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稔我是谁我从哪来(念稔059)

大稔,◆大豐收○《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四年》:“是歲,天下大稔,流離者咸歸鄉里”○[清][昭槤]《嘯亭續錄‧親禱》:“次夕,澍雨普被,歲仍大稔”,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念稔我是谁我从哪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念稔我是谁我从哪来(念稔059)

念稔我是谁我从哪来

大稔,◆大豐收。○《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四年》:“是歲,天下大稔,流離者咸歸鄉里。”○[清][昭槤]《嘯亭續錄‧親禱》:“次夕,澍雨普被,歲仍大稔。”

登稔,◆五穀豐收。○《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周書‧蘇綽傳》:“比年稍登稔,徭賦差輕,衣食不切,則教化可脩矣。”○[宋][曾鞏]《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田疇之間,連獲登稔。”

多歷年稔(多历年稔),◆謂歷時久長。○[南朝][梁武帝]《責賀琛敕》:“我自除公宴不食國家之食,多歷年稔。”

惡稔(恶稔),◆猶言惡貫滿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奮其武怒,總其罪人,懲其惡稔之時,顯其貫盈之數。”○[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清][毛祥麟]《對山餘墨‧某公子》:“今聞汝父子惡稔已極,特來除之。”參見“惡貫滿盈”。

惡稔貫盈,◆犹恶贯满盈。○《梁书·侯景传》:“直以鼎湖上征,六龍晏駕;干戈暫止,九伐未申。而惡稔貫盈,元凶殞斃,弟洋繼逆,續長亂階。”○《明史·李应昇传》:“臣爲陛下計,莫如聽忠賢引退,以全其命;爲忠賢計,亦莫若早自引決,以乞帷蓋之恩。不然惡稔貫盈,他日欲保首領,不可得矣。”

惡稔禍盈,◆见“惡積禍盈”。

惡稔罪盈,◆见“惡盈罪稔”。

惡盈罪稔,◆亦作“惡稔罪盈”。长期犯罪作恶,罪大恶极。○《魏书·陆叡传》:“今蕭鸞盜有名目,竊據江左,惡盈罪稔,天下棄之。”○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

豐稔(丰稔),◆1.猶豐熟。○《後漢書‧法雄傳》:“在郡數歲,歲常豐稔。”○[李賢]注:“稔,熟也。”○[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年穀豐稔,百姓安樂。”○[清][曾國藩]《復吳南屏書》:“雨澤霑足,歲事可望豐稔。”○[汪立波]《“豹子”連長》:“豐稔的秋收也開始了。”◆2.富足。○《晉書‧李特載記》:“[蜀]有倉儲,人復豐稔,宜令就食。”

貫盈惡稔(贯盈恶稔),◆猶言惡貫滿盈。○《隋書‧煬帝紀下》:“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非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

禍稔惡積(祸稔恶积),◆猶言禍盈惡稔。謂長期作惡犯罪,罪惡深重。○[明][劉基]《郁離子‧靈丘丈人》:“至于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

禍盈惡稔(祸盈恶稔),◆猶言罪惡累累。稔,喻積久。○《周書‧武帝紀下》:“既禍盈惡稔,眾叛親離,不有一戎,何以大定。”

積稔(积稔),◆猶積年。○《晉書‧羊祜傳》:“履謙積稔,晚節不遂,此遠近所以為之感痛者也。”○《周書‧晉蕩公護傳》:“今大[齊]聖德遠被,特降鴻慈,既許歸吾於汝,又聽先致音耗,積稔長悲,豁然獲展。”○[唐][司空圖]《月下留丹灶》詩序:“[邵陽]某縣人,或聞其山實異,齋禱積稔,果有蹈空而至者,涉筆附楹,久之乃罷去。”○《舊唐書‧元行沖傳》:“其有注移往說,理變新文,務加搜窮,積稔方畢。”參見“積年”。

來稔(来稔),◆來年。○《魏書‧世宗紀》:“﹝[正始]元年﹞九月丙午,詔緣[淮]南北所在鎮戍,皆令及秋播麥,春種粟稻……比及來稔,令公私俱濟也。”

累稔,◆累年。○《南史‧謝莊傳》:“[黃霸]蒞[潁川]累稔,[杜畿]居[河東]歷載。”○《南史‧昭明太子統傳》:“雖復累稔所用,意尚未安。”

歷稔(历稔),◆歷年。○[南朝][梁][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詩:“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唐][王維]《別綦毋潛》詩:“端笏[明光宮],歷稔朝雲陛。”○《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六年》:“陛下雖降明詔,賞不移時,然將士之勳,歷稔不決。”○[胡三省]注:“歷稔,猶言歷年。一年五穀一稔,故以年為稔。”

連稔(连稔),◆連年豐收。○[清][厲鶚]《五月二十五日艮山門外晚眺》詩:“試歌[元豐]歲連稔,姓氏何必聞鄉閭。”

民和年稔,◆猶言民樂年豐。○《後漢書‧桓帝紀》:“幸賴股肱禦侮之助,殘醜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

年稔,◆年歲。○[南朝][宋][謝靈運]《曇隆法師誄》:“加以巧乘騎,解絲竹,沫絕景於康衢,弄絃管於華肆者,非徒經旬涉朔,彌歷年稔而已。”○《南齊書‧明帝紀》:“往因時康,崇建庠序,屯虞薦有,權從省廢,謳誦寂寥,倏移年稔,永言古昔,無忘旰昃。”

期稔,◆一年。稔,古代穀物一年一熟,因稱年為稔。○《陳書‧廢帝紀》:“且費引金帛,令充椒閫,內府中藏,軍備國儲,未盈期稔,皆已空竭。”

窮稔(穷稔),◆農曆十二月的別稱。○《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秋稔,◆秋季的收成。○《魏書‧肅宗紀》:“致令炎旱頻歲,嘉雨弗洽,百稼燋萎,晚種未下,將成災年,秋稔莫覬。”○[元][方回]《次韻仇仁近有懷見寄》:“秋稔粥饘猶可繼,夜涼燈火已堪親。”○[元]《浮圖山莊冬夜》詩:“山田得秋稔,農家共欣欣。”

稔成,◆猶釀成。○[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諸子多萃前朝所聞,猶未成編,或者以作私史告,稔成書禍。”

稔惡(稔恶),◆醜惡;罪惡深重。○《舊唐書‧憲宗紀上》:“而[承宗]象恭懷姦,肖貌稔惡,欺[裴武]於得位之後,囚[昌朝]於授命之中。”○[宋][洪邁]《夷堅甲志‧陳大錄》:“[秀州][華亭縣]吏[陳生]者為錄事,冒賄稔惡,常帶一便袋,凡所謀事,皆書納其中。”○《明史‧廣西土司傳二》:“總鎮請敕[業]往諭,兵部以[濬]稔惡,非[業]所能諭責。”○[彭芬]《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分論》:“[路]先中三槍未死,又大辟之,殆稔惡之報,一時人心咸快慰焉。”

稔惡藏奸(稔恶藏奸),◆長期作噁,包藏禍心。○《清史稿‧世宗紀》:“丙申,上以[準噶爾][噶爾丹策零]稔惡藏奸,終為邊患,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征討[準噶爾]。”

稔惡盈貫(稔恶盈贯),◆謂所積罪惡之多,達於極點。○[章炳麟]《討滿洲檄》:“我[中華]亦有流寇之難,討伐不時,將帥亟易,遂得使虜窮凶極惡,肆其馳突,外劫[朝鮮],內圍京邑,稔惡盈貫,亦隕其命。”

稔禍(稔祸),◆猶釀禍。○[宋][陸游]《北岩》詩:“修怨以稔禍,哀哉誰始謀。”○[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上:“進言不盡其說,適足以稔禍,不足以弭禍。”

稔禍胎(稔祸胎),◆謂釀成禍根。○[唐][司空圖]《狂題》詩之十六:“不平便激風波險,莫向安時稔禍胎。”

稔姦(稔奸),◆謂一向通奸。○[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適鄰居[盧錦]來索肉價,會邏卒至,避伏床下,[國維]曳出之,訊知屠兒,遂執為與[荷花]稔姦,搆淫夫弒逆。○[盧錦]不勝楚毒,誣伏。”

稔究,◆悉心研究。○[李大釗]《“晨鐘”之使命》:“吾嘗稔究其故矣,此其咎不在老輩之不解青年心理,不與青年同情,而在青年不能與老輩宣戰,不能與老輩格鬥。”

稔寇,◆惡貫滿盈的敵人。○《文選‧陸機<辨亡論上>》:“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李善]注:“稔寇言喪其威權,令資熟於也。”

稔戾,◆猶積罪。○[明][李東陽]《兒子兆先墓志銘》:“予不德,不能迓續我祖父之遺慶,積罪稔戾,以貽禍于吾子之一身。”

稔亂(稔乱),◆猶釀禍。○《宣和遺事》前集:“詩曰:‘致平端自親賢哲,稔亂無非近佞臣。’”

稔謀(稔谋),◆成熟的計謀。○[唐][司空圖]《解縣新城碑》:“輟外帥之稔謀,導鄰屬之叶舉。”

稔膩(稔腻),◆美好細膩。○[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更舉止輕盈,諸餘裏又稔膩,天生萬般溫雅。”

稔年,◆豐年。○[唐][錢起]《江行無題》詩之三一:“岸草連荒色,村聲樂稔年。”○[清][曹寅]《經郯城從行摘柿偶述》詩:“稔年餘木實,窪地喜天晴。”

稔稔膩膩(稔稔腻腻),◆艷美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好風風韻韻,稔稔膩膩,濟濟楚楚。”參見“稔膩”。

稔色,◆美色;美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怕你不聰明?怕你不稔色?怕你沒才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摺:“稔色人兒,可意冤家。”○[王季思]校注:“稔色,美色之意。”○[明][葉憲祖]《金翠寒衣記》第一摺:“無端稔色,有人錯愛。”

稔收,◆猶豐收。○[清][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中:“今歲畿輔地方,雖禾稼未獲稔收,初意小民餬口之需,猶足資給。”

稔熟,◆1.猶熟悉。○[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王荊公]退居[金陵],結茅[鍾山]下,策杖入村落,有老氓[張]姓最稔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紅玉》:“其聲稔熟,而倉卒不能追憶。燭之,則[紅玉]也。”○[梁斌]《紅旗譜》三一:“正在得意尋思,冷不丁人群裏閃過一個稔熟的面影。”◆2.成熟。○[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持國]夫人實祖母親姑,由是情益稔熟。”○[孫中山]《建國方略‧行易知難》:“予之於革命建設也,本世界進化之潮流,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鑑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籌之有素,而後訂為革命方略。”

稔歲(稔岁),◆猶稔年。豐年。○[唐][耿湋]《東郊別業》詩:“晚雷期稔歲,重霧報晴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六一居士上》:“蓋蝗遺子於地,若雪深一尺,則入地一丈,麥得雪則資茂而成稔歲;此老農之語也。”

稔泰,◆謂年歲豐登,天下太平。○《宋書‧袁淑傳》:“今眾賈拳勇,而將術疏怯,意者稔泰日積,承平歲久。”

稔聞(稔闻),◆猶素聞。○[唐][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稔聞其德,尤所欽倚。”○[宋][范仲淹]《與李宗易向約堪任清要狀》:“﹝[李宗易]﹞有靜理之才,無躁進之跡,今在鄰屬,稔聞治狀。”○[明][宋濂]《章公神道碑銘》:“初予未識公時,輒稔聞其名。”

稔悉,◆猶熟悉。○[清][王韜]《淞濱瑣話‧白瓊仙》:“卿家我所稔悉,當送卿歸。”

稔釁(稔衅),◆釀成爭端。○[宋][李之彥]《東谷所見‧錢》:“以予觀之,錢之為錢,人所共愛,勢所必爭,骨肉親知以之而搆怨稔釁,公卿大夫以之而敗名喪節。”

稔育,◆酿成;逐渐培养。○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蘇不甚悦,上謂公曰:‘朕欲正舊典,先合用卿,即正臺宰,然庶欲令卿延厚壽基,稔育聞望,乃先用沆,卿宜無慊。’”

稔知,◆猶素知。○[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嬰寧》:“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篤行士。”○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亲》:“近癸巳年,吴之閶門宋姓者……有子五人,延一餘姚塾師課之。其妻……與塾師淫通,遂謀殺其夫,諸子頗有與聞者。一日以暴卒訃親友,然其謀衆皆稔知,遂聞於官。”

稔轉(稔转),◆食物名。○[明][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四月﹞取新麥穗煮熟,剁去芒殼,磨成細條食之,名曰稔轉,以嘗此歲五穀新味之始也。”

失稔,◆歉收。○《南齊書‧明帝紀》:“[吳]、[晉陵]二郡失稔之鄉,蠲三調有差。”○[清][唐孫華]《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詩:“今茲歲失稔,敢厭芋魁羹?”

時和歲稔,◆见“時和歲豐”。

熟稔,◆十分熟悉。○[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章:“那幾株永遠留在記憶中的,像老朋友一樣熟稔親切的古松,也隱約可辨。”○[蕭乾]《美國點滴》:“熟稔的曲調勾起了這位四十年代流亡學生的回憶。”

歲稔(岁稔),◆年成豐熟。○[唐][白居易]《泛渭賦》序:“上樂時和歲稔,萬物得其宜。”○《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四》:“蓋逢歲稔,共樂時康。”○《宋史‧食貨志上三》:“﹝[紹興]﹞十三年,[荊湖]歲稔。米斗六七錢,乃就糴以寬[江]、[浙]之民。”

習稔(习稔),◆熟悉。○[宋][王讜]《唐語林‧品藻》:“時[張祜]榜舟而至,甚若疏誕,然[張][徐]二生未之習稔,各希首薦焉。”

釁稔惡盈(衅稔恶盈),◆猶言罪大惡極。○《南史‧魯爽等傳論》:“[宗越]釁稔惡盈,旋至夷戮。”

一稔,◆農作物成熟一次,引申為一年。○[晉][摯虞]《思游賦》:“羡一稔而三春兮,尚含英以容豫。”○《舊五代史‧周書‧王樸傳》:“一稔之後,可以平邊。”

再稔,◆1.指穀物一年兩熟。○[唐][王勃]《乾元殿頌》:“融皋再稔,方聞外戶之謠;昧谷千廂,坐溢康衢之奏。”◆2.借指兩年。○[唐][皇甫湜]《吉州廬陵縣令廳壁記》:“[清河][張]君[儇]為之理,適得良二千石,俾專其政,而展其材,居未再稔,最於一郡。”

中稔,◆中等年成。○[清][馮桂芬]《江陰損賑錄序》:“余自[金壇]移宰[江陰],閱兩年。癸巳,歲中稔。既畢登,淫雨猝至。”

恣兇稔惡(恣凶稔恶),◆猶窮兇極惡。○[明][唐順之]《常州新建關侯祠記》:“[倭]夷恣兇稔惡以毒螫我[吳]民,是亂賊之尤未有甚焉者也。”

稔慝,◆釀成奸邪。○[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知殘人肆欲之取危,知違眾率心之稔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