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

文┃碧水青山0

徐庶离开刘备后,在历史之中杳无音信,直到六出祁山,诸葛亮才听说徐庶官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

i一、诸葛亮的感叹

《三国志·诸葛亮传》: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曹丕在位时,石韬官郡守、典农校尉,单福(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年至233年),诸葛亮北伐出陇右时,听说徐元直、石广元官职工资才如此,感叹道:曹魏奇人异士很多啊!为什么不见对方重用这俩人呢?”

诸葛亮的语气,自然是觉得徐、石二人,在曹魏没有得到重用、而替他们感到可惜(当然,诸葛亮是借徐、石,感叹蜀中人才匮乏)。

诸葛亮如此感叹,是曹魏没有给徐庶一展宏图的机会吗?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2)

二、中郎将是什么职位

三国时期,将军分五级。中郎将,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武官官职。

中郎将,在秦、汉时期,原本是管理皇帝的侍卫。沿袭汉代惯例,属九卿中光禄勋的属下助手,相当于四品。(宰相与三公属一品,下属是三品;九卿属二品,下属是四品)中郎将是正牌将军中最低品级,但在整个军职中看,品级不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下面有军功者越来越多,被封将军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不管自己身边有没有皇帝,军阀都设置中郎将,这致使中郎将的含义让人眼花缭乱。也导致中郎将,在三国时期演化为一个尴尬的存在。即渐渐演变成一个品级高于杂号将军,而实权低于任何将军的挂名虚职。

用现在的话理解,中郎将,就是有军衔有级别、而无权无兵,相当于一个只领工资、不领兵的荣誉将军。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3)

三、中郎将一职的尴尬

在此举例“三张”,就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中郎将的尴尬地位。

(1)张郃破公孙瓒迁中郎将

《三国志·张郃传》:191年,张郃率兵投归袁绍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200年,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尽管曹操亲自迎接,称他是“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但也只是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投奔袁绍任校尉,因战功迁为宁国中郎将。而降曹后却只是偏将军,是不是因张郃是降将,而降低了官职呢?表面看是如此。

偏将军是最低的第五品将军。但偏将军是相对主将而言,虽级别低一等,但时时刻刻在主将手下带兵,管理军队,可独当一面。

还有关羽,200年,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关羽在曹营中也没有任中郎将。

从关羽与张郃看,一个被俘之人,没有任何考验,就被授五品偏将军,留在身边管理几千人马,的确是无比的信任与厚待!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4)

(2)张飞与张辽拜为中郎将

197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与张辽都被拜为中郎将。

当时破吕布,张飞的功绩,自然不言而喻,否则刘备也不能成为曹操的座上宾。而张辽呢?

《三国志·张辽传》: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同是投降过来,怎么张郃是最低的五品偏将军,而张辽就被拜为四品中郎将?

奇怪的是,张辽本是四品中郎将,数有战功之后升迁,怎么升迁成五品裨将军(比偏将军地位稍低)。怎么越升、品级越低呢?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5)

根本原因是信任与实权!

中郎将,是管饭不管兵的闲职。打仗时,觉得可以用,就临时派你去给其他将军搭手,一起冲锋陷阵。战争之后继续在军中赋闲,在司令部打杂。

故而,四品中郎将张辽,经过考察,觉得军事能力与忠诚度可靠,从闲职上调到部队,去管军带兵,从五品裨将军干起。

当然,张飞,因及时离开了,也就没有经过考察的时间,自然没有放到部队去带兵。

于是,偏将军、裨将军虽级别低一点,但也是军中独当一面的人物;中郎将,级别虽然高,也只是跑腿打杂,甚至含有照顾性与怀疑能力及忠诚度的意思。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6)

四、三国时期的实权与虚职

为了更好地理解低品级的实权,比高品级的虚职重要,在此再举一例。

《三国志·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汉献帝迁都许昌,程昱任二品尚书,因兖州还没有完全安定,再次让程昱任四品济阴太守,挂军中职务中郎将,回去管理兖州。

《三国志·荀攸传》: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

程昱、荀攸都担任过二品尚书令,但有天壤之别,即程昱是汉献帝刘协的尚书,荀攸是魏文帝曹丕的尚书。领导刘协都没有权力,程昱当然干得没劲;老板曹丕权力大,荀攸自然也风光无限。

明白了实权与虚职之间的区别,也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感叹:曹魏不重用徐庶了。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7)

五、人才储存库

中郎将虽然偏向于有职无权,但也相当于军中高级将领的储存库。担任中郎将之人,都前程似锦!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1)照顾挂职

《三国志·文帝纪》: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八岁,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

曹丕、与诸葛瞻任中郎将,自然含有照顾的意思,但也有一点区别,曹丕是副丞相,有军中挂职的意思,而诸葛瞻的羽林中郎将,是东汉传统职务,负责皇帝内务。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8)

(2)挂名过渡

《三国志·韩当传》:先登校尉韩当,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

赤壁之战前,韩当任中郎将,无非是临时安排他到司令部去,给周瑜打下手。

赤壁之战后,因诸葛亮没有职务,就安排他任军师中郎将。如同曹操就给自己的谋士,开设祭酒一职。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9)

(3)文兼武官

《三国志·程昱传》: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三国志·程普传》:从孙坚征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

这两位程老先生,当时任文官性质的州太守(程普是武将转任地方文官),太守不像刺史有兵权。为方便太守统管州里事务,而兼任中郎将,相当于在军中挂职、兼任一个武官职务。

这里列举了六个人,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曹丕、诸葛亮带有照顾性质之外,其余四人,都是功劳显赫,挂中郎将这军官之职,是为了更方便地开展工作。当然曹丕、诸葛亮也不只是中郎将,还兼其他职务。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0)

六、什么战功可任中郎将

三国时期,中郎将的存在,尽管有点不伦不类。但凭高于杂号将军的品级,也可以知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这一职务。

要了解什么样的战功可以任中郎将,再来看东吴军中武将的情况,

因孙权称帝晚,长期被称为吴侯(南昌侯)与将军(骠骑将军),所以东吴的武将,品级普遍低,这也是让人感觉东吴校尉很多而牛气的原因。

《三国志·凌统传》: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

《三国志·蒋钦传》:西部都尉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

《三国志·徐盛传》:权以为校尉、芜湖令。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1)

东吴凌统、蒋钦、徐盛,都是军中具有实权的领兵校尉,因有战功,徙中郎将,相当于提高级别,可以用到司令部开会、发表意见,也相当于给他们多奖励一份工资,但还是主要干原来的事情。

蒋钦、徐盛,是因平定了地方贼寇,徙任中郎将。凌统则是配合吕蒙攻破皖城,情况与张飞攻破徐州一样,被拜中郎将,是攻城夺池有功。

综上资料,可以总结,凭军功战绩任中郎将的四个方面:

①成功平定了贼寇,例如:蒋钦、徐盛。

②配合攻破一城有功,如:张飞、凌统。

③灭诸侯累计战功,例如:张郃。

④带几千兵马投靠,如:张辽(因凭威望智慧,稳住了吕布的残兵后投降曹操)。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2)

七、徐庶凭什么任中郎将

看了前面的一些中郎将,大致可以判断,中郎将是高级别的赋闲武官。虽就任的含义多种多样,任此职的人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中郎将,就是高级将领人才的储备基地!

那么徐庶,是凭什么条件出任中郎将?

徐庶出身寒微,不能与出身高贵的曹丕、诸葛瞻比;徐庶虽喜欢击剑游侠,但主要是以谋士文人现象存在,与出生入死、平定叛乱、攻城夺地的“三张”(张辽、张郃、张飞)、以及东吴虎臣相比的可能性也不大。

只能与程昱、诸葛亮这样的谋士比,这就意味着曹魏对徐庶很看重,因为任过中郎将的人,日后都有、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3)

八、御史中丞

中郎将虽是挂名虚职,但它高级人才的储备库,是高级人才的中转站!

随后,徐庶任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官职属三品。历代御史中丞官名虽有变动,但职责大同小异,就是指出皇帝与文武百官过失的言官。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担任此职需要为人正直、白黑分明。

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平台,历史上许多御史言官都成为后世楷模、留名青史。

例如,当时发明九品中正制的陈群,就是徐庶的前任。陈群任御史中丞时,就干得有声有色,故事很多。只可惜,徐庶继任御史中丞,似乎毫无建树,以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 从诸葛亮叹徐庶(14)

小结寄语

到北方的徐庶,有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曹丕曹睿也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只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让离开刘备的徐庶淹没在历史之中!

难道,真的如罗贯中所言“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显然,也不可能。如果徐庶,与刘备真有“终身不设一谋”之诺,诸葛亮就不会感叹曹魏不重用徐庶;如果徐庶真的“终身不设一谋”,也不可能让他继任陈群的御史中丞一职。

可惜的是,任过御史中丞一职的徐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远不如他的前任陈群那样,在历史上留下惊艳的表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