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这泱泱5000年的历史洪流之中,我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个功绩斐然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的直至今日仍广为人知,有的却渐渐被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正所谓:“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参加作战便大获全胜。并且,他还是一个战争奇才,通常情况下,他领导的战役大多能创造以少胜多或是反败为胜的奇迹。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这到底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来就由我来为大家揭晓答案。

此人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冉闵。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1)

说到此人,大家可能并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听说过他的名字。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数千年以来,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不太多的缘故。事实上,历史上有关此人的记载并不算少。姑且不论历史上对他多次以少胜多的宏伟战绩的记载,就单单是他颁布的《杀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毁誉参半的,有关他的评价主要分为了两个阵营:

一方他的行为太过血腥残暴,而他本人也过于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则认为他是一个乱世枭雄,如果,没有他对那些少数民族的残暴打击的话,华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么完整的。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2)

虽然,两方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他们的观点还是太过片面和武断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能纵观全局的话,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从人道主义上来说,他颁布的《杀胡令》确实太过血腥残忍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他当时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华夏民族与胡族原本就处于两个极端的对立面。

双方的关系本就是紧张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个时期,他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顾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我认为那些说他杀胡族,是维护了华夏文明的人,他们的看法也是比较片面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兼容并包的特性,才造就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如果,一个文明需要通过排斥,更甚是扼杀其他文化,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话,那么,它本身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我个人并不同意以上两方的观点。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3)

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加单纯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人。

事实上,他的身上并没有那么多光环,他也不必时时刻刻背负着人们口中那个所谓的杀胡罪孽。其实,在我心中他更应该是一个英雄,一个单纯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英雄。或许,会有很多人不赞同我的这种说法,但是,请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生历程,接下来,大家再来判断一下我说的是否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汉人,历朝历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报国的路子。其祖上最辉煌的时候,曾官至黎阳骑都尉。但是,当胡人石勒攻陷陈午的时候,一个名叫冉良的人成为了其手下的俘虏。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因为年龄尚小,作战却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赏识。都说笼络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变为自己人。对于年少出众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怀着几分惜才之心。于是,他让自己的堂侄石虎将其收为义子。并且,为了表达对冉良的重视和喜爱,还将他的名字改为了石瞻。如此一来,他也算是半只脚迈进了石氏家族了。

古语有云:“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对于石氏家族对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内心是十分感动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随石虎出生入死,征战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很快,他就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了积射将军,最后,又被封为了西华侯。大概是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吧,冉闵自小臂力过人,而且,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机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爱他,几乎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来培养。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4)

长大之后冉闵也果然不负众望,不但年纪轻轻就相貌出众、仪表堂堂,而且,还表现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与军事素养。公元338年,作为游击将军的他,第一次亲临战场。根据史书记载,那一场战役打得异常惨烈。后赵的各路军队几乎都被打的溃败而逃,只有他带领的三千汉人军队,由于军纪严明指挥得当,不但反败为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且还没受到什么损失。

作为一个少年将军,第一次上战场的他就交出了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鲜花与掌声。此战之后,他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北中郎将,参与后赵北方边界的防卫事务。

当时的后赵境内,盘踞着乌恒、丁零、夫余等多个少数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杂了,因此,当时经常发生内部叛乱事件,又或者,各少数民族时常陷入混战局面,并且,他们还要不时应付鲜卑族对北方边境的骚扰。事实上,想要稳住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冉闵却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异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稳住了内部的混乱局面,而且,还多次在鲜卑族侵犯边境的时候屡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对战鲜卑大军以来最为辉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仅带领自己手下的军队打败了鲜卑族的20万大军。并且,在这场战役中,他们擒获和斩杀的鲜卑士兵最少有7万余人。这其中,被他们斩杀的拥有上将官衔的将军,就有三十余人。并且,他们还烧毁了敌军的20万斛粮草,一路屡战屡胜,攻取了对方大大小小的郡县共计二十八座。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但是,在我看来,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也未尝不可。自此,他一战成名,威震八方。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5)

如果,后来石氏家族不因为内斗而导致朝堂动荡不堪的话,冉闵可能还会一直坚持做那个只知一心忠君报国的热血将军。可是,世事总在不断变化,人心也只能随之不断变化。石氏众人一心忙着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他也由一个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渐渐长成了后世人眼中哪个野心勃勃权倾朝野的大将军。皇帝厌恶冉闵的权倾朝野,不服管教,冉闵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而代之。我们说不清朝到底是谁先变了,也说不清朝到底是谁对谁错。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的话,那大概就是世事弄人吧。仿佛,每个人都在命运齿轮的推动下,都是一路身不由己地前行着,这条路一旦踏上了,便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他与皇帝之间早已注定了必须争个头破血流,所幸,最终冉闵还是占据了上风。胜者为王是千古以来的铁律,作为这场角逐的失败者,石鉴只能成为了他的阶下之囚,自此,他正式走上了大权独揽,权倾朝野的道路。

或许,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触及到了石氏家族最核心的利益,因此,这个家族里的人纷纷起来反抗他,人人欲对他除之而后快。事情到了这一步,早已注定了双方只能你死我活。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他相继铲除了石氏家族的多名核心成员。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的这种行为是在恩将仇报,但是,事情走到今天,他其实早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简单的皇位之争,甚至,还涉及到胡、汉两个民族的民族之争。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6)

因为,让拥有汉族血统的冉闵把持朝政,对于胡族来说,简直就是一件他们完全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他们多次设计伏击、刺杀冉闵,但是,最终都没能成功。泥人还有三分性子呢,更何况,冉闵是一个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将军。胡族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行为,彻底将他惹怒了,于是,他颁布了针对胡族的严苛法律,此法一出,胡族各部人心惶惶,纷纷想办法逃出皇城。眼看着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他深知这些胡人再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了。

在当时人的心中大概有这样的一种看法,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防止胡人出逃后激起民变,他只能下令截杀那些出逃的胡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胡令》。也许,很多人对这道命令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他们认为所谓的《杀胡令》,指的就是杀光所有胡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当时他的手下还有许多胡人官员,而且,他的禁卫军中也有许多胡人,如果,他的杀胡令是针对所有胡人的话,那么,他怎么还敢用这些人呢?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时,胡、汉之间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了。冉闵的这道命令,确实杀死了不少当时的少数民族,并且,当时双方一直处于交战状态,而他又几乎是百战百胜,在战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才会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胡人,让他们不得不做出退出中原的决定。在那个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些胡人想要顺利返回家乡并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当时胡人各部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他们更是时常会发动战争互相掠夺资源。

所以,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当时逃出中原的胡人,十个之中能有两到三个顺利回乡就已经不错了,其他的大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7)

在与胡人军队的交战中,冉闵确实达到了战无不胜的程度。甚至,我们可以说,他的这些战役打出汉家军队的威风。冉闵或许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称帝两年之后,他就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自己的军队粮草缺乏,因此,他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军队,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在他国的城池中到处抢粮。都知道,游击战这种方法固然别出心裁,但是,用几次之后,它的临时作用自然也就失效了。

最终,在一次抢粮的行动中,冉闵就被鲜卑族的14万大军围困住了。尽管,他手下的士兵拼死掩护突围,他也确实凭借着自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杀出了重围,但他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战马受伤而坠马了。他还是没能逃过成为鲜卑俘虏的命运,被俘之后,他受尽了侮辱和折磨,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的结局。前燕的慕容俊命人将其押到了龙城,斩首示众。

至此,一代英豪的辉煌一生彻底终结。

“是非成败转头空”的铁律适用于任何时代,冉闵虽然死了但他却活在了千千万万汉人的心中。那些手无寸铁的汉人百姓,虽然没有能力为其报仇,但他们始终不愿归降异族。不久,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往江南投奔了东晋。由于,没能得到东晋军队的及时接应,他们遭受到了惨烈的截杀,几十万人虽然被屠戮殆尽。

即便如此,这些汉人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冉闵死得悲壮,他至少活成了世人心中的英雄,所以,他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截胡事件的历史(发布杀胡令拯救汉人)(8)

2012年,由冉魏家族后裔冉东发起,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集资 ,在武悼天王冉闵故里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高堤乡寨外村修建了冉闵纪念园。冉闵纪念园又名中华武魂园,包括冉闵雕像、剑林、华夏哭墙等建筑。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炎黄子孙自发前来该地拜谒冉闵。现在,此地为中国古代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王朝的唯一文化景点。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资治通鉴·卷九十八》、《十六国春秋别本·卷二·后赵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