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

不客气地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冷战中发展出的机械化步兵车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为“核环境”下打一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设计的“薄皮货”,机动性和火力的强化才是重点(西方步兵战车火控系统的“豪华”甚至超过了坦克),虽然三防性能完备,但装甲防护却只是“尽力而为”,远远达不到应有的级别。一旦脱离了所谓的“核环境”,这些“薄皮大馅”的步兵战车缺乏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缺陷便会凸显:如果要打一场“非核环境”下的常规机械化战争,那么由于装甲防护与主战坦克存在“质”的差别,步兵战车的伴随能力无从谈起。也正因如此,以最大限度强化机械化步兵车辆装甲防护能力的想法,从一开始便由然而生。虽然由于某些原因,早期的重装甲步兵战车被视为非主流的“杀马特”,地位边缘又尴尬,但在冷战结束20多年后的今天,步兵战车的重装甲化还是成为了时髦的主流趋势……

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1)

关于“异端”

作为主流装甲战斗车辆族群中最为年轻的一个成员,步兵战车发展至今,其技术方向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装甲防护的问题便是如此。长期以来,虽然在装甲防护的级别上有所差异,以至形成了所谓“西重东轻”的格局。举例来讲,在第一代步兵战车中,西德的“黄鼠狼”1早期型重28.2吨,后来改进的“黄鼠狼”1A1/A2战斗全重分别增加到30吨和35吨,而苏联的BMP-1/2战斗全重不过是13.3吨和14.6吨。在第二代步兵战车中,美国的M2“布雷德利”重达29.5吨(1988年投产的M2A2),英国的“武士”重达24.5吨,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苏联BMP-3战斗全重则为18.7吨,仍然差距较为明显。但需要看到的是,即便是较重的西方步兵战车,装甲防护性能也与同时代的主战坦克无法相提并论,“重”实际上是相对于东方的“轻”而言的。

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2)

当以色列的“阿奇扎里特”、“雌虎”这类装甲防护性能堪比坦克的“反传统”设计一经出现,很快就被人们划入了非主流的“异端”,成为了“杀马特”般的“荒唐”存在。不过,“异端”这个词其实是个奇妙的字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完全是贬义的。要知道,人们总是倾向于赞成自己最能理解的东西。当我们的智慧不足以支持我们所看到事物更为复杂的一面时,我们总是对那些适应我们理解能力的意见从善如流。这实际上也是即得利益的一种抽象体现。可问题在于,这是有益的吗?没人能做出斩钉截铁的回答。而异端,尤其是理念上的异端,无非是与主流异辄的一些理论或是构想。这意味着“异端”的出现,影响的是惯常于“传统思维”并为之所束缚的“大脑”,以一种激烈或是被认为激烈方式怀疑被我们奉为圭臬的主流,改进僵化的思想,哪怕是从一种最荒谬的角度。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感谢异端,正是他们的对主流的反叛,正是他们的无所顾忌,正是那些在我们看来愚蠢、荒谬的假说,扩展了我们被传统所限制的思维疆界,恩泽了我们。毕竟人们总是容易被限制,被“正确”限制,被“正统”限制,被我们认为的各种“常识性”的东西所限制。正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正因为如此,或许“阿奇扎里特”们曾被嘲笑为“杀马特”,可当以T-15“舰队”步兵战车的出现为标志,今天的主流坦克国家也开始以认真的心态来涉足重装步兵战车的领域时,曾经的“异端”便成了穿西装打领带的“正统”,步兵战车的重装甲化也就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种趋势。

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3)

早期荫发的构想

严格意义上说,尽管以色列最早将重装步兵战车付诸于实践,但以色列人却并非是这种“异端”思想的始作俑者。有关重装步兵战车这一构想的起源是多源性的,仅就美国而言,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与坦克更好地协同作战,美国提出了发展机械化步兵战车的要求。先后出现过3种样车:第一种为1965年美国太平洋汽车与铸造公司(Pacific Car and Foundry)研制的XM701型,亦称MICV-65型,一共制出5辆样车,经过试验,发现潜力不大,且不能用C-141军用运输机空运,故停止发展。第二种为1967年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军械分部研制的XM765型,共制出2辆样车,虽未被美军采用,但该公司决定自行投资,继续发展并命名为AIFV装甲步兵战车。此后不仅在荷兰、菲律宾和比利时军队中装备,而且还被土耳其选中,特许生产。第三种为XM723型,系美军于1974年4月提出,参与竞争的公司有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和太平洋汽车与铸造公司等3家企业。同年11月,美军决定选定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军械分部并签订了工程与预生产合同,包括设计、研制和制造3辆样车、1辆弹道试验车和12辆生产试验车以及有关系统工程、生产保障和试验设施等费用在内,所有样车均于1975年夏完成。1976年8月,美军机械化步兵战车特别小组对整个XM723计划进行了单独验证,以确定该样车是否符合未来美军的要求。经过从火力、机动到防护方面的论证和测试,特别小组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之一是完全推翻XM723的基本设计,采用正在研制并进行对比测试的X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方案底盘,研制一种装甲防护能力与主战坦克相当的重装步兵战车,其战斗全重约为40~45吨级。

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4)

这种基于X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底盘的重装步兵战车方案(XM4),最初的构想十分简单(只是首尾倒置,变发动机后置为前置),其首要目的是为搭载的机械化步兵提供与新一代主战坦克相当甚至是更好的装甲防护能力。此外,通用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也为人所侧目。比如,因为机械化步兵和坦克部队装备在主要部件上基本相同,从而不再需要分别给步兵战车和主战坦克提供备件和维修工具,这就大大简化了后勤工作。另外,由于使用和维修方法也是相同的,也大大简化了乘员和维修人员的训练。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值得玩味的构想,即便不从后勤、通用化的角度考虑,仅仅是拥有与主战坦克相当的装甲防护这一点,就意味着这种方案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步兵战车的本来面目——与坦克进行最有效率的协同——并因此获得了一些军中人士的支持。遗憾的是,后来特别小组进一步发散的思维却毁掉了这个本来很有前景的想法——他们试图让这种重装步兵战车方案,不但拥有X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底盘,也拥有与其相当的火力(其战斗全重因此被提升到50吨级的水平)。虽然提出这个点子的特别小组人员洋洋得意的将之称为“联合兵种坦克”。在他们的脑海中,这种所谓的“联合兵种坦克”将集步兵战车与主战坦克于一身,不像XM723那样必须在坦克的支援下作战,又因其车上载有机械化步兵,从而也不必像“巴顿”或是正在测试中的“艾布拉姆斯”那样,必须在步兵车辆的遂行下进行作战。是一种适用于各种作战任务的多用途战车。然而,正是这种贪大求全的构想,使最终的结果与他们的美好设想背道而驰——1979年12月,美国军方宣布选定XM723的发展型号FVS战斗车辆系统,作为与X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协同作战的机械化步兵车辆,并将之命名为“布雷德利”,“联合兵种坦克”则被置之不理,很多原本的拥护者们也转变了态度。

原因复杂的漠视

作为主流坦克国家重装步兵战车的早期构想,“联合兵种坦克”之所以会被打入冷宫,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种所谓的“联合兵种坦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美国版本的“梅卡瓦”,或者说其设计理念的确受到了“梅卡瓦”的影响,但这种相似性却成了麻烦的来源。以色列人当时正在研制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由于采用了发动机前置布局,所以有足够的后部空间用来容纳数名步兵,而且也的确在车体尾部设有进/出车辆的舱门。尽管“梅卡瓦”坦克并非是特意设计成可携带步兵的坦克,但美国军事代表团赴以色列对这种坦克进行实地考察时,以色列军方却还是颇为得意的向美国人展示了这一能力。不过,如果说出于军事交流的外交礼节,到访的美国军官对“梅卡瓦”的独特设计进行了夸赞,但在私下里很多美国军官却对这种设计不以为然——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梅卡瓦”之所以采用如此设计,不过是因为以色列人缺乏良好的装甲材料,或者说是美国方面不愿意将先进的装甲材料技术提供给以色列人,才导致的一种无奈。事实上,“梅卡瓦”这样的设计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或许是合适的。中东战争的经验表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具有主动精神的以色列人始终都是战场主动权的掌握者。

潘洛斯零五式步兵战车(从杀马特到)(5)

这意味着,在缺乏先进装甲材料的情况下,将前置的发动机作为装甲防护的一部分,通过增大侵彻通道长度的方法来保证乘员的安全是有合理性的——虽然前置的发动机破坏了车体正面装甲的完整性,正面装甲的厚度也受到了不利影响,容易被打瘫,但在战线不断推进的战场上,被打瘫的车辆很容易被回收或是就地修复。然而,将类似的构想用在冷战中的欧洲战场就很难想象了——在苏联拥有压倒性装甲力量的局面中,北约部队很难在地面战场保持住战线位置,大量被打瘫的“联合兵种坦克”及其载员只能沦为苏联人的战利品和俘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