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毛选教我们如何成事(毛选实践论首先)

解读毛选教我们如何成事(毛选实践论首先)(1)

重读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快要读完第三卷了,但是对第一卷中一篇文章理解不透彻的遗憾一直在脑中盘旋,索性停下第三卷,拿出第一卷将此文章再重新读上几遍。

这篇文章,就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为论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著的《实践论》

《实践论》确实是一篇了不起的经典文章,这并非空虚的吹捧。只要读过这篇文章、读懂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不深感倾佩的。

交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1937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重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还很艰巨,加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已经开始了侵略战争。内忧外患之际,党内还存在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毛泽东为纠正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写了这篇文章。

解读毛选教我们如何成事(毛选实践论首先)(2)

“打工人”都应该读读此文

文章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讲的是认识问题,第二个部分主要讲的是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问题。根据学习的情况,先分析一下文章中关于“认识问题”的部分。

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关键点:

1.“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这句话讲的非常透彻,是不是真理不是看是由谁说的,而是要经过社会的实践去检验的。所以,后来伟大的总设计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有“真理”这样的东西呢?原来,“真理”开始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是我们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修正才形成的。

这个最开始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观认识,而不是别的认识,更谈不上客观认识(理性认识)

因为,这是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就是说我们首先看见的、听见的和感觉到的一定是我们能看见的、能听见的和能感觉到的,就像好面前有一堵墙,我们只能看见墙,而不可能一眼就看见这堵墙的内部结构以及墙后面的东西。

要想看见墙的内部结构和墙后面的东西,那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甚至是把墙“砸开”之后了。

如果说看见了墙是感性认识,那么能够了解墙的内部结构以及推测出墙后面的东西,那就是理性认识了。

我说的肯定没有伟人说得好,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了“概念”和“感觉”的名词,并指出感觉就是感性的认识,而概念“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顺着这个概念往下——

解读毛选教我们如何成事(毛选实践论首先)(3)

不做做笔记,总感觉少点啥

2.“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对事物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就要综合这些感性认识的片段,有可能会产生概念,紧接着产生判断,甚至开始了推理,这样就进入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我自己的体会是:从感知的现象到抓住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是从表面的认识到深层次认识的过程。比如,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的,就不能只听他在说些什么,而是要让他承担几项具体的任务,分析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去综合地讨论和判断这个人是否靠谱。

还比如,相亲。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相亲的时候拿不准对方到底是什么情况?因为,只是看外表、看颜值、看收入是难以了解清楚的,需要通过不断地交谈以确定对方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通过具体的约会——千万不要只是局限于吃饭、看电影,这样简单的项目是很难了解一个人的,不妨多有些户外的活动、集体的活动,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去了解相亲对象,也会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你们彼此是否真正精神契合、灵魂匹配、身体相适合。

另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比较累的。因为这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将所有因素统起来再分析的过程,是颇费神思的。就像在综合部门工作的人总是比较辛苦的,因为综合部门的岗位就决定着你要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再进行分析加工,费时费力肯定不言而喻。

所以,为什么人们常常因为感性认识而做了错误的决定,是因为理性认识并不与生俱来。就像很多人面对工作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总是喜欢说一句”我懒得去想“,但往往这种懒得去想的人,工作生活甚至人生路上的问题麻烦就要比勤于思考的人多一点。

再扯一句古语,叫“贵人不顶重发”。开始时不明白,后来查查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实践论》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论述,就大概明白了,而且还觉得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解读毛选教我们如何成事(毛选实践论首先)(4)

继续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的书写写画画无妨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话就说的非常妙了,瞬间就明白了上学那会为什么老师总是强调:学习不要死记硬背,要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知识点才真正能记得住的

因为,感觉解决的只是现象问题,而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所以,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就要去接触它;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去分析研究它

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都离不开实践,这里的接触就是实践,分析研究也是实践。

关于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学习认识,准备在下篇文章中向大家汇报。还有非常有意思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是怎么做到的?以及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这真仅仅是孔明聪慧过人的缘故么?

下次再谈吧。

每天都学一点毛选的文章,每天都能有一点新的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