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沟通中非常重要(兴趣比方法更重要)

这两年,通过公号文章,我认知到一种学习方法,叫做“费曼学习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什么在沟通中非常重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在沟通中非常重要(兴趣比方法更重要)

什么在沟通中非常重要

这两年,通过公号文章,我认知到一种学习方法,叫做“费曼学习法”。

没有深究出处,只知道,大致的就是把自己学到的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也能清楚地明白,那才是真正的学到。

今年高考结束,无意间看到一则高考状元的采访,说她母亲就是经常向他“不耻下问”,很认真地做笔记,向他学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这过程中,他的知识点不断得到巩固。后来,才知道,这个就是“费曼学习法”。

今年高考结束,朋友圈还刷到一互联网大V,来自清华大学的写书哥,也在宣传《费曼学习法》。

看来,这是一个神奇的学习方法!

上个月,牛人星球里面在分享一本书《别闹了,费曼先生》,我当时,以为又是一本幽默书籍,不以为意。

直到,上个周末,我自己也听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位费曼先生,就是那个“费曼学习法”的费曼。他可是在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心中肃然起敬!

通过听读《别闹了,费曼先生》,我感受到的不是天才的精彩人生,感受到的是“天才”的成长经历。

听完一本书,我感觉“费曼”的成长,更多的是童年的幸福。

我之前在发文中有提到过,我们这一代,大多人的童年都是在各种“打压”之下度过的。我们只知道,乖乖的,要听话,不能搞破坏。久而久之,对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好奇心。

费曼的童年,正是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他从小好奇心旺盛,喜欢鼓捣小玩意,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从小还在做各种小实验,甚至还帮助邻居修理收音机等各种损坏的机器。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有着非要把一件事情搞懂搞明白的钻研精神。

反观,我自己的童年,又或者我周围一些和我类似的童年,我们之所以“不求甚解”,不敢“打破砂锅问到底”,无非就是我们问什么问?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嘛?东西别乱捣鼓,坏了怎么办?

我现在自己带孩子的时候,我在观察孩子,真的不要去妨碍他捣鼓,影响他的想象力。他可以把坏的玩具,进行各种“重组”,又变成新的一款形态。这种想象力,是很难得的。

孩子的想象,好奇,源于兴趣。

我们很多人的童年,缺失的就是自己的兴趣。包括现在很多家长,貌似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实际上,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在磨灭孩子的兴趣。

昨天,机缘巧合,与一位教孩子钢琴的老师聊天,我说,我从小就很喜欢听钢琴曲,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跟着他学钢琴。

老师说,对孩子的培养,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他才能学得好。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学,孩子坐不住,还有逆反情绪。

老师的话,当头棒喝!

想起热播剧《加油!妈妈》,里面两位妈妈:一位妈妈,明明孩子喜欢踢足球,非要让孩子学跳舞,搞得尴尬;另一位为了孩子能够进名校,逼着孩子练习钢琴,孩子也很听话,懂事得让人心疼,爸妈都睡着,还独自爬起来弹钢琴。结果,却在现场表演的时候,出了状况。

之前也听过一本书,书名不记得,内容很深刻。大致是,现在很多家长想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结果,孩子长大了,反而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是被家长逼着学,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就厌学了,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了,慢慢的,也就废了。

我想,我们学习“费曼学习法”,还是要追本溯源,从费曼本人身上学习他的学习能力。他之所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正是基于他自己强烈的好奇心,他自己具备强烈的意愿,去探索问题。他感兴趣的事情,他都会去尝试,去学习。所以,他又会画画,又会桑巴鼓,还会破解各种难题,甚至破解玛雅文字等。

听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天生的,或许有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是鼓励的还是打压的。

希望,如听书所分享的:我们向费曼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好奇心,学习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钻研,从而成为一个博学又有趣的人。

同时,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希望能够从自身做起,对我们的孩子,保持耐心,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鼓励,让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得到释放,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培养孩子,让他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