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

近期,适逢李先生生日,千辛万苦从香港赶回来,本计划举办一个隆重有意义的生日仪式,但因疫情关系,北京各大酒店不让举办寿宴了,只好作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仪式都只剩亲友聚餐了。有时候在想,人这这一生总是忙忙碌碌,能够真正去享受生活,并以一种礼仪去记录美好瞬间的,寥寥无几。在上一期的漫谈古礼中,我以出生礼中的“抓周”,去揭开生命中的礼节时刻,本期的漫谈古礼,我想顺从“生日”这一个主题,去聊聊古人的“寿礼。

首先,从寿字说起,“寿”起初并不是用于向长辈祝寿,而是指向人敬酒或用财物赠人,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奉卮酒为寿”和《刺客列传》中的“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后来“寿”逐渐定性为给长辈祝寿,成为一种风俗,延续至今。

祝寿的起源与形成

《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指的是人们进入公堂,用犀牛角制成的大酒杯举在头上,齐声恭祝“万寿无疆”的场景。这是一首农事诗,描述了西周农民的艰苦生活,记录的是古人举觞称寿的场景,而非为君主祝寿,从中可以了解到饮酒礼仪中的祝寿。《诗经·小雅·天保》是一首写臣子祝颂君主周宣王的诗,诗中有:“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这是指先前的君公的神灵祝愿你长寿。还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塞不崩。”是指希望君主像月光一样长明,像太阳一样正东升,像南山一样长寿,永远不会亏损和崩塌。同时在,唐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诗:“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觞。”宋范仲淹《窦谏议录》:“父子图禹钩像,日夕供养,晨兴祝寿。中都体现了早期的祝寿活动。

《中国风俗史》中记录:“养老之礼始于虞舜,名曰‘燕礼’,夏曰‘飨礼’,殷曰‘食礼’,《记》称有虞氏养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可见,早期的尚老孝亲的传统,也是祝寿发展的因素。

统治者将“忠、孝、节、义”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要求。《礼记·宓官》中载:“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识有昌,俾尔寿而臧。”从中看出,对于孝敬长辈的行为会得到朝廷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这正是优秀的敬老传统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一风气和氛围,祝寿礼俗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和推崇,于是形成和兴起了早期的祝寿传统。

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1)

祝寿礼仪

伴随着祝寿习俗的发展,形成了与其相关的祝寿活动和礼仪,影响祝寿礼仪的因素有很多,如寿主的年龄、身份、喜好等,但总体上来说,祝寿活动总是会围绕着拜寿、贺礼、宴饮等进行。“寿星”当天,身着长寿衣,宾客为其贺拜,且呈上祝辞以祈多福多寿,儿女需行叩拜之礼,这类活动被称为拜寿,随后主人以丰盛的宴席招待众人,品寿桃、寿面、喝寿酒等是宴饮上必不可少的环节,酒与“久”同音,因此有长长久久之意;据徐珂《清稗类钞》载:“馈人以米面及炒热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可知面取“绵”谐音,有着寿龄长久、绵绵不断的意思;寿桃自古便是长寿之物,神话传说、西游记“孙悟空偷桃”的情节均有所体现,是广泛且源远流长的祝寿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寿庆中的寿礼,是指寿主在生日当天操持寿宴,前来拜贺者所携的礼物,这些贺礼种类丰富,主要包括了钱财,衣食,手工艺、诗词、寿联、寿文、歌舞戏、祝寿绘画等,饱含着献礼者对过寿之人美好的祝愿,其中最能直接反映祈福长寿之意的当属诗词、寿联、寿文、歌舞戏与祝寿图,它们是长寿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物,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才学精华。再如北宋梅尧臣所写的《四禽言》(之二):“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

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2)

祝寿诗词、寿联、寿文

唐朝时,祝寿诗词兴起,至宋时出现了繁荣发展的趋势,唐玄宗在《千秋节宴》中言:“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有云:“生日献词,盛于宋时。”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亦言:“寿诗始盛于宋”。宋以后,诗作成为了官宦百姓贺寿风俗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些诗词中,有辛弃疾“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的真情实感;有李清照“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的直面赞美;有何梦桂“不妨沉醉狂舞”的凄凉自寿。

“寿”与“兽”同音谐意.因此古人多用象征长寿的兽形物来向长辈祝寿,最常见的是“龟”和“鹤”。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首祝寿诗:“私藏函谷关中事,来献蓬莱阁上仙。愿得鬓须如此老,却教龟鹤羡千年。”再如元代诗人元好问用玉环给朋友吕仲贤祝寿,并赠诗一首:“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愿得主人如此物,吕翁他日做回仙。”清代有王淑兰赠友人梁章钜七十岁,所赠的寿联一对,内容如下:“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高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王淑兰以此联,概括了友人一生的经历与成就,称得上是一举两得。

《郭子仪祝寿图》描绘的是郭子仪六十寿辰之时,他的七子八婿以及一众官员前来祝寿,场面热闹非凡。按《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七子八婿,皆显贵朝廷”。民间有所谓“七子八婿满床笏”的说法,就是说他六十大寿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寿时把手中的笏板放在床上,竟致摆满一床。因此这一典故不但被用来祝寿,而且还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清康熙五十六年完成的《万寿盛典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祝寿场面的盛大和壮观。在韩丛耀主编的《中华图像文化史.清代卷》中记载:辇路经行之处“莫不衢歌巷舞,击壤高嵩。时京师九门内外长彩燃灯,建立锦坊彩亭,层楼宝榭,云霞瑰丽,金碧辉煌,万状千名,莫能殚述。百官黎庶,各省耆民,捧觞候驾,填街溢巷。琳宇珠容,钟鼓迭喧,火树银花,笙歌瓦起,祝嘏之盛,旷古未有……”。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祝寿场景,街道上有平民百姓、达官贵人、以及来自各地的高寿老人,人们载歌载舞,道路上张灯结彩挂满了为祝寿而准备的装饰,路边各个屋里放置的是来自官员们为皇帝精心准备的寿礼,丰富多彩,金碧辉煌。还有专为祝寿准备的舞台戏剧,各种活动应有尽有,一番热闹景象。

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3)

另外,在古人寿礼中”歌舞戏“显得极为重要。据说,”歌舞戏“起初主要为帝王庆贺的宫廷曲,现存汉魏六朝时供皇亲贵族宴会赏用的“上寿”、“食举”,载于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有傅玄为晋武帝所作的《上寿酒歌》、隋朝的《上寿歌辞》等。伴随着唐代皇帝寿典的正式出现,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内容上,祝寿歌舞都有着较大发展,“年年歌舞度,此地庆皇休。”道出了为帝王庆寿时的盛况,出现了专为最高统治阶层寿宴服务的大型乐舞,《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的“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将当时《圣寿乐》载歌载舞的繁荣景象呈现于人们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祝寿乐曲演唱的歌辞由此出现,内容表达了对帝王万寿无疆的祝愿,以及对功绩德行的颂扬。此后,祝寿乐曲由宫廷走向了民间,王稚登(1355-1612)七十大寿时,马湘兰(1548-1640)特与姐妹众人从金陵来,“置酒为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为金闾数十年盛事。”明清时期,伴随着戏曲的繁荣发展,祝寿剧常出现在寿宴中,顺治十八年,在王时敏七十岁寿辰之际,王家请申府中班至家中,庆贺多日。除客请戏班祝寿外,还有自创剧目以自寿助兴者。

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4)

祝寿的雅称

50岁——称“半百”。它是百年人生堪配使用“祝寿”二字的年龄。60岁——称“花甲”。为本命年,正是人生旅程满一个甲子轮回,故称。也称“有寿”,含意是已过半百当是有寿之人也。7O岁——称“古稀”。因大诗人杜甫46岁时写的《曲江》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故称。77岁——称“喜寿”。是因宋书法家张即之的草书喜字,把“口”的上半部笔划草成似“七十七”成品字形排列,故称。在《三希堂帖》中可见。70岁至80岁、90岁——称“耄耋”。这是指高龄寿星。《盐铁论·孝养》有“七十日耄”。《礼记· 曲礼上》和孔传又有八十、九十日耄。毛传则有“八十日耋”,杜预注:“七十日耋”。后人遂以“耄耋”二字并用为寿星祝寿,“古稀”以上皆通用。88岁——称“米寿”。因“米”字拆开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故称。

99岁——称“白寿”。因距“百(岁)”尚差一岁(一横),故称。谐音也就是“百寿”。旧时虚岁99即可祝百岁之寿了。100岁——称“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日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不待于养。方氏悫日:“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又有云:“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后人遂以“期颐”称代百岁。108岁——称“茶寿”。因“茶”字头上是“廿”,下面是“八十八”,相加正是一百零八。l10岁——称“大寿”。这是把繁体“寿”字的上部草书为“九十九”、下部“寸”字写为“十一”,相加就是一百一十。

古人成人礼礼物(漫谈古礼古人的)(5)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祝寿礼俗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追求幸福的人生,也需要将美好的时刻进行记录,就如同,古人追求的寿礼,以“五福”(福、禄、寿、喜、财五种人生追求)去诠释生命的意义。而我更认为,人的一生如同一支蜡烛,从点亮的瞬间就注定在流逝,它需要我们尽情地去爱生活、享受生活,并将每一段人生都照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