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有因缘的三大菩提子(环球人物十年十人)

十周年特辑

《用人物记录时代 十年十人》

于2016年2月26日上市

学诚

千年菩提树,十年新枝芽

佛家讲因缘。听闻此次见面是要讲述十载变迁,一向予人静水流深之感的学诚法师,声音里便多了些欣喜——2006年2月,当我们在制作第一期杂志时,39岁的学诚法师在刚刚恢复的龙泉寺里发出了第一篇博客,网络世界始知此寺此僧的大名;2012年春天,当我们登山求见时,45岁的学诚法师已开通微博,名满凡尘。自那一面起,记者每天早上看到的第一条微博都是他发的,时间总是在清晨5点左右;2016年,当我们创刊10周年时,49岁的学诚法师已是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简称中佛协)会长。 诸事皆是因缘。 这次相见,蓦然发现他多了几茎白眉。记者心中一跳,他离知天命之年还有数月,这白眉想来也不是岁月自然的痕迹,而是忙出来的——身为肩负诸多责任的出家人,学诚法师经常要面对各界人士,每天的活动被排得满满当当。有一年,记者到中佛协驻地广济寺见他,恰巧碰到一位信徒忧心他劳累过甚,给他带来一袋水果,望他补充营养,他当即转送记者;记者婉拒,他又叮嘱弟子贤佳法师拿到寺门外,分给清洁工和卖香火的商贩。小事亦周到至此,无怪乎弟子们跟记者“诉苦”:师父每天能睡4个小时便算睡得久了。更何况,他还惦念着许多大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佛教?我们的佛教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与佛教有因缘的三大菩提子(环球人物十年十人)(1)

人物简介:学诚法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生于1966年8月,1991年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宝鸡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提倡“人间佛教”,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佛教,2006年开通博客,被称为“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图为2016年1月9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互联网 ”佛教

当年学诚法师开通博客,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佛不在深山古刹里,应在人间众生中。他的第一篇博文中便说,2006年春节的法会作了网络直播,效果“非常地殊胜”。此文一发,网上一片惊奇:千余年来,讲经说法的道场一直在寺庙,这个法师却将它搬到了互联网上?

他从此在互联网上“精耕细作”。2010年,他的博文里讲了一桩“神父看佛教”的事。几位佛教界法师受邀到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讲课,学院的李建民神父谈道:“佛教很注重文化的相互融合,不管到哪个国家,佛教都能生根发芽,持续不断地发展。佛教没有坚持印度原始佛教的外相:穿印度的服装、说印度话。不像天主教在1960年之前,不管去哪个国家都是殖民式的,好像我是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还要说拉丁文——谁能听懂拉丁文?!”文章叙述得有趣极了,个中深意又耐人寻味,新浪官方立即把这篇博文推荐到了首页,激起网友的热烈讨论。

如今翻看学诚法师的博客,已经有近万篇文章,浏览量超过1800万人次。追溯起来,他的“互联网 ”之路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时年23岁、正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的学诚法师,刚当上福建莆田广化寺的方丈,就在寺里开设电脑培训班,并请新加坡僧人来培训。当时国内知道电脑是什么的俗人尚且寥寥无几,何况出尘离俗的僧人。他怎么就敢走出如此超前的第一步呢?面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追问,他答:“能传播出去的佛教才是好佛教。再好的佛教,如果被束之高阁,它的社会功能就发挥不了。”

学诚法师如此“入世”,看似与世人心目中“青灯古佛”的想象背道而驰,实则是他对“人间佛教”的信奉与追随。

“人间佛教”由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后经新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等人传承与发扬。学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读书以及担任广化寺方丈期间,曾得到赵朴初的悉心教导,并深获其认可。当学诚法师以电脑培训的方式把广化寺带向“人间”,引来质疑时,赵朴初赞赏道:“推荐他当方丈时,有人说他太年轻了。为什么年轻人就不行呢?这个学诚法师就干得很好。”

2009年12月,微博刚刚兴起,学诚法师就开通了微博,第一条写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这些年来,他的许多微博让记者念念不忘。2014年,全国掀起反腐高潮,学诚法师写道:“内心的贪欲与幸福是成反比的,对物质和私欲的追求越少,内心才有越多的空间感受幸福。”2015年,有大学生遭遇就业骗局,苦闷中问他是否该原谅对方,他答道:“原谅就是不挂碍,他人丢过来的石头,用来砌成前进的台阶;不原谅,就是把他人丢过来的石头都背在身上,一直沉重下去。原谅不代表他是对的,而意味着自己不需要为对方的错误而痛苦了。”

看多了他的微博,总觉得他是锦心绣口一僧人。

从“高才僧”到“机器僧”

学诚法师现为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宝鸡法门寺、北京龙泉寺3座寺庙的方丈。“莆田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受整个社会大思潮的冲击比较小,广化寺的日常活动就是持戒、念佛、修行,坚持传统丛林风范;法门寺走大众化路线,接引广大善男信女参访佛教圣地、朝拜佛指舍利;龙泉寺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精英化,为中国佛教发展探索新模式、培养现代弘法人才。这3座寺庙有不同的风貌,这并不是人为选择的,而是地理、人文环境决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广化寺和法门寺代表着对佛教传统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龙泉寺则代表着学诚法师向往的未来。

2005年4月,经过学诚法师和贤佳等弟子的先期建设,荒废多年的辽代古刹龙泉寺正式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从广化寺选派来的5位出家人,文化程度都很高。以贤佳为例,他在清华大学水利系读本科期间就开始接触佛法,博士毕业后即在广化寺出家。后来,一茬接一茬的高才生在这里转变为“高才僧”,师父学诚法师的硕士学位倒变得很平常了。他给弟子们取“贤”字为辈分,希望弟子们都能成圣成贤,当仁不让于师。

起初,“高才僧”们白手起家,打水、劈柴、做饭等累活苦活样样都要干。学诚法师搭起寺庙的基本架构后,他们便有了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批“高才僧”得以人尽其才。

与佛教有因缘的三大菩提子(环球人物十年十人)(2)

2006年6月,北京雨季来临,学诚法师到龙泉寺后山检查水库情况。

犹记记者与学诚法师初识时,只身一人前往龙泉寺,所带的也只有笔、本、录音设备。学诚法师见状道:“就你自己来了呀?你看我们都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协作。”他领着记者四下参观:信息中心开发了几十种插件程序,便于藏经校勘、排版工作;翻译中心有十几种语言的翻译人员,他的微博逐步增加到11种语言——“English_学诚法师”“Francais_学诚法师”“Deutsch_学诚法师”……还有刚成立不久的漫画团队,他送给记者的书签上就有一幅佛法漫画,当时记者便想:当漫画遇上佛寺,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2014年7月,学诚法师出版了第一本漫画书《烦恼都是自找的》,故事围绕着小和尚贤二展开。第一组漫画讲的是贤二和小伙伴王小五拔河,相持不下时,王小五叫道:“贤二,你师父来啦!”贤二一听,顿时松了手,本想取胜的王小五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学诚法师在漫画结尾处写道:“痛苦不是他人造成的,是坚固的我执在伤害自己,外在的障碍来自内心的对立。试着先软化自己,就像拔河一样,当自己这头松下来时,对方就紧不起来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序中写道:“禅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漫画是今天流行的语言。学诚方丈的语言充满深层的禅意,贤帆、贤书两位法师的画风简洁有意境,颇有中国第一位漫画家丰子恺的画风。”

虚构的贤二随了弟子们的“贤”字辈,他呆萌好学,爱吃冰淇淋,比师父矮半头。那个戴着圆框眼镜、背着双手的师父就是学诚法师。学诚法师的几十万微博粉丝就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追漫画。他的赠客礼品中也少不了贤二的身影,记者就有一本名为《贤二佛历》的2016年台历——看多了贤二漫画,又觉得学诚法师骨子里是一位“萌”和尚。

与佛教有因缘的三大菩提子(环球人物十年十人)(3)

2015年10月,“贤二机器僧”问世。

时光荏苒,2016年见到学诚法师时,《环球人物》一行有两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像师和一名摄影师。记者对学诚法师说:“我们今天来的也是一个团队了!”学诚法师以笑作答。他的团队又先人一步,增加了一个机器人——“贤二机器僧”。它身高50厘米,由龙泉寺的法师、居士、志愿者和人工智能专家共同制作,诞生于2015年10月,能自行和人对话。如果有人拍它的头,它会说:“你再打我,我就告诉师父去!”它还能回答一些佛教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学习的问题也略知一二。看着“贤二机器僧”,记者想起了苏轼与佛印和尚的典故:不管东坡大学士如何才高八斗,佛印和尚总能“佛高一尺”。

“庙不在大,有法则灵;寺不在名,有人则兴”

龙泉寺有当下名寺中少见的静谧气氛。第一次去的人很容易把这归结为山路遥远,俗人和凡尘进入不易。其实,不在于路远,而在于僧人,他们明显比许多寺庙的僧人年轻、有学识。

学诚法师认为这是关键。“中国的出家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跟全体国民相比,整体文化素质是偏低的。出家人文化程度低,可能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就不深刻、不准确。再者,佛教出家人整体年龄偏大。岁数大的人出家以后,有很多习气不容易改,很多观念不容易变,也有很多家庭中的牵挂,可能还没来得及把后面的事情学会就老了、死了。而年轻、高学历的人出家后学个十年二十年,就能够投身广大的佛教事业。”

光有一个年轻的、高知的龙泉寺是不够的。龙泉寺办法会时,附近民宅总是住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因为庙里住不下。“中国需要300到500座龙泉寺,可现在离这个数量还差很远。你看台湾一个不大的岛,就有好多规模宏大的佛教道场,星云大师创办的佛光山就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圣地。”

学诚法师忧虑的僧团问题,牵连着佛教的凋零与复兴。

“文革”期间,古刹被毁,僧侣被迫还俗,佛学一片寂然。改革开放后,尚且健在的老一辈僧人和居士重扶大厦,重燃香火。他们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1980年,中国佛学院在幽静的北京法源寺里复校了。几年后,一个清瘦斯文的年轻僧人走进这里,他就是学诚。他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最早一批接受正式培养的佛学研究生。年轻与高知,始于他们。

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举办,几代僧人集体亮相。走上前台阐述论坛主题的,是99岁的本焕长老、80岁的一诚长老、87岁的香港觉光长老、79岁的台湾星云大师等,他们精通佛法,但年事已高,或拄杖而言,或由侍者搀扶;居于幕后操持论坛事务的,是39岁的学诚法师等人。老树与新芽,苍劲与蓬勃,一张后继有人的佛教传承图卷开始清晰。

经过整整10年的历练后,2015年4月,中佛协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49岁的学诚法师出任会长,47岁的明海法师等出任副会长。这是一次跨代际的交接班,“20后”“30后”长老将重担交给了“50后”“60后”僧人。

半年后,在无锡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面貌一新。学诚法师的开幕致辞,着重谈及信息技术:“古代需要万里跋涉、远渡重洋才能彼此见面的不同文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变得‘天涯若比邻’。佛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3个新媒体分论坛的议题为“佛教与互联网”“佛教与企业管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明”,关切的全是当代话题。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以一言浓缩了佛教的10年更替。他有一个外国朋友,名叫哈维·邹定,是美国ABC电视集团前副总裁、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法律顾问。哈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了解龙泉寺,他拍摄的纪录片《一个美国人眼中的龙泉寺》,用镜头充分表现了这种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他从千年的石桥上、银杏树下走过;推开门,看见年轻的僧人在制作动画片;晚钟敲响了,这些僧人关闭程序,又走进古朴佛殿的深处。

学诚法师很愿意与这些“洋弟子”打交道:“无论世界佛教论坛,还是面向世界的讲经交流活动,都说明这10年来,中国佛教正走在复兴路上。中华传统文化在复兴,佛教愿意积极探索现代复兴之路,并启发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复兴不是坦途。在最近一期的贤二漫画中,师父对贤二说:“房间要常开窗户,屋里才会有新鲜空气,接受灿烂的阳光,但开窗的同时,小偷和风沙也可能进来。”

与佛教有因缘的三大菩提子(环球人物十年十人)(4)

2016年2月,学诚法师微博发布的贤二系列漫画。

一切取决于开窗人的修炼。“庙不在大,有法则灵;寺不在名,有人则兴。寺庙可以小,但出家人的心胸要大,眼光要远,愿力要宏。从古至今,很多‘古刹’‘名寺’初建时都经历过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依靠着出家人坚定的信愿,‘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久而久之,就能赢得大众信赖,使寺庙得以兴盛,佛法得以弘扬,众生得以度化。佛教复兴,此为正途。”学诚法师说。

记者手记

下山时,记者问学诚法师:“10年前,您有没有想到,佛学会像今天这样热,几乎成为一门显学?”

学诚法师想了想,没有正面回答。“佛学的热,对应的是现代人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任何一个宗教都要面对这个时代的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在过去,温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现在则相反,是物质过剩而不是物质匮乏引起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个答案,让记者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句话:“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不抢眼、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是啊,一说起这10年,容易想到的是抗震,是奥运,是航母,是阅兵,是太空行走,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不起眼的地方,这10年还有另一个重大变化:人们的精神在寻找栖息的空间。它看上去静水微澜,实则潜移默运,日新其景,只会比大事件更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未来。

回想起来,房价、雾霾、食品安全、乡土凋敝,都是这10年的新兴热词;“中国人为什么浮躁”“道德为什么失守”,是这10年频频出现的追问。在大多数人不需要为物质发愁的时候,人们看见自己焦躁、迷茫的面孔。佛便在此时回到人们的视野中。“面对这样的信仰需求、文化召唤,佛教有责任也有潜力做出积极的回应与贡献。”

学诚法师说的“有潜力”大约在于,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意境,人们从小就熟悉,其中承载的有古典审美,有修心养性,有客旅乡愁,有史鉴兴亡。正如学诚法师所言,佛教复兴,其实是厚植它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佛教热”相似的“国学热”“史学热”,异曲同工,都指向传统文化的复兴,都是当代人向传统文化寻找精神层面的答案。就像哈维·邹定在龙泉寺纪录片里说的那句话,“你能穿过表象去挖掘真正的宝藏”。

龙泉寺内有信息中心,有机器人,还有日益增多的现代化僧房,这些都是学诚法师在这10年间带领弟子们新建的。唯有那座山门,栉风沐雨上千年后,依然保持着有些破旧的原貌。每次迈过山门那高高的门槛,都仿佛走向新的彼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