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什么让梨无人不晓(孔融不过就是在家里让了个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后汉书》中,“(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来通过历代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的广泛传播,“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孔融为什么让梨无人不晓(孔融不过就是在家里让了个梨)(1)

(孔融让梨)

那么,“孔融让梨”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为什么其知名度会那么高呢?我试着来分析一下。第一,“孔融让梨”这件事,看起来小,其实不小。

为什么说“孔融让梨”其实不是小事呢?因为“取大弃小”乃是人的本性,尤其对一个小孩来说,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了,若是大人经常对他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也不算什么。不过,从“大人问其故”来看,应该是大人没有教过他这样。而大人没教过,他竟然能这样做,这尤其是难能可贵的。

说这件事不是小事,还在于这里涉及到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儒家学派的两大重要弟子——孟子和荀子,还就“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问题展开过讨论,后世也为此争论不休。但人们普遍地认为,荀子的“人性恶”更有道理一些。而“孔融让梨”这件事,却是“人性善”的最好注解,所以尤其难能可贵。

孔融为什么让梨无人不晓(孔融不过就是在家里让了个梨)(2)

(孔子画像)

第二,孔融的身份特殊,其小时候所做的这件事,意义重大。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孙。

我们知道,孔子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因而,从汉朝开始,孔子的后人,就在后世历朝历代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汉高祖曾封孔子第8世孙为奉祀君,此后一直封祀不断。从宋朝开始,孔子的嫡长子孙,又被封为奉圣公、衍圣公,一直到民国,才取消这个封号。

既然历代尊奉儒学,因此,孔子后人的言行,就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儒学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国学”,而且还是“家学”。“孔融让梨”这件事,可以说是对儒学最为生动和直接的注解,因为会受到广泛关注。

孔融为什么让梨无人不晓(孔融不过就是在家里让了个梨)(3)

(董仲舒画像)

第三,“孔融让梨”在当时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个乱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不能各安本分,农民不像农民的样子,要举旗造反。诸侯大臣不像诸侯大臣的样子,要僭越皇位。皇帝不像皇帝的样子,荒淫误国。而“孔融让梨”的价值,就在于这事体现了一种顺守本分的思想。孔融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子要求“克己复礼”,董仲舒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孔融觉得小儿该食小梨。如果天下人都能像孔融一样,各安本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天下大乱的情况了。

不光是东汉末年,后世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孔融让梨”的事,不仅当时意义重大,后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融为什么让梨无人不晓(孔融不过就是在家里让了个梨)(4)

(曹操)

第四,孔融后来因为“不孝”被曹操杀掉,让“孔融让梨”之名更大。孔融最后是被曹操杀掉的,罪名主要是,他说父母对儿女并没有啥恩情。父亲不过是情欲发作的一个结果,母亲不过是一个容器罢了。因此,子女也没有必要对父母孝道。

但是,据鲁迅先生分析,孔融这样说,其实是他对时人不遵礼法,不安本分的一种“怒其不争”的表现,尤其是对曹操僭越皇位的不满。也就是说,是一种反讽,是一种“曲意”的表达,并非他的本心。

不管是怎么回事,总之这反常的表现,又反过去让他小时候“让梨”这件事,变得更加有名。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