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散文(散文五莲山旅语)

(散文)五莲山旅语

刘福新

亲情即是诗,爱情即是画,亲情绵绵、爱情深深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世间万物,无非贵乎一个“情”字。

记得季羡林先生有篇短文,题目叫《园花寂寞红》,写得是一对老夫妇,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在德国结婚后移居中国,都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在一夜间,男的去了天国,他天天侍弄的小花园失去了主人。季先生离此不远,有天路过,见老太太在采集大牵牛花种子。她老态龙钟,罗锅着腰,穿一身黑衣裳,瘦得像一只螳螂。季先生问她采这个干什么?她说,“我丈夫死了,但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她一儿一女都在德国,男的一死,她在中国举目无亲了。儿女接她去德国,但是,为了忠诚于对丈夫的回忆,她怎么也不肯离开。

从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里,我看到:爱,显示出弥足珍贵,常常借以忘我,甚而自我舍弃,竟至以牺牲自己现实利益的情形出现。爱,不仅在家里,尤贵在路上,在人生牵手而行的路上。前些日子到五莲山旅游,非常幸运地让我看到了动人心弦的一幕,又一次印证了爱情的魅力。

那是不久前遇到的一件事。为了讲述这次魂牵梦绕的路遇,游程中的其它见闻只得从略。由于年年暑假领孩子外出旅游,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家庭约定,孩子们急着外出观景,不得已大热天出门。今年8月11日,一连换乘好几路车,正午时分终于进了五莲山的前大门。两边的景色只得道声“妙不可言”了。在望海大酒楼住下后,下午参观了南苑景区的万亩野生杜鹃花园,尽管花早就谢了,但它的魂没散,依然感觉出了它的迷人风采。

翌日清晨,我与酒店老板结算了食宿帐目,老伴叫醒了孙子、孙女,趁着凉爽,登上了明神宗万历皇帝修建的皇家寺院——光明寺,瞻仰了在28米高的天然山体上雕凿的江北第一大佛,然后下山。

没想到下山的路上景点众多,更没想到下山的路格外陡峭,我们过了如同刀削斧劈般的“一线天”,观望着神秘莫测的“铁胡同”,进入了闻名遐迩的“水帘洞”。这是五莲山最诱惑人的所在,取名“水帘烟雨”真真名副其实。你看它,高天悬玉,青碧泻银;你再听,远如木叶声声,近似珠玉落盘,弯腰进入洞中,犹如见到仙府。怪不得宋朝大文豪苏轼盛赞五莲山“奇秀不减雁荡”呢。

出了水帘洞,路还是很陡,可能是旅途太过劳累的缘故,反向而行的游客见了后免不了默契地相互致意,或者友好地搭讪几句。在一段山路上,突然,我看到一个瘦弱的花白头发的老妇肚子上栓着一根粗粗的尼龙绳,正奇怪着,就见陡陡的崖下面有个胖胖的矮矮的老头,两人大约离着五六米远近,由于山路几乎直上直下,我们先前只能看得到老年妇人。近了,才看到尼龙绳是系在两人之间的。我和老伴急忙靠了一边让路,这符合下山让上山、少让老的古代礼节,当然了,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愿意遵守这个古代的优良传统了,其实被抛弃的传统何止这个?

女人见了我们莞尔一笑,然后回头望着自己的丈夫,她那亲昵地鼓励的眼神,让我这个毫不相干的过路人都感到了心灵的温馨和震动。男的虽有尼龙绳牵引着,仍然气喘吁吁,突然,他抬起头来感激地望着老伴的脸,接着又带着些许羞赧地朝着我们笑了一下。13岁的孙子不知道累,早就下到二十多个台阶了,幼小的孙女稚气地指着那根绳子问我,“爷爷,他们那是干什么呢?”我愣了愣,急切里找不出适当的语言回答,只得说:“你这位老奶奶和老爷爷在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呢!”我言未毕,就见女人在一块极陡的条石上停下了,伸出了一只手,老头赶忙配合着,也伸出了一只手,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了一起。

啊!那个经常在报刊上、电视上讲到的和听到的“牵手”的词,让我真切地捕捉到了,真可惜临行时忘了带照相机,没能把这道极其美丽的风景拍摄下来,迄今仍然怏怏不已。

按年龄来说,我和妻子也近六旬了,可看他们的实际年龄,我们得称他们大叔大婶无疑,可旅程中谁也不乐意说自己年纪老,所以我就没有称呼他们,只是关切地说了句:“前面很陡,当心着点哪!”老太太神情自若、信心十足地朝我点了点头;老先生仍然气喘吁吁地说了声“谢谢”。两人又继续牵引着攀登了。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突然感到这次游五莲山值得。刚刚我还埋怨孙子、孙女说,“想过几天凉快了再来,你俩猴急似的,一天等不得一天,遇上这么个纹风不透的热天,把人都热死了!”现在想来,只觉得幸运。

有位香港女作家曾说:“游名胜,览风景,其实也凄凄惶惶。路陌生,人陌生,举目处但觉萧索,胜地古迹冷眼看游子的喧闹灿烂,喧烂的后面是无比的寂寞苍凉。”这句话曾对我有过很大的影响,深然其说。如果是团体旅游,导游不停地介绍着这景致那亮点,没有自己信马游缰的自由,纯粹跟了后头跑龙套似的,没意思。如果是一个人踽踽独行,缺少了伙伴,连谈点感受都找不到对象,更没意思。就如我们两大两小,老伴没一点文化,孩子尚小,有了乐趣与谁分享?最好的设计是二三知己,边走边抒发自己的感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这样的机遇又何其难得!

其实,这次旅游对我来说,一是满足孩子和老伴的愿望,二来,出来不仅仅是看自然,看寺院,看雕塑,更为重要的是亲临其境,感受那种人文主义的历史内涵,为我的文学创作增添活力取得灵感。欣喜的是,这个目的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我想:现实中,人们常常注意那些有形的东西,而把无形的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正如一个人上山下山只顾低头走路,却忽略了欣赏晃在眼前的美景,结果一些原本能为我们心领神会的美妙情景与我们擦肩而过,了无踪影。

人总是要老的,到了谢顶秃额、头发班白,豁牙半齿、说话漏气,眼神欠佳、迎风流泪,腰肥腿软、行走艰难的年纪,真该相互牵手或相扶相搀了。桑榆晚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过气之人,焉能不互相珍重哉!但,不仅仅是老年人吧,那些青年夫妇、中年夫妇间也是需要相互珍重的,他们的珍重不一定像我遇上的那对老年夫妻一样,用一根尼龙绳系着、牵着,伸出一只手来攥住另一个人的手;而主要是精神上的以心相许。从这对老年夫妇的尼龙绳牵引与牵手,我希望读者同我一样——生出一种新的对爱情的理念来。

完稿于2006年09月05日01时

取自网络图片。

(2006年,与老伴领着孙子孙女游览五莲山的时候,我还没有数码相机)

莲花山散文(散文五莲山旅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