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援助过的国家(中德互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因为某些历史原因,中国人对欧美国家好感度排行榜上,德国必能名列前茅。原因无非就是德国曾援助过中国抗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且与美国苏联相比,德国的援助很少,时间也短,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以货易货的互助交易,况且就是这样能不坑中国就谢天谢地了。


1934年,中国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基本内容就是德国军方供给国民政府军备和军事技术,而国民政府供给德国钨砂等制造武器所需的矿产资源。所以中德是各取所需,双方是因为利益而结合的,德国援助中国只不过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德国援助过的国家(中德互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1)


那德国是基于什么而和中国合作呢?首先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除了割地赔款外,就连出口也受到诸多限制,又恰逢经济危机导致国内经济低迷并发展缓慢。另外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发动战争急需大量的钱和制造武器的矿产原料。但战败后的德国海外殖民地尽失,无论是靠德国自给自足还是靠抢都是不行的。这时的德国就想通过进口来解决原料缺乏问题。而当时的中国虽然衰败落后,但好在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啊!然而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军队规模大但装备差且军事素质低。于是就这样,中德走到了一起,抱团取暖各取所需。中国开始用钨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所以德国出口军需品给中国并不是援助而是各取所需的一场易货交易。不要把德国人想得那么高尚,中德合作本身就是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

德国援助过的国家(中德互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2)


那么中德之间的易货交易是平等的吗?中德合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在抗战初期,因为国民政府与德国签有军事物资购买和军事人员培训的协议,所以德国纳粹当局派遣了大量的技术和军事人员来华,辅导国军进行战术和技术的培训。这里主要是国民政府付了钱了,而希特勒也需要钱来助其完成装备德国武装力量的计划,总体上来说中德合作是平等的,但其中也有很多坑,毕竟弱国无外交。在中德合作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中方颇有微词。第一就是德方供货的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连中德易货交易的德方代表也承认其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第二则是德方提供的军备武器多为次品或是一战淘汰品,导致德方提供的武器中方无法使用。 尽管在德国有不少高官对中国有感情,同情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但本质上中德之间仍然是以贸易为主,并不存在所谓“德国无偿援助中国抗战”的现象。人们经常提起的“德械师”,固然装备了从德国进口的武器,但并非德国无偿援助,而是花了很大代价的。客观地说,德国的武器装备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德国的本质却与日本是一丘之貉,为了利益完全可以抛弃道义。对此我们应当明白:依靠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

德国援助过的国家(中德互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