宿清凉寺》诗:“故人不惜马虺隤,许我年年一度来。” 明张居正 《再乞休致疏》:“以致心血耗损,筋力虺隤,外若勉强支持,中实衰惫已甚。” 叶叶 《曼殊行矣作一律送之兼示燕谋》:“西去江头诸故旧,为言我马已虺隤。”现代人用马的“疲劳生病”,比喻人虑事不周,致使事情发生了难堪的不可逆转的困局。比如:“这下可虺隤了,我出门竟然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虺隤了,我的车轮胎爆了,半途抛锚”

4、嘲哳 [zhāo zhā]

同“啁哳”,拟声词,形容声音杂乱。出处《文选.潘岳.藉田赋》:“箫管嘲哳以啾嘈兮,鼓鞞隐以砰礚。”唐.白居易〈琵琶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现代人也常用该词,如:“绝大部分同学们都能在教室里安心学习,只有极个别同学在那里嘲哳叫,影响大家”;另外,笔者所在的家乡,豫皖交界地区,常常“哳”“哗”连用,意同嘲哳,如:“保持会场安静,不要在下面乱哳哗。”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3)

5、阘茸读音为[tà róng]

阘,小户,引申为卑下;“茸”,小草。喻地位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二词合成,解释如下:1.资质驽钝愚劣。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闒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旧唐书·王伾传》:“伾闒茸,不如叔文,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章炳麟《国家论》:“特世人执是以为高名,则不知集众所成,其能力最为闒茸。”2.指庸碌﹑低劣的人或马等。 汉贾谊《吊屈原赋》:“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王逸注:“闒茸,驽钝也。”洪兴祖补注:“闒茸,劣也。”《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明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看闒茸都逃避,使朽骨阴沾宠。”3.卑微。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引申为猥亵微贱之意。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现代人口语中,该词应用率很高,但能书写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4)

6、忽悠[hūyou]

“忽悠 ”一词最早来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某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试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意思是说:北海帝王忽和南海帝王攸,常常跑到中央帝王浑沌的地方玩,浑沌对他们很好,所以 ,忽攸二帝商量要报答浑沌,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喝、呼吸,唯浑沌没有,不如我们帮他凿开,以此作为报答。于是忽和攸 每天帮浑沌凿一孔,结果七天后,浑沌就死了。忽和攸以自己的小聪明违反了自然之道,反而弄巧成拙。从此,“忽悠”就成为胡编乱造、 巧设陷阱、引人上钩、叫人上当的意思了。赵本山小品《卖拐》在春晚走红,加速了该词在大众之中的普及和应用,现在人们动辄说“忽悠”,渐有取代“欺诈”之势。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5)

7、圪蹴 [gē jiù]

普通话读音[gē jiù],然各地的读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则叫“gē cù”, 河南人却说 “gūjué”, 而皖西北人读作“gǔdéi”,甚至直接误写作“圪堆”。两字在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均有收录: “圪,墙高也,《诗》曰:崇墉圪圪。从土气声,鱼迄切。”“蹴,蹑也,从足就声,七宿切。”由此可知,这是两个非常古老的的汉字,并非人们想象的方言俚语。“圪”,指的是小土包,隆起的土块,或堆状物。“蹴”的本义就是缩一起、蹲一块。两者组合,恰好可以比喻人蹲下,缩在一起,若土包状。

在北方,特别是笔者家乡皖西北与河南交界的地域,过去人们吃饭,都喜欢端着碗去饭场里。所谓饭场,就是一个乡民经常举办活动的公众场所。村民都习惯于顺着墙根或者树根一溜排开,啥都不坐,直接蹲着。如:“从他刚才圪蹴 [gǔdéi]的地方到正屋台阶,大概有个十几步的光景。”“老羊倌圪蹴[gǔdéi]在门前石凳上听广播。”

四川方言形容粗心大意的成语(容易误断为方言的雅词)(6)

8、袴丵[kùchuó]

“袴” 是“绔”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说: “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后来开始写作“袴”。《史记·赵世家》“夫人置儿绔中。”《淮南子·原道训》“短绻不绔。”晋朝崔豹《古今注》云:“,盖古之也。周武王以为之,名曰。敬王以为之,名曰,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在古代其实就是指一种骑服,裹在腿上的,相当于开裆裤。 “丵”,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丵,古语,犹卓荦也,盖形容草丛生貌之词。”两者组合一起,其实是说布料或者衣服如杂草般堆积在一起,用以比喻事物皱在一起,不平,有皱纹。如:熟人开玩笑,发现别人脸色不悦,会说:“你看看你,袴丵着脸,跟别人欠你二百钱不还似的。”也有人指着对方衣服说:你看你的裤子,袴丵的不能穿啦。”当有人皱眉生闷气,朋友看见了会劝说:“别整天袴丵着脸,让人看着心里难受”。”

语言的演进是门非常有意思的文化,是一种特殊有趣的存在。倘若你潜心研究,你就会发现现代人以为是方言的某些词语,其实,本都是大雅之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蜕变衍生而来的。

(文:张洪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