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有好的家风(易经中积善之家)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易经当中非常著名的一句经典语录,几乎人人都有听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也是易经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一句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之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悟透这个道理的话,这个家庭就会兴旺发达子孙荣耀。

易经中有好的家风(易经中积善之家)(1)

积善行德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善行德不是做一两件善事就可以的,需要一个人能够做到行善积德一生,只有做到了一生都积累阴德,如此长时间的做善事所积累的福报是十分厚重的,进而能够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兴旺。

有些人都觉得,做小的善事是没有办法记得的,因此小的事情也不去有所作为,这样是不对的,不要因为事情太小而不去做。小的善事积累起来,就是一件很大的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代是一个快餐社会,大家前脚做完了善事,后脚就会有很多人急于求回报,我们做的善事,不仅是为了自己好,也是为了整个家族好,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点小事,就很急着要求得到一些回报,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易经中有好的家风(易经中积善之家)(2)

有些人做了好事得不到回报就会怨天尤人,后悔做了一些善事,之后就不会再去做,这样的想法是不可以有的。说明白一点,就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急于眼前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善心,厚德积累的一定程度,对家族乃至自己的下半生都是有好处的。

今天就讲一个我国古代名家的例子来为大家解析一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真正含义。宋朝大学者范仲淹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和他的母亲在父亲离世不久就被家族赶了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的到,范仲淹和他母亲的日子多么的辛苦,过得有多么的不好,他的母亲一点怨言都没有,还坚持十分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着范仲淹一起生活。

母亲的言行教育了范仲淹,时时刻刻叮嘱范仲淹,还教他读书,努力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告诉他以后自己日子过得好了,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也要努力的帮助有困难的人。正是范仲淹母亲身上的这种高尚的人格品德,深深影响了小时候的范仲淹,因此也让范仲淹心中有一个衡量人格的标准。

易经中有好的家风(易经中积善之家)(3)

范仲淹自小就心怀大志,自己十分的有主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报国的志向。范仲淹的这种努力与精忠报国的决心,让他年纪轻轻的就做了进士,后来又做了宰相这么高的官位。随着范仲淹的官位越做越高,当然他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他一直都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在他年幼时教他的一生的道理,范仲淹帮助了很多受苦受难的人群,而且一直都十分的低调,为人谦和。他还曾经帮过自己家乡的小孩子读书,帮助很多乡下贫苦的老百姓,买了一些田地供他们全家生活。

范仲淹一生为宋朝做了很多的贡献,即便如此范仲淹平时的日子却是十分清贫,一生都是粗茶淡饭,生活过得十分的简朴,把自己的俸禄都捐献出来,而在范仲淹在年迈的时候却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分钱,范家的后人都十分的有出息,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很高的官位。正是由于范仲淹母亲的坚持,以正确的人格去引导范仲淹,进而影响了范家世世代代的后人,范家才能够一直处在兴盛不衰的状态之中,这与范仲淹母亲的教育息息相关。

易经中有好的家风(易经中积善之家)(4)

易经当中所讲的道理很多都是简单容易理解的,但却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很多的家庭,都没法做到世世代代繁荣的原因,大家都说富不过三代,虽然说财富,不能长长久久的一直流传下去,但是祖宗积的阴德却是庇佑着整个家族的后人,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代后人做出自己的努力,谨记祖宗的教诲,才能够将这样的英德继续传扬下去。积财留子孙,不如积德留子孙。这也是易经所讲,教育人们如何处事的思想,也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