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

中秋专辑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

编者寄语:“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常说:一年一度中秋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今年中秋佳节到来的时候,《塔河文苑》以专辑的形式,相约编辑推出以中秋为题的这一期文学作品,表达我们作者、诗人与读者的互动情怀。

[散文方阵]

又到中秋月圆时

黄 荣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家人们和合美满、幸福团圆的大喜日子。可每到这个时节,心里总是有些惆怅、酸楚,总是记挂着一生两位都不能忘记的人——那就是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

2019年11月7日,我背上行囊,从云南水富市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一路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行程4000多公里来到阿拉尔,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

临走时,我去医院向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辞行。我知道,她有些不舍,但还是强忍着泪说:有你媳妇和弟妹们照顾我,你放心去吧,好好工作。一路上,我迷迷糊糊,魂不守舍,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是向往还是失落,是悲伤还是喜悦之情,涌上了我的心头。

夫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此刻,由于工作的调动因素,让我不能为病榻上的母亲尽孝,内心之中,自然有一种无法言喻的五味杂陈之感,自责与煎熬交错心头。然而,为了工作,我还是舍下了重病在身母亲,远走他乡。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3)

我是从云南昭通市选调到兵团的干部。当初报名参加选调时,心里就十分矛盾,一方面家有重病的老母亲,一方面又怀抱一腔热血,趁自己还未到垂老之年,想去更广阔的天地做一点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为西北的边疆建设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当时,我把内心矛盾的心情发在了微信朋友圈,朋友们鼓励我:自古忠孝难两全,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的老家是水富市一个偏远的贫困乡村,全国解放之初,祖父母、外祖父母因家境殷实,家底出身的成分自然被划为地主和富农之例。因此,作为地主子女,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没少受人欺负,与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时,同样的劳动强度下,挣得工分却比别人低,还经常要出许多莫名的义务工。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4)

父亲读过初中,做过代课教师,当过生产队的会计,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文化人了。他性格很温和,从不喜欢与人争长论短,颇有修养,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个“老好人”。母亲右手残疾,是3岁的时候摔到火塘里烧的,五指萎缩粘连。但她身残志不残,是一个十分勤劳和要强的人,干起农活来,四肢健全的人都不是她的对手。在集体生产队的时候,由于队里的粮食总产量有限,加之分配不公,我们家粮食不够吃,一年要断粮三个月,只有靠在外工作的大伯父和三伯父接济我们一家。还有时要到20公里外的高山地区借粮度日,来年再送还。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5)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政策的宽松条件下,我们一家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父亲和母亲甩开膀子大干特干。每天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喂食牲畜后,天还没亮就下地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随便带点饭食就对付过去,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承包责任地不够种,就拓展荒地,惹得左邻右舍都惊诧不已,母亲成了村里公认的女能人。从此以后,我们一家就再也没有饿肚子的日子了,家里的粮食每年都要剩余几千斤。

父母都是十分坚强的人,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能把我们六姊妹拉扯大,还能把我们送进学校读书,着实不容易。他们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艰辛,吃过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也因此落下了一身病痛。

所幸的是,我们几姊妹也还算争气,承袭了父母勤劳的优点。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温饱不愁,有能力把二老从农村接到城里来生活,想让他们过上安度晚年的生活。可是,岁月就是这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过几年安稳日子,父亲因肺部严重感染,于2014年早早就离开了我们,享年71岁。父亲的离去,让我非常自责,责怪自己没有及时发现父亲疾病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到大医院救治,悔之乃晚矣。此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都几乎沉沦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6)

在向父亲的遗体告别时,我在心中向父亲保证:一定照顾好母亲。可谁又能想到,时隔六年之后,母亲还是因心脏病不治也随之而去。母亲在病床上苦苦挣扎了一年多,其间,我曾请公休假回去照顾了她仅十多天,其余时间,都是弟妹们照顾。在心中我是特别感激我的弟妹们!

新疆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兵团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地处南疆的阿拉尔有着广袤的大地和不一样的风情,令人向往。这里是三五九旅的传人之地,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神圣的职责使命。作为选调干部,我们定当加倍努力,奉献青春,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的厚爱。当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插曲,但这些都不足挂齿,因为我继承了父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点点磨难难不倒。我坚信,这世上就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趟不过的河。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7)

又到中秋月圆时。当我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似父母在天堂向我微笑,对我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宽容与理解的。在灵通的心头中,我隐痛的思念才有了一丝丝的宽慰。

举杯邀明月,对影敬双亲。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啊!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8)

中秋秩事

李永红

每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想到很多很多生命中的故事。“每到中秋月圆时,乡愁起伏涌心田。”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至今已历史悠久。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在我们的记忆中,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其中有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9)

“八月十五月儿明,爸妈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块情呀......。”从我记事的那一天起,过中秋成了我每年都很期盼的节日。

尽管那时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但每年的中秋前夕,母亲早早地就起来准备,让父亲背上20斤糯稻谷去打糯米,以备中秋节这天打糍粑用。然后,把做糍粑的花生、芝麻、黄豆等食材配料拿出来。花生、芝麻、黄豆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花生只需要把它剥出来就可以了。于是,妈妈便把剥花生的任务交给了大哥、二哥。看着他们在忙乎着剥花生,我也跟着他们拿起花生剥起来。干花生壳硬,那时还小的我,双手拿着花生使劲捏,小脸都绷得通红,才总算捏开了一个。二哥看到我很吃力的样子,笑着说“妹妹,你还小,手上没劲,就不要剥了,玩去吧”。

八月十四吃过晚饭,母亲就忙着煮猪食,说是第二天要打糍粑,太忙就没空煮猪食。煮完猪食,我看到母亲在厨房拿出糯米淘好之后放到盆子里浸泡着,我问母亲,为什么糯米要泡?她笑着回答我:“泡过的糯米蒸出来打的糍粑才会黏,才够糯啊。“夜深了,母亲催促我:”乖,快去睡觉吧,明天就有糍粑吃了”我赶紧笑着跑去房间睡觉去了。

第二天是八月十五。这天,母亲大清早就开始忙活开了。她把稀饭熬好、盛好之后,端到桌子上,才喊我们赶快起床吃早饭。父亲吃好饭,扛起锄头就去下地干农活,临走时还和母亲说,他会早点回来打糍粑的。早饭吃好后,母亲以最快的速度,提起昨晚煮好的两桶猪食,把猪喂好。并把鸡圈里的鸡,全部放出鸡舍,赶出院子让它们去觅食。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0)

接下来,母亲就开始洗锅、舀水,放上大蒸笼,把洗好、泡好的糯米放到了蒸笼上,盖好盖子,还在盖子四周围上了打湿的笼布。一切准备妥当之的后,她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告诉我,蒸糯米饭时间长,这样做是不让它跑气,糯米饭蒸起来熟得快。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母亲的话点了点头,趁着蒸糯米饭的时间,母亲也没停歇,把另一口锅洗干净,把火点着,拿出准备好的花生、芝麻、黄豆,一样一样分开炒起来,还不时关注着蒸糯米饭那边的灶火情况。

听着母亲翻动锅铲“嚓、嚓”翻炒的声音,厨房里很快飘溢出了炒花生的香味。我积极地跑到灶前,拿着柴火准备往灶里添加时,母亲连忙说,“不能狠往灶里添柴火,炒花生要小火慢炒,火大了会炒焦的,你去蒸糯米饭的灶里添把柴火吧。”一听到母亲的发话,我高兴极了,终于可以帮上母亲的忙了,乐滋滋地跑到另一个灶头口添起了柴火。

母亲把炒好的花生、芝麻、黄豆放在石磨里,碾碎后装进盆子里,然后,舀出一碗,把白砂糖放了水的碗中搅拌均匀,就完成了吃糍粑的粉料。两小时后,糯米饭也蒸好了 ,母亲把打糍粑的石臼冲洗干净并擦干后,又把打糍粑的两个棒槌擦得也很干净,等着父亲干活回家后就开始打糍粑了。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1)

我跑到院子的门口外,张望着父亲干活的那条路。过了好一阵子,终于看到父亲扛着锄头回来了,我小跑着前去迎接父亲,拉着他那宽大粗糙的手说:“爸,糯米饭蒸好了,就等你回来打糍粑了”。

母亲看到父亲回来了,才开始拿掉蒸笼周围的笼布,掀开锅盖,浓郁的米饭香,顿时飘满了整间厨房。我吸了吸鼻子,糯米饭真香啊!由于厨房比较狭窄,为了方便打糍粑,于是父亲把石臼搬到了堂屋,母亲把糯米饭用锅铲快速地铲到盆子里,端到堂屋倒进了石臼里,一场打糍粑的拉锯赛正式开始。

只见父亲、母亲手拿棒槌,一人一下,很有节奏开始使劲擂着糯米饭,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嘿哈、嘿哈”的声音。我和大哥、二哥围在旁边干着急,既帮不上忙也使不上劲,也只有跟着一起喊着“黑哈、黑哈”口号给他们加油。不一会儿,父亲和母亲头上就开始冒汗了,但仍一下接一下不停地锤打着糍粑。

锤打糍粑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诀窍,不但需要巧劲,还需要绵劲,就是我们常说的韧劲。棒槌下力的角度也有讲究,是与石臼斜对而下,一般握棒槌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这样右手更有力道。打一下是一下,打上一阵还要用棒槌把石臼里的糯米饭翻转一下继续打,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才会更黏。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2)

看到父母满头大汗,我说,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打。母亲却说了一句,“热糍粑、冷粽子,不能停!”打糍粑的过程不能休息,要一鼓作气把它打好,不然糯米饭凉了,就打不到一起了。当时我听得有点懵懵懂懂,后来才知道,母亲说的是糍粑是热得好吃,粽子是凉的好吃。就像我们平时干工作一样,不要拖拖拉拉,要雷厉风行、一鼓作气把工作任务完成。

石臼里的糯米在父母的“黑哈”声中彻底黏到了一起,早已看不到米饭粒的影子了。母亲舀了一碗水,放在石臼边的凳子上,把手打湿,就开始揪糍粑,每人碗里两个糍粑。我人小,母亲就给我揪了两个小一点的糍粑,撒上前面做好的花生芝麻糖粉料,一家五口围着在桌子上,开始吃糍粑。

白白的糍粑,撒上黄色的花生芝麻白糖粉料,黄白相间,还冒着热气。咬上一口,香甜软糯,花生香、芝麻香、黄豆香掺和着糯米香,越吃越香,大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地升上了天空,把院落照得如白天一般。我们搬出长条凳放在院子里,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开启了赏月聊天的美好时光。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3)

我家住的院子名叫吴家院子,有9户人家,只有我家和林家是外姓,其余人家都姓吴。大人小孩加起来共有六十余人,这一天大家都聚集在院子里赏月聊天,小孩们在你追我赶嬉笑玩耍。父亲还给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勾起了我对月亮故事的无限遐想,还不时望着月亮,希望能看到传说中的那位嫦娥仙女和玉兔。

每年中秋,母亲在打糍粑的同时,也会做干糍粑。首先把簸箕里撒上一层面粉,再把糍粑做成盘子形状大的圆糍粑,放在簸箕里晾干起来。干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可以切成片,油炸后沾花生芝麻糖粉料吃,或沾麻辣料粉吃,也可以切成小方块煮元宵或荷包蛋,放上白砂糖吃。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4)

长大后我远离故土来到新疆,有两年没吃到父母打的糍粑了,只能在商店买上两个月饼来吃,但思念之中总能感受到父亲母亲那打糍粑的乡愁之味。

1991年冬,父母也来到了新疆,从此,每年的中秋,我又吃上了爸妈打的糍粑了。虽然新疆没有石臼、棒槌,母亲就用不锈钢盆代替了石臼,用擀面杖代替了棒槌。爸妈打的糍粑还是那么黏糯,做的花生芝麻粉料,还是那么香甜。不同以往的是,我也加入了打糍粑的队伍,和爸妈一起度过了打糍粑、吃糍粑,一起赏月的美好幸福时光。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初唐时期,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节活动,而宋朝时期是我国中秋节活动比较盛行的时期。而在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地位已经与春节的地位没有什么区别了。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也会过中秋节,在华人华侨的主要聚集区,中秋节的气息也是很明显的。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5)

古代诗人对中秋节的描述更是妙笔生花、诗意绵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水家”等经典诗句,抒发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不同情怀。一年一度中秋至,阖家团圆品月饼,携手漫步赏明月,共叙相思家国情。

昨日去连队看望母亲,谈起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母亲说,虽然父亲去世十五年了,但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买点糯米回来打打糍粑吧。圆圆的糍粑、圆圆的月饼,圆圆的明月,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的中秋节除了打糍粑,母亲还要做上一桌子可口的菜,主食那依然是我们喜爱的糍粑哟,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6)

那个难忘的中秋

石美辉

1995年9月9日,白露过后的第二天,是我来新疆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一天,天色微曦,连队的高音喇叭先播放一段《歌唱祖国》的歌曲之后,连队的老军垦人段连长开始布置工作:“今天是中秋节,按照法定我们应该休息一天。但是,我们是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我们要以特殊的形式,用特殊的感情,来表达我们今年中秋喜庆团圆的日子。今天上午集体劳动,去突击拾洼道地的棉花,准备提前两个小时收工。连队经过团领导批准,今年每个职工发放一公斤月饼,一公斤清油,作为节日礼物。下班后自行到服务站领取。祝大家中秋节愉快。”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7)

那一年,连队的中秋节别有一番风味。铁牛拖拉机或者东方红拖拉机拉着长长的拖斗,冒着黑烟,在连队花场与地号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跑。花场的花垛,堆得像几座雪山。花场里挨挨挤挤地堆着一大片。一堆堆的小花堆,一群男女职工在翻晒带露水的棉花。大家挑出青叶、花壳子、叶梗子、毛发等杂质与渣子。

磅秤边,棉花包排成行,人们排着队过磅。过好磅的人们匆匆忙忙地扛着棉花包上大垛。小伙对劳动中的姑娘说:“我来扛,你帮我上肩。”姑娘的手帮衬一下,小伙子奋力将棉包甩上了肩,姑娘顶着花包的角,一路小跑跟到垛子的顶端,才放下花包。姑娘关切的地问:“累不累呀?”小伙喘着粗气,摇摇头说:“不累。”“你骗人。”交完花,小伙子呼唤着姑娘,骑上乌龟头的250 ,一溜烟地去领月饼去了。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从花垛的上空飘荡到花场上空,飘荡到整个连队的上空。劳动中产生爱情,劳动中丰富生活,劳动中创造未来。连队小院的巷道里,四处飘出月饼的味道,特别好闻,那是一种充满了“中秋”的味道。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8)

我交完花之后,来到连队的服务站,领到了属于我的中秋礼物。领礼物的人很多,人们特别高兴。负责登记领取礼物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军垦,叫余成志,江苏盱眙人。

他说,62年开垦这片土地时,中秋节是集体过的,是他特别难忘的一次过中秋节。那时,这里全是地窝子,没有房子,大伙集体开伙。指导员是老红军张思恩。中秋节那天,他说:“同志们,这段时间大家开荒都累了。我们就休息一天。但是,我们还要向共和国献一份礼——就是去挖甘草。因为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甘草膏,我们有义务向国家提供,没有挖甘草的数量任务,能献多少是多少,各显其能。晚上,八点准时开饭,不要错过了。”

余成志和他的同乡在地窝子里的床上躺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事可干,就拎起坎土曼,来到河沟边,挖起甘草来。半晌去的,中午没有休息,挖了满满一独轮车,120多公斤。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19)

金黄的甘草根,根根有指头粗,出膏率最好。指导员一高兴,表扬他们两个为国家献礼献得多。这时的他俩已经饥肠辘辘,刚好遇到连队开饭。他俩吃了三大碗的红烧肉,五个馍馍。饱吃了一顿之后,每人去领了一斤香甜的月饼。现在说起那年过的中秋节,他还在抿嘴回味那年头的中秋味。

那时的老军垦们,个个讲奉献,事事讲风格,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榜样。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0)

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不仅数量多,而且花样多。就是平时,超市里大大小小月饼都是成堆成堆的。买回来,就是吃不出原来的月饼味,缺少了中秋味。

是不是在劳动中也能产生浓厚的中秋味呢?我在这样想。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1)

孩提时的月圆之夜

吕斌

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

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

------- 唐·戎昱《八月十五日》

皓月当空,群星闪耀,又一个中秋节来临了,阖家欢乐相聚在月下良宵佳辰的日子。

八月十五的月亮,如同焙熟的月饼,高高悬挂在天空中,散发着清香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宇宙,沁透大地的每个细胞。

这一天,天边的月亮慢慢升起,亮的有些耀眼,看不清那皎白的面孔,不时又躲进云层的后面。那羞涩的表情让人想入非非。它时隐时现,与人类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如同一道难解的谜团,在遐想中放飞心绪。

我在月光下走着,举头望着明月,高高的双手举起了月亮,那种空灵的心境显得多么柔情似水,妩媚百千。只有读懂了圆月心情,你才有这样的感受。

望着圆月当空时,我想起了今天是月圆团聚的日子,是思念亲人的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孩提时代都耳熟能详的句子。这让我想起了吃月饼的日子。

小时候,都盼着中秋节到来,但并不懂得中秋节的意思,心里想的是能吃上月饼。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块月饼,是那个年代的每个孩子们最大的奢望。每逢中秋节来临,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买上些月饼,满足孩子的愿望。虽说那时的月饼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品种繁多,都是团场加工厂或自己加工的,看起来都比较粗糙,没有什么品相,甚至有的像石头那么地硬,那也是孩子们心中最好的佳品。

当时,月饼有五仁的、有酥皮的,还有豆沙的。尤其吃酥皮的月饼,却格外得小心,生怕掉下一丁点儿皮,双手捧着,一点一点地吃着。那酥皮吃到嘴里是那么的酥脆,那么的香甜,入嘴即化。正如古人所说的“屑面轻匀,搓酥滑润。”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

还有那五仁月饼中的青红丝,也很受小孩子的追捧,那红的是那么猩红,那青的犹如翡翠,泾渭分明。小孩们总是舍不得吃,放在一边欣赏着,或拿上一根青丝或红丝细细地品尝着。为什么会这样地做呢?现在,我明白了,那青红丝连着亲人的血脉,是维系着思念亲人们的纽带。

随着年龄的增大,似乎对月饼没有孩时那么钟爱了。也许因为肠胃不好,对月饼的那种甜腻,有些接受不了。可每逢中秋节,虽然忘不了孩提的味道,却更加珍惜祖宗留下的传统,尤其是更加思念已故的亲人。时常想,他们远去的地方有月饼吗?在那个地方能看到皎月吗?这种追问在时常撞击着我的心灵。

也许是我对中秋节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解读,思维的方式已不仅停留在简单的吃块月饼上,而是感受了中秋节的内涵。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期,这时,每个生命的个体,像熟玉米似的在平静与安祥中等待收获。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生命之怀里满注着多少不同的酒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窗外好一片月色,洒进窗内,新鲜又明亮。我无暇欣赏皓月的姣美,心里不停地泛出酸酸的楚痛,眼睛“扑簌、扑簌”地流下了思念亲人的泪水,心里默默地思念与祈祷着远逝的父母:你们在天堂好吗?孩儿想念你们了。

这个中秋对我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2)

月圆中秋

罗钟莉

古往今来,中秋节都意味着国泰民安、磕家团圆。古代诗人苏轼为其吟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光照亮了每一处,为在外漂泊的人们寄去了无尽的思念,月光是最纯粹的、最美好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情怀语境。

我们家每年得过中秋,都是平凡人的平常事。平常家庭自然也平常人的故事:每年中秋的前一天,我们都会带我去当地的超市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最关键的就是买月饼,每次买得最多的就是五仁馅的月饼。因为我的“母亲大人”非常喜欢,其次是我最爱的冰皮月饼,当然酒也是必需品,因为家中有一“酒鬼”。在这样的平常中又处处透露着温馨平和之家的气氛。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3)

在中秋当天,我们家与舅母一道,开车前往外婆外公的家中共度中秋佳节。到了外婆外公家之后,作为家中主内的母亲与舅母,相互配合默契,熟练洗净食材,舅母在打下手,而父亲会展示他的拿手好菜,我则带着弟弟妹妹去枣树地中闲逛。

中秋时节的树叶,开始有些发黄了,但枣儿的色泽诱人。挂在树枝上就像密密麻麻的珍珠,紧紧地挨在一起。旁边有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当一阵清爽的秋风拂面,河面泛起层层的涟漪,岸上的柳树翩翩起舞,仿佛炫耀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段。虽不似春天那般嫩绿,却有另一番风味。到了饭点,准备开饭时,在餐桌上,我们做小辈的,主动向长辈表达节日的祝福,生活不能少了仪式感。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4)

当我们忙碌了一天之后,身体放松下来的时候,拿出手机向在外求学的哥哥拨打视频电话,向他表达我们对他的思念,嘱咐他在学校要照顾好自己等话语,然后,再打电话给远方工作的舅舅,希望他一个人过节,在外对自己好一点,多注意身体,有时间多回家看看。

到了夜晚,我和父亲母亲吃着月饼、喝着果汁,坐在沙发上观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当深夜十二点一到,我拿了手机,拍下夜空中圆圆的月亮图片,发给远方的朋友,送去我对他的思念。希望以后的岁月中,年年景不改,岁岁人常在。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5)

中秋是一抹淡淡的乡愁

张勇 焦银涛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单向行驶的季节列车,停靠在一个叫中秋的站台。我的情怀在这一刻起,拉开了思绪。

小的时候,中秋是我一年里甜蜜的盼头。每到中秋,连队会给每个职工家庭发月饼和鱼。那时中秋也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父母在两个连队分别承包了棉花与蓖麻地。为了尽快与父母过节团圆,姐姐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回家,一路上,连路途中的风都感到是那样的清新而欢快。

那时的中秋,与我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是一生中最甜美的回忆。妈妈做上我们认为最好吃的饭菜,其实就是蒸一锅馒头,炖上几条鱼。但是在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称得上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了。

长大后,中秋是我回家最真切的理由。在我的记忆里,团圆是月饼最好的馅,中秋就是青春的岁月,在我的生命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求学的路上,每到中秋学校都会放假。当上完最后一节课,我们会欢呼雀跃,匆匆忙忙赶在回家的路上。那条熟悉而简易的路,那个朴素而醇厚的连队,即使奔波、即使劳累,那份回家的欣喜和欢乐洋溢在脸上、甜蜜在心里。想着爸爸妈妈的笑脸,想着又可以见到姐姐,想着姐姐的疼爱,一种温暖总是包围着我。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6)

成家后,中秋是一抹淡淡的乡愁。在我心里,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中秋想起那个家,怎么就越发显得深爱,一想到家的中秋时难免会有一种热泪盈眶之感。自从有了自己温馨的家,一想到中秋与父母一起团圆机会少了,陪伴父母承欢膝下的岁月少了,再也没有那种与姐姐一起打闹玩耍的时光了,心中自然就多了一丝惦念,一份牵挂。但每当中秋节前夕,我还是要回家一趟去看看老人,看看院子里父母亲手种植的各种蔬菜,那棵几十年常青的枣树,那缸清澈的井水,还有那间历经风雨依然厚重的老屋,把对家的感觉追溯一番,以解心头的空旷。家就像牵着风筝的线,牵着游子的手,无论走到哪里,心都不会远离!

如今,中秋是一轮明月,分隔天山南北。我在这头,家在那头。幸得月下圆满,家在当下。放眼望,平分秋色一轮满,常伴塔河千里明;心顾盼,中秋清香满人间。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7)

[诗歌方阵]

回家的路

封生华

黄沙漫天,山路弯弯

这是我最初从西北回到南方的路

那时的母亲

总是在门前的苦珠树下

陪着天上的星月

等着父亲扬着火把

深一脚,浅一脚

接回我行走在异乡的身影

团聚在充满温馨的小木屋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8)

如今,回家的路

再不用坐汽车到乌鲁木齐

再不用坐绿皮火车回湖南

我可以直接从阿拉尔坐飞机

几小时就能飞回到家了

我感到此生在大漠深处工作

疆内与疆外并不遥远了

但每当月圆中秋的时候

从月初到十五我一直在思念

那样的岁月,那样的时光

那样曲折而颠簸的回家路

虽然漫长而又幸福

因为那灵魂驱动的思念

那是父亲母亲盼儿的期望

让我一想到就会泪流满面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29)

回家的路啊,虽然越走越快

越走越宽,时间的距离越来越短

但有一种失落,时常袭击我的心头

那是我再也见不到离我而去的父亲

再也不能与父亲相叙家事心事天下事

而现在的我,只能在梦中与他相见

中秋的故事,只能让我在回忆中

去感受家的往事,家的心绪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30)

中秋相思调

翔 鹰

化不开的浓情与蜜意

借着一缕月光半盏茶思

煮成一壶陈年老窖,一饮而下

在那首“每逢佳节倍思亲”

字正腔圆的诗语中里

打诨插科,谛解一世的风情

静对月夜明里的相思意

将生命的酒樽,举过头顶

敬天敬地

敬远去的故人与岁月

于无声处,啜饮一江西月

将眉间心语,铺展开来

将那些婉约其辞的心哟

独白成浩然的衷肠絮语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31)

中秋思母

洪 洪

今夜无月

仲秋没有母亲在身边

没有了母亲的笑容

没有了暖暖的色彩

远方的托木尔峰

那是仰望天际的缥缈

思念早已成了我的信仰

其实远离母亲二十载

那永藏在心灵深处的泪水

与我一起流浪

让流浪成为了一种习惯

而母亲的影像一直让我望月长叹

这个中秋节,我又回不去了

只能向远方,流露心中的歉意

塔河文化春节专辑(来自塔里木塔河文苑)(32)

遥望中秋

哈辰

(一)

白露未至望中秋,

今日不与旧年同。

旧年家人齐望月,

今日隔海看星空。

(二)

原念逢节恐思亲,

恰遇忘年邀同庆。

几十华人同赴宴,

远亲近邻共安心。

(三)

岁已不惑常自勉,

桀骜之心似少年。

待到十五中秋夜,

不知月亮在哪边。

(——2022.9.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